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洵
在臺北的街道上行走,你會發(fā)現(xiàn)滿目的整潔,商店鱗次櫛比,行人來去匆匆,一切在晴朗的天空下顯得和諧美好。但是,正當你覺著賞心悅目時,卻有那么一群人堅決不讓你的耳朵舒坦,他們就是—臺北機車黨!
每當紅燈轉(zhuǎn)綠,臺北的機車黨就像平地上轟然噴射出的一大朵蘑菇云,咧著大嘴,“轟轟轟”地咆哮著往前極速沖刺!這等“宏偉”的場面,讓路邊的我仿佛置身戰(zhàn)場,旁邊硝煙彌漫,殺聲四起,嚇得我那可憐的小心臟不禁“咚咚咚哩個咚”的一頓亂跳起來。
臺北被稱為“世界上擁有摩托車比率最高的區(qū)域”。全臺北的摩托車,清一色都是小綿羊機車,輕便快捷,容易向前飆。由于它機動靈便,使用的人數(shù)很多。每個紅綠燈路口最前面,都成為了“小綿羊”的地盤,遠遠望去烏壓壓的一大片,一輛輛蓄勢待發(fā),宛如一個準備作戰(zhàn)的兵團。僅是一輛機車的嗓門就夠響亮了,何況是那么一大片的機車,那聲音響亮得簡直就像要爆破了,你說怎不惱人?!
我相信,在臺北開小轎車絕對沒有開機車爽快,因為一旦指示燈變綠,機車黨們一馬當先,還有的竄道而來,你說小轎車的速度怎么快得了?相反,還得提心吊膽、害怕發(fā)生碰撞呢。
而我一直很難理解—臺北明明是個文明城市,連垃圾問題都能完美解決的臺北,為何就任由“機車狂飆”這個問題一直這么發(fā)展呢?
這問題實在奇怪。我們在聽傅佩榮教授講授《老子》的時候,他也就臺灣機車問題發(fā)表過看法,還為此給臺灣當局寫過建議信,可惜沒收到回應(yīng)。在他的陳述當中就有那么一句,讓我至今印象深刻:“(臺灣)年輕人把摩托車的消音器給拿下來,就是要向你證明他們的存在?!?/p>
這話說得在理。機車,是臺北青年亞文化的元素,代表著“個性”和“追求自由”。關(guān)于青年亞文化的產(chǎn)生原因,簡單來說,這是20世紀下半葉,人們從戰(zhàn)爭中爬起來,致力于發(fā)展經(jīng)濟而至繁榮后產(chǎn)生的必然結(jié)果。
那臺北的青年亞文化,具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興起的呢?回顧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細節(jié):
在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獲得資本,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它不單在本土行動,還極有戰(zhàn)略眼光地布置了4個海外要地作為生產(chǎn)供應(yīng)場地—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美國的行為帶動了“亞洲四小龍”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將自己的勢力扎根下去,其收益是雙重而豐厚的。
而我們可以再簡單捋一捋時間線:
美國最早實現(xiàn)經(jīng)濟繁榮,所以它的青年亞文化來得最早。20世紀60年代的“嬉皮士”,就是一個典型的“蔑視傳統(tǒng)、追求愛與和平”的青年文化。我個人認為,“嬉皮士”還是比較積極的,但后面每隔10年所誕生的“朋克”“搖滾”“嘻哈”,就越來越我行我素和追求刺激,有些變味兒了。
受美國影響,“亞洲四小龍”先一步發(fā)展經(jīng)濟,臺灣經(jīng)濟繁榮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70后、80后、90后,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就有更多的年輕人追求“自我個性”“標新立異”。
雖然沒有任何批判青年文化的意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崇尚某種思想時,有考慮它們是否通過了檢證?比如,青年“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很值得贊許的,但如果“我喜歡的事”會影響他人的生活甚至生命,又如何呢?
就事論事,以臺灣的“機車族”問題來看,有兩點是非常嚴重的:一是“噪音”,為了彰顯自己的炫酷個性,某些機車主人特意加裝一個揚聲器,對周圍行人和居民都造成了極大影響;二是“飆車”,某些人為了享受速度與激情,一啟動機車就飆到時速80公里左右,機車高速行駛還經(jīng)常竄道,發(fā)生事故的概率大幅增加,對他人生命安全構(gòu)成了極大隱患。在這種時候,臺灣當局本來是應(yīng)該加以管制的,起碼要確保公民的人身安全,可是全臺灣依然“飆車成風(fēng)”,這是為什么?
經(jīng)濟與政治上寬裕的條件,往往為娛樂活動培育了沃土。夜市便是臺灣人培育出來的極具娛樂特色的場所,也是外地人到臺灣的必游之地。
臺灣叫得出名的夜市有十幾處之多,這些大多是集飲食、娛樂消遣于一身的場所。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臺北的士林夜市。整個夜市的片區(qū)人聲鼎沸,各條街從頭到尾擺滿小攤,此外還有一個超大的地下層,下面全是大排檔、燒烤類的飲食攤檔。
五花八門的娛樂項目也遍布各處。釣魚、釣蝦、打麻將、射擊、投籃、戳氣球、抓娃娃……各式各樣,應(yīng)有盡有,而且總能“翻陳出新”,讓你意想不到。比如,那種帶有性別特征的食品造型和“抱娃娃”的游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一下子被弄得瞠目結(jié)舌,給人一種“娛樂至死”的錯覺。我真懷疑會不會有那么一些“錢多”的傻瓜來了之后舍不得離去,被這里眾多的新奇怪異的游戲給“俘虜”了去做“游戲奴隸”。
雖然現(xiàn)在不少夜市已經(jīng)成為景點,像臺中的逢甲夜市就基本上都是游客光顧,但士林夜市的周末,還是能聽到滿街的“臺灣腔”。我不清楚現(xiàn)在還有多少臺灣人會去逛夜市,但觀察他們晚上的娛樂活動如此豐富,想來臺灣的特點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概括的。
這里既有保存過去的能力,又有接納新生的胸懷,也有讓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傊?,這是一個多元文化共存、政治風(fēng)貌特異的地方。臺灣,希望下次再見,我能對你了解更多!也希望下次再見,你能為我?guī)砀嗟捏@喜與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