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瑾靚,葉燕芳,傅凌海,許 霞
(1.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武夷學院 茶與食品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3.武夷學院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福建 武夷山 354300;4.武夷學院 學生處,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朋輩心理輔導員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得力助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骨干力量,主要包括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其勝任力關系著每個學生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水平。Dr.Da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勝任力”的概念,它是指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所具備的可測量之知識、技能、態(tài)度、價值觀、動機等。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就是指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心理輔導歷程中表現(xiàn)出的潛在且持久的行為特征,如工作動機、助人能力與特質、心理健康及輔導技能、道德責任意識等。[1]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可作為能否適應與勝任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為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培訓、教育與評優(yōu)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Bandura認為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人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知覺或信念,是個體有能力應對不同環(huán)境和戰(zhàn)勝各種困難與挑戰(zhàn)的一種總體性的自信心。[2-3]從朋輩心理輔導員的角度來看,朋輩心理輔導員自我效能感是指朋輩心理輔導員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及時發(fā)現(xiàn)且識別異常心理現(xiàn)象、幫助同學解決心理困擾、完成朋輩輔導工作的信心。
由此可見,朋輩心理輔導員業(yè)務能力包括勝任力和自我效能感,前者重于外在測評,后者則重在內部評價,兩者相輔相成。過去眾多研究表明,勝任力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高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強工作動機,提升工作滿意度,提高核心勝任力。[4-6]目前尚未有朋輩心理輔導員群體的勝任力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研究,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分析朋輩心理輔導員自我效能感與勝任力之間的關系,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研究采用整群取樣方法,從福建省某大學中選取717名朋輩心理輔導員。發(fā)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17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5.6%。其中,男生317人(44.2%),女生400人(55.8%);文科生297人(41.4%),理科生420人(58.6%);城市生源223人(31.1%),鄉(xiāng)鎮(zhèn)生源228人(31.8%),農村生源266人(37.1%);閱讀過心理書籍583人(81.3%),未讀過心理輔導書籍134人(18.7%);修過心理健康課程649人(90.52%),未修過課程68人(9.48%);家中排行老大495人(69.04%),老二155人(21.62%),老幺67人(9.34%);委任方式上,自我推薦530人(73.92%),班級競選146人(20.36%),教師委任41人(5.72%);內在動機665人(92.75%),外在動機52人(7.25%)。
1.心理委員勝任力量表
采用易思佳編制的高校心理委員勝任力量表(自評),包含組織能力、自我認知、工作動機、團隊合作、性格特質、工作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等7個維度,共42個題項。問卷采用5點量表,“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為1到5分,得分越高表示勝任力越高,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5。該問卷在本次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98。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由德國學者Schwarzer等人編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譯修訂。問卷包含10個項目,采用用4點記分,從“完全不正確”到“完全正確”分別計為1至4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7。該問卷在本次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為0.94。
3.施測程序
征得朋輩心理輔導員同意后,在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時發(fā)放問卷,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擔任主試,采用標準統(tǒng)一的指導語,匿名作答。
采用SPSS25.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對勝任力與自我效能感得分進行描述統(tǒng)計、單因子變異數(shù)分析、集群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總分(165.98±25.56),組織能力(26.67±4.72),自我認知(32.23±4.89),工作動機(27.21±4.64),團隊合作(20.52±3.13),性格特質(20.02±3.17),工作態(tài)度(20.00±3.33),專業(yè)知識(19.33±3.50)??梢?,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處于中上水平。
根據(jù)不同背景變項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之差異分析結果顯示:男性高于女性;城市生源高于農村生源;家中排行老大的組織能力、自我認知、性格特質均顯著高于排行老二,老大在勝任力總分、團隊合作、工作態(tài)度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老二和老幺;源自內在動機的勝任力顯著高于外在動機的;委任方式為自愿報名的勝任力高于其他方式(除了工作態(tài)度因子);閱讀過心理相關書籍與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其勝任力均高于未閱讀與未上過課程的,見表1、表2、表3、表4。
表1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性別差異與生源地差異(M±SD)Tab.1 Gender difference and origin difference of peer counselors'competence(M±SD)
表2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動機與委任方式差異(M±SD)Tab.2 Differences in the motivation of peer counselors'competence and the way of appointment(M±SD)
表3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先備知識差異(M±SD)Tab.3 Differences in preparatory knowledge of peer counselors'competence
表4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出生次序差異(M±SD)Table 4 Birth order differences of peer counselors'competence
先采用兩階段集群分析法(Two-Step Cluster Analysis)以確定集群群數(shù),再以K組平均法重新進行集群分析。由表5可知,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可分為三個集群,分別將之命名為:邊緣型、平穩(wěn)型和發(fā)展型。邊緣型199人,占27.76%,相較于其他兩類,邊緣型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勝任力各維度上得分均比較低,他們的勝任力有待提高;發(fā)展型187人,占26.08%,這類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最高;平穩(wěn)型331人,占46.16%,該類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處于中等水平;三類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勝任力七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表明三個集群具有高度異質性,且發(fā)展型在各個因子上的平均分皆高于邊緣型和平穩(wěn)型。
