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清
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豐碑巍巍矗立。習近平同志曾動情地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xiāng)、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lǐng)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在蘭考大地的475天,焦裕祿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足跡。
1962年冬,豫東蘭考經(jīng)受著內(nèi)澇、風沙、鹽堿的肆虐,全縣糧食產(chǎn)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而由于蘭考連年受災,縣里的工作幾乎被發(fā)統(tǒng)銷糧、貸款、救濟棉衣和燒煤所淹沒。這時,組織上委派焦裕祿到蘭考任縣委書記。
這位貧農(nóng)出生的共產(chǎn)黨員第二天就早早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解情況。一番了解之后,他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是要干,要革命。蘭考是災區(qū),窮,困難多,但災區(qū)有個好處,它能鍛煉人的革命意志,培養(yǎng)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做工作,士氣很重要。為了鼓勵大家,焦裕祿組織干部們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并回憶蘭考的革命奮斗史。漸漸地,縣委從上到下樹立起自力更生攻克“三害”的決心,并擬定好改造蘭考的藍圖,計劃在三五年內(nèi)改變蘭考面貌。
在工作中,焦裕祿秉著“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詳細掌握災害的情況,再作出判斷和部署。他先后抽調(diào)干部、老農(nóng)、技術(shù)員120人,在全縣展開大規(guī)?!白泛樗?、查風口、控流沙”調(diào)研工作。那時候的焦裕祿已患有慢性肝病,但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堅持和大家一起冒著風沙和雨水工作。扎在水里吃干糧、蹲在泥水旁休息是常態(tài)。陣陣肝痛讓令他難以入睡,而他想著的卻是蘭考縣36萬百姓和2500多個生產(chǎn)隊……
1963年秋,蘭考縣連下13天雨,漬死了大片的莊稼,全縣11萬畝秋糧絕收,22萬畝受災。焦裕祿等人又全力投入到生產(chǎn)救災之中。他還找來款項,向全國各地購買代食品,比如苜蓿片,來確保每人每天都有較為充足的食物。他關(guān)心同事和人民,卻唯獨忘了自己。隨著黨領(lǐng)導蘭考人民同澇、沙、堿不斷深入之時,焦裕祿的肝病也越來越重,有時疼得厲害,他就用一支鋼筆硬頂著肝部。后來他常常用手或者其他硬東西給自己“壓迫止痛”,時間久了,他辦公常坐的藤椅也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
在蘭考的一年多,他跑遍了全縣149個大隊當中的120多個,時刻關(guān)心著張莊的沙丘封住了沒、趙垛樓的莊稼受災情況、秦寨鹽堿地的麥子長勢如何、老韓陵地理的泡桐栽了多少。他不顧自己身體的每況愈下,始終和蘭考人民一起抗災斗爭。1964年5月14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記掛著黨交給他的任務……
讀書期間,焦裕祿曾在作文中寫道:“仁者愛山,智者樂水。我欽佩那些為國建立過功勛的仁人智者,更愛哺育過無數(shù)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愛的,就是岳陽山南山腳與崮山西山腳交匯處的闞家泉……”北崮山村因他的名字而響亮,而他在蘭考大地上留下了自力更生的火種。跨入新世紀,蘭考率先脫貧的攻堅實踐,生動弘揚了焦裕祿精神。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正在步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