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在上世紀60年代,率領1205鉆進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打出了大慶石油會戰(zhàn)第一口油井,創(chuàng)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他就是鐵人王進喜。他身上展現(xiàn)的鐵人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1950年,王進喜通過操作考核進入玉門油礦,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他干工作一貫積極努力、力爭上游。1958年7月,王進喜首先提出“(鉆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桿”的奮斗目標,1959年創(chuàng)年鉆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于舊中國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同年,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參加了建國10周年大慶的國慶觀禮。
在參加群英會期間,他看見北京街頭因缺油而背上煤氣包行駛的汽車,心里十分歉疚。聽說我國東北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后,他提出申請參加大慶石油會戰(zhàn)。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趕赴大慶。4月2日,從玉門發(fā)出的鉆機運抵薩爾圖??僧敃r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60多噸重的鉆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面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帶領全隊把鉆機化整為零,人拉肩扛地一點一點把鉆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再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為鼓舞士氣,王進喜和幾個司鉆輪流喊著號子?!笆凸と艘宦暫?,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邁聲響徹云天。連續(xù)苦干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會戰(zhàn)領導小組做出決定,號召全油田職工“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
第一口井完鉆后,王進喜被滾堆的鉆桿砸傷了腳,當時就昏了過去。被送進醫(yī)院后,他又從醫(y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鉆到約700米時,突然發(fā)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們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然而,水泥加進泥漿池馬上就沉底了,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沒有猶豫,立刻扔掉拐杖,奮不顧身一躍而下,用身體攪拌泥漿。在他的帶領下,其他同志紛紛跳入泥漿池,經(jīng)全隊工人奮戰(zhàn),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鉆機和油井。
1965年,王進喜任鉆井指揮部副指揮。他堅持深入基層,不脫離群眾,依然保持著“跑井”的老習慣,到現(xiàn)場去解決生產(chǎn)、技術和后勤服務等問題。他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對職工生活格外關心。為幫助孩子們就近入學,他還親自當校長辦起“葦棚小學”。這所學校后來發(fā)展成“鐵人小學”“鐵人中學”。
王進喜常說:“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發(fā)展我國的石油工業(yè)?!睘榱烁淖兾覈凸I(yè)落后面貌,他在長達30多年的與艱難困苦斗爭中,積勞成疾,患上胃癌。組織上曾給他一些補助,他卻都一筆筆保存記賬,想著在臨終前好交給組織。1970年11月15日,因醫(yī)治無效,王進喜與世長辭,終年僅47歲。
如今,“為油田負責一輩子”早已成為1205鉆井隊的鋼鐵標準。鐵人紀念館也于2009年落成,迎接著各地上百萬的人們來緬懷這位為國家建設事業(yè)耗盡了心血和生命的民族英雄。一位參觀者留言:“鐵人精神,將永遠激勵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奔向偉大復興的腳步?!?/p>
(來源:新華網(wǎng)、《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