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心閱讀”融是融合,融洽,遵循“心靈放飛”的原則,引導教師從心靈入手,融合學生的心靈,達到課堂氛圍融洽的效果,重在保持一份心與心的相融,師生與文本間的相融,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努力追求有效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融心;相融;閱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說是一種情感對話的過程,是一種生命個體與文本靈魂的對話過程,是一個不斷建構新意義的過程。“融心閱讀”的融是融合,融洽,遵循“心靈放飛”的原則,主要引導教師從心靈入手,融合學生的心靈,達到課堂氛圍融洽的效果,重在保持一份心與心的相融,師生與文本間的相融,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努力追求有效的語文教學。
(一) 教師與文本的相融
教師要做好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首先就要把文本介紹給學生。而這前提條件教師首先要與文本相融,同文本的作者直面對話。這是教師進入課堂前的必修課,想要讓學生與作者有話可說,教師先要和作者有話可說。教師與文本的相融就是為了指導學生的閱讀而讀,處處替教學對象而想,又要站在作者角度心悟作者意思,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角度正確解讀文本,再將作者的意圖和孩子們進行交流。
(二) 孩子與文本的相融
孩子們與文本相融,是教學的基礎。他們通過自己各種相關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在朗讀、思考中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繼而與文本作者發(fā)生碰撞后,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接著就可以和教師、伙伴們進行交流,使自己的思想進一步升華。
(三) 教師與孩子的相融
教師與孩子相融,教師首先要成為孩子,連陶行知先生也說:“我們必須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從講臺上走下來,來到孩子中間去,蹲下身子與孩子進行平等又真誠的溝通,成為孩子們的伙伴,達到師生相融的境界。
(四) 孩子與孩子的相融
孩子來到課堂學習的意義何在?那是因為靠他單打獨斗是無法完成學習任務的。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盡管孩子們同時坐在教室中,但他們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的見解也不盡相同,孩子間的相互的思維碰撞,孩子間的相融,是課堂教學的有效保證。孩子們在心無芥蒂中相互碰撞,既增進了友誼,又使得學習有了新的提升。
“融心閱讀”的課堂元素
(一) 元素一:孩子味濃郁
小學語文是孩子的語文,也就是說孩子是小學語文的育人主體,孩子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語文課堂就該是孩子的,更該是孩子化的。小學的語文課堂要直面孩子,親近孩子,傾聽孩子,想孩子之所想,喜孩子之所喜。孩子味是語文課堂的生命,體現(xiàn)的是語文課程的特點,是語文教育的回歸。教師語言要生動活潑,要具有親和力,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在所有的說話技巧下,更要有兒童味的語言。課堂上教師不要成為下命令的機器,我們可以把問題問得更貼切孩子們,都說教師只有把自己變?yōu)楹⒆?,有了孩子的語言才能和孩子平等對話,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 元素二:鼓勵味十足
“關注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要求。給予孩子鼓勵的就是給予教師的鼓勵。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適當?shù)钠鯔C時,潤物無聲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鼓勵,能給孩子以力量,由此他們變得積極起來。所以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洞察這一點,通過自己的言行給予恰當?shù)闹С?,可以是個性化的語言鼓勵,在語言交流中多一些的情感交流,多一些情趣的互動;也可以是一個眼神的鼓勵,微笑地看著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慮,讓孩子勇敢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更可以是一個動作的鼓勵,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頭,讓孩子感受老師是他最大的依靠。這樣恰如其分的鼓勵,孩子的心門也就打開了,課堂也就顯得融洽平和。
(三) 元素三:語言實踐味俱全
語文課程標準一直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言實踐”。
1.朗讀融心
課堂上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思維和陶冶情感。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教師帶著個人的溫度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孩子們的朗讀興趣的閱讀能力。教師的范讀給孩子們一個榜樣的作用外,更拉近了教師與孩子們的心,孩子與作者的心,這不愧是師生心靈相融的一個有力的途徑。孩子們如果能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就和作者的心相融了。
2. 品讀融心
文字是有溫度的,孩子們學會品讀,是訓練語感的一個好的方法。而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能力,首先孩子們要學會品讀句子,從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中抓住關鍵詞,理解詞語的豐富內涵,從而走近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品讀架起了孩子和作者的橋梁。如《灰雀》一課,第一自然段就描寫了灰雀非常惹人喜愛。我們可以領著孩子們在“惹人喜愛”中走個來回。第一個來“惹人喜愛”是什么意思?第二個來回列寧為什么會覺得灰雀非常惹人喜愛?接著品灰雀的顏色粉紅、深紅,以及動作“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的描寫,體現(xiàn)灰雀的惹人喜愛。第三個來回對于惹人喜愛的灰雀,列寧是怎么做的?抓住列寧的動作描寫,體現(xiàn)列寧的喜愛之情。品讀深入文本,品出作者的情感。
3. 體驗融心
體驗是“融心閱讀”的重要的一環(huán),唯有體驗過的,才是刻骨銘心的。如三年級部編教材下冊的冰心的《肥皂泡》一文,課文伊始,就提出問題:你見過肥皂泡嗎?吹過肥皂泡嗎?你覺得怎么樣?這樣的導入拉近了文本和孩子們的距離,和作者冰心的距離。緊接著讓做過泡泡水的孩子來介紹下自己的制作過程,通過自己的體驗帶給其他的孩子,以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融心閱讀,架起一座座橋:教師與文本的橋,學生與文本的橋,教師與學生的橋,學生與學生的橋。語文的教學是心靈的事業(yè),唯有融心了,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陳方毅.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求知導刊,2017(26).
[2]喬紅敏.淺析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7(3X).
作者簡介:
馮臻,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連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