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 王文麗
有張龍做徒弟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我沒雕琢過他,他本就是一塊玉。在教學這條路上,他起步比我早,成績比我優(yōu)異。我獲得北京市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那一年滿30歲,而他是27歲;他30歲便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稱號,31歲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32歲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而我獲得這三個榮譽稱號的時間分別是35歲、36歲、39歲。所以我常常講,除了年齡上虛長他一輪,并沒有什么可以被他喚作師父的地方。只是他憨厚且執(zhí)著,認準了我做他的師父且一直親敬有加,這讓我既感動又頗難為情。
張龍喜歡當老師,喜歡站在課堂上的感覺,只要和兒童在一起,他的身材就更加挺拔,眼神就愈發(fā)熠熠生輝。平素你看他,大抵與同齡的男生無異,但是談及見解時你會發(fā)現(xiàn),差距在于思想的深度、認知的廣度,他那知識分子的翩然風度往往在這個時候就會恰如其分地顯現(xiàn)出來。這幾年,他上了好多節(jié)公開課,都頗獲好評:《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少年閏土》《十五從軍征》《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從中你會發(fā)現(xiàn)他對文本的關注涉及古今中外、多種體裁。“長文短教”“情理交融”“從文字到文意到文化”“知識獲得與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共存”,逐漸成為他課堂的標志。他的課穩(wěn)重又不失活潑。穩(wěn)重來自他大量的閱讀:講《少年閏土》,他就讀《故鄉(xiāng)》;講《將相和》他就讀《戰(zhàn)國策》;講《最后一頭戰(zhàn)象》,他就把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找來讀了一遍?;顫妬碜运騼和鲃訁⑴c學習的精巧設計。他教孩子們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本內容;他鼓勵孩子們想象、辯論、賞析,表達心中所想;他啟發(fā)孩子們進行比較閱讀,因整本書不同的情感基調選擇合適的配樂……只要是能夠喚醒、激發(fā)兒童閱讀興趣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嘗試且樂此不疲。
上課這件事,有時候的確是需要一些天分的,比如“課感”。但是僅憑“課感”來上課,缺少勤奮和嚴謹,人就會變得“油”,課就會變得“垮”。張龍一直懂得這其中的道理,他是個很會上課的人。他的聲音好聽,有播音員的特質,語速不急不慢,語調不高不低,容易入耳入心;他的粉筆字寫得極好,遒勁有力,落落大方;他讀過的書很多,旁征博引,恰如其分,并無炫耀之嫌……我把這些都歸結于他的“課感”。但是他并未仰仗這些,這些看起來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對他卻不是重要的,他勤奮、自律、有吃苦的精神。
記得2010年夏天,張龍接到市里通知,將代表北京地區(qū)參加全國第八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在備賽的三個月里,他幾乎每天都在修改教案,每周都在試講。當時,他的女兒剛五個月,早晨他出門時,女兒還在睡覺;晚上他歸家時,女兒已經進入夢鄉(xiāng)。那段時間,他甚至沒有給女兒喂過一次奶粉、換過一次尿不濕……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教學研究上。最終,張龍獲得了大賽的特等獎。這份沉甸甸的榮譽給他帶來了欣慰,也帶來了壓力。
在全國“小語會”這個平臺上,兩年一屆的大賽推出了很多名師。每屆按30人算,8屆就是240人。很多人如流星劃過,光芒只在一瞬間,除了那節(jié)參賽課,再無建樹;也有一些人“學而優(yōu)則仕”,因為一節(jié)獲獎課走上了教學管理或者行政崗位,從此再不涉足課堂。張龍卻做了一顆恒星,他對教學持有一顆虔敬之心,愿意從一而終,踏踏實實做個語文老師。他如農夫般,堅持在田地里耕耘。大賽過后,邀請函紛至沓來,山西、陜西、廣東、內蒙古……都請他去講課。他說:“我的獲獎課是《最后一頭戰(zhàn)象》,但是我不能只會講這一課。我的目標是上好每一課,把每節(jié)課都當作評優(yōu)課來上?!庇谑切≌f、詩歌、演講稿、繪本……都成了他的研究內容。不斷有新的思考,也就不斷有新的成果。
與張龍一起走過12年,我倆達成了一種共識——上好三類課:一是必修課。認真履職,傾盡全力,高品質地完成屬于自己的工作。二是選修課。投入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愛我所愛,無怨無悔。三是自修課。謙虛謹慎,不斷學習,不斷豐富和充盈自己的學識和內心。
我對張龍這個徒弟自然是滿意,甚至是得意的,因為他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事業(yè),都抱有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或事業(yè)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看待,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計較利害得失。教學不是珠穆朗瑪峰,它沒有固定的高度,它只在乎熱愛。熱愛讓人的行為產生有效的綿延性,源源不斷。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后天還是這樣。無疑,張龍是懂得熱愛的人。
有人說,語文老師應該是會講故事的人。但前提是你要有故事。想要有故事,必須先做事。老實做人,踏實做事,讓自己就這樣成為一本書。張龍這本書,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