摘要:踏歌,過去是我國古代各民族之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歌舞藝術表演形式,歷史文化氣息濃厚,是我國古代舞蹈文化的體現(xiàn)。論文通過對彝族踏歌壁畫以及踏歌習俗的研究,揭露在我國幾千年文化歷史歷程中廣為流傳的踏歌藝術,它在我國內陸已經鮮有人知,可是卻在云南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廣為流傳,在現(xiàn)代社會依舊盛極一時的原因,闡述踏歌藝術獨有的歷史價值以及意義。
關鍵詞:彝族;踏歌壁畫;踏歌研究
一、前言
彝族踏歌壁畫現(xiàn)存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轄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距離縣城大約八公里外的巍寶山文昌宮內文龍亭橋墩左側下方。文昌宮,也稱“龍?zhí)兜睢?,始于漢代,最初是當?shù)丶例埖凝埻鯊R。相傳孟獲的兩位兄弟在此出家悟道。清代初才被改為道觀。巍寶山又名巍山,巍山縣名源于此山名。
二、踏歌壁畫
文昌宮所存的踏歌壁畫大約兩米高,寬一米六。由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壁畫的一部分已經脫落??墒且琅f能夠從中看出右側上端是一顆蒼勁繁茂、宛如傘狀的一顆古松;遠處為峰巒層疊的高山;天際掛著一輪明亮的月亮,近端則花草叢生。簡潔明了的圖畫,成仙了我國古代彝族的人文地理以及一個上天構造的踏歌舞臺。畫家們稱之為“松下踏歌圖”。壁畫之中一共繪畫了四十個形態(tài)各異的彝族服飾人物。畫中的舞者很清晰的分為三組,第一組為群舞者,有三十四人。他們組成一個大圓圈,在古松邊縱情歌舞。其中男舞者二十一人,女舞者十二人,孩童一人。第二組為圓圈中的三個手持樂器的男舞者。一人口吹竹笛,左側吸腿,猶如蹬踏。其余二人皆吹瓢笙。經過當?shù)厣贁?shù)民族介紹這三人被稱為“蘆笙師傅”抑或“歌頭”的踏歌領舞者。第三組也是三個男舞者,身著古彝族服飾,左手叉腰,口微張,形狀似如歌唱。居中者懷抱弦琴,做演奏狀。下方一人疑似吹嗩吶伴奏[1]。
三、踏歌藝術
踏歌,過去是我國古代各族百姓之中廣為流傳的一種自娛式歌舞藝術表演,歷史悠久。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關于踏歌歌舞的記錄,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圖案紋飾之中,就出現(xiàn)了古代彝族人五人踏歌表演的遺跡;三千年前的云南滄源崖畫第七地點1號區(qū)就出現(xiàn)了五人呈圓狀的“踏歌”“打歌”等等舞蹈遺跡,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春秋時期,現(xiàn)今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之中也出現(xiàn)了十八個呈圓狀的踏歌歌舞人,在景寧石寨山出土的古代器具中也出現(xiàn)了九個呈圓狀的踏歌歌舞人形象,晉朝葛洪《西京雜記》之中就清晰記載了:漢代宮女“以十月五日.......相與聯(lián)臂踏地為節(jié)。歌唱《赤鳳凰來》”;唐朝劉禹錫《踏歌詞》中:“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袂連心;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碧瞥b《蠻書》一書中記載:“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閭巷 , 吹壺蘆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召。”元朝李京《云南志略》云 : “處子孀婦出入無禁。少年弟子號曰妙子,暮夜游行,或吹蘆笙,或作歌曲,聲韻之中,皆寄情意,情通私耦,然后成婚”。明朝王堯衢《妙羅羅》有詩賦道“跣足踏歌真?zhèn)€妙,蘆笙吹罷舞衣還”;清朝《康熙蒙化府志》風俗篇載“宴會則踏歌跳舞”?!盎閱恃缈停阋泽虾嶋s男女,踏歌時懸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以一人居中吹笙,以二人吹簫合之,男女百余,圍繞唱土曲。其腔調拍節(jié)皆視蘆笙為起止。”清代李紹書《箭桿里觀玀 踏歌賦》言道 : “踏歌燈火下,白衣雜綠衣,連環(huán)腕相撞,施步作團圍。阿奴吹短律,雀躍押寒威。曲肩踵其武,經復屢依違?!鼻宕痧ピ凇峨s樸》中則明晰地記述道 :“夷俗 :男女相會,一人吹笛,一人吹蘆笙,數(shù)十人環(huán)繞踏地而歌,謂之‘踏歌。益州顛池縣,其人能西南夷歌,顛與滇同。馥案:踏歌真西南夷歌也。從中可以了解到踏歌歌舞表演在我國歷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踏歌歌舞不但記載了踏歌藝術從古至今在我國東西南北都廣為流傳的實際情況;同時也從各個方面記載了有關踏歌的各種民族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民間傳說、歷史環(huán)境、甚至歌舞者的神態(tài)、樂器、表演形式等等,踏歌與我國古民族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2]。
四、結語
踏歌歌舞和踏歌壁畫,是我國幾千年歷史中在某個歷史背景下一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這些年來,彝族踏歌歌舞表演在云嶺高原這塊藝術土地上,經過無數(shù)彝族人民的培養(yǎng),留存并且傳承了許多原始藝術表演。經過彝族人民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豐富了踏歌的舞蹈語言,加強了踏歌藝術的表演張力,維系了我國各民族的團結,也成了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現(xiàn)代各民族的審美所需。
參考文獻:
[1]鄭艷姬,方嬋.道德、個體凈化與社會整合——對涼山彝族社會特殊“自殺”現(xiàn)象“死及比”的探究[J].西南邊疆民族研究,2017(3):234-242.
[2]陳濤.階序治理:前國家社會的整體秩序生成機理——以民主改革前的涼山彝族社會為研究對象[J].中國農村研究,2018(1):49-65.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彝學研究中心資助項目;彝區(qū)特色村寨壁畫建設研究項目編號:YXJDY1820。
作者簡介:牛鑄科,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