表5 不同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集群分析Tab.5 Cluster analysis of different peer counselors'competence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及各因子與自我效能感總分正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r=.65,.61,.58,.55,.57,.56,.62,.64,ps<.01)。以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為校標變量,性別、自我效能感、閱讀心理相關書籍、擔任動機、生源地為預測變量,回歸模型構建時采用逐步進入法。結果顯示,以上5個預測變量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達46.5%的解釋力,其中自我效能感最先進入方程,且解釋力也最強。(見表6)
表6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表(N=717)Tab.6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er counselors'competence(N=717)
從得分來看,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處于中上水平。這與龔琛琛、丁瑾靚、廖友國等人[7-9]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一方面益于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源于各大高校充分發(fā)揮心理委員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及時有效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每年對新任的心理委員進行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內容包括: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其鑒別、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技能、高校心理委員的職責與技能、朋輩心理援助技能、團體心理素質拓展等。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勝任力各維度有差異,其中專業(yè)知識因子得分最低,這與過去訪談結果一致,心理委員認為自身勝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與輔導的專業(yè)知識不足、助人技巧欠缺。[10]
1.不同性別、專業(yè)、生源地、出生次序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差異分析
從性別上看,男性心理委員勝任力高于女性。這與熊強[1]、龔深深[7]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但與閆娟麗[10]、易思佳[11]的研究不同,她們認為女生心思更加細膩、耐心,因此女生心理委員勝任力高于男生。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測量工具不同,過去研究的測量問卷屬于他評問卷,而本研究采用自評問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熟悉性、相似性與關系質量以及評價內容的特性均會影響自評與他評的一致性水平,尤其是關系質量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12]大多數(shù)研究者一致認為,從性別層面上而言,心理委員設一男一女最佳。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在專業(yè)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結論不盡一致,龔深深[7]認為文科類心理委員勝任力高于理工類,閆娟麗[10]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心理委員勝任力與學科類型無關。造成研究結果不同,可能由于后者的研究對象取自新疆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而言,由于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社會條件、生活習慣之特殊性,其勝任力也會呈現(xiàn)出多樣性。
城市生源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及七個因子得分均顯著高于農村生源,與易思佳[11]研究相同,有研究指出,與農村大學生相比,城市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更高[13],他們對自我心理特征、自我能力有比較穩(wěn)定的認知,易于形成正向的自我評價,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的勝任具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和信心。
家中排行老大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其組織能力、自我認知、性格特質均顯著高于排行老二的心理委員,在勝任力總分、團隊合作、工作態(tài)度上得分老大均顯著高于老二和老幺。過去研究發(fā)現(xiàn),出生次序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人機關系和性格特征[14],一般而言,長子在人際關系中更擅長扮演照顧者和指導者的角色,為了避免沖突表現(xiàn)出合作、互助、支持、同理的正向心理特征,而這些心理特征正是心理健康與輔導的必備人格特質。
2.不同選任方式、工作動機、先備知識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的差異分析
選任方式包括自薦、教師委任、班級競選三種,自薦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其他方式。內在動機的勝任力及各維度得分都高于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個體出于好奇心、興趣或求知欲從事某些活動的持久內驅力,它的認知因素即指勝任感[15],說明朋輩心理輔導員內在動機的認知成分意指相信能完成朋輩心理輔導的勝任感。而尋求獎勵、避免懲罰的外在動機更具暫時性,易于隨境而減弱。鄭亞楠等人透過對贛州市高校低年級心理委員的調查,也認為擔任動機主要源于助人特質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16]
具有相應先備知識(閱讀過心理書籍、修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其勝任力均更高。可見,具有先備心理相關知識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具備較多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對崗位職責有更多的效能感。相關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增強職業(yè)勝任力。[17]
集群分析結果顯示,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可分為邊緣型、平穩(wěn)型和發(fā)展型。邊緣型朋輩心理輔導員在組織能力、自我認知、工作動機、團隊合作、性格特質、工作態(tài)度、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水平是最低的,且低于平均水平,他們在履行工作職責方面存在困難,缺乏團隊合作及組織能力,這類朋輩心理輔導員處在勝任力的邊緣,高校心理培訓應重點加強訓練,并定期進行考核。發(fā)展型朋輩心理輔導員在勝任力七個因子得分上是最高的,且遠超過平均值,他們能較好地勝任班級朋輩心理輔導的工作,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活動,這類朋輩心理輔導員是高校朋輩輔導的中堅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與獎勵。平穩(wěn)型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勝任力處于中間層,他們組織能力、自我認知等處于中等發(fā)展水平,這類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提升仍有很大的空間。
相關分析及多元回歸分析顯示,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自我效能感能預測勝任力,說明自我效能感越高的朋輩心理輔導員,其勝任力越高。過去從能力的角度討論勝任力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積極的承諾,并表現(xiàn)在行為的選擇上,最終促進勝任能力的發(fā)展。[18]從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實際工作來看,如果他們對自身能夠利用所擁有的心理輔導技能去幫助有心理困擾的同學有相當高度的自信時,便能產生一種結果期望,還有一種效能期望,也就是對自己從事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所具備能力的感知與自信程度。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就是心理委員和宿舍心理信息員在朋輩心理輔導工作卓越者和表現(xiàn)一般者區(qū)別開來的潛在的、持久的行為特征。簡而言之,朋輩心理輔導員自我效能感屬于內在的主觀感受,勝任力側重于外在的客觀評價,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高校應提高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的質量,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與勝任力,對全面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水平較好,不同性別、生源地、出生次序、動機等變項對勝任力具有顯著差異;朋輩心理輔導員勝任力分為邊緣型、平穩(wěn)型和發(fā)展型三個集群;自我效能感與勝任力呈正相關,自我效能感能較好地預測勝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