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諾
在遼闊的北方大草原上有這樣一個民族,他們是天上的雄鷹、草原的雄獅,他們以摔跤為樂,崇尚格斗與力量,于是,蒙古族搏克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傳承至今。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騎善射和身強力壯著稱。《元史》中記載:“元起朔方,俗善騎射?!痹⒑?,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統(tǒng)治,明確規(guī)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賽馬、摔跤、射箭三項技能,這三項技能也被稱為蒙古族“男兒三藝”。
“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是蒙古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包含三百多種投技和踢技,也是古戰(zhàn)場上強大的近身徒手格斗技術(shù)。在冷兵器時代,徒手面對全副武裝的敵人時,以拳腳攻擊無異于自殘,地面格斗更是自殺式行為,因為當你在施展拳腳時,四周的敵人隨時能砍掉你的腦袋,這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則是快速摔倒敵人后一刀了結(jié)對方,這便是搏克摔跤的初衷,尤以低踢攻擊膝蓋以下部位致使敵人失去平衡倒地的跤法最為實用。雖然歷史上善于騎射的蒙古族鮮有下馬作戰(zhàn)的記載,但搏克卻是以戰(zhàn)場搏殺為目的量身打造的,摔跤手的跤衣就是模仿敵人身穿的鎧甲制成的。
搏克是蒙古族男子比試力量、技巧與智慧的體育娛樂活動。關(guān)于搏克最早的記載源于匈奴時期,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紅格爾蘇木境內(nèi)就有一幅表現(xiàn)搏克題材的巖畫,為鐵器時代作品。此外,陜西省西安市客省莊遺址140號墓所發(fā)現(xiàn)的二人角斗紋飾牌亦是一例,牌飾正中飾有二人角斗圖案:二人披發(fā)赤肩,下著緊腿褲,相互摟抱作相撲狀,左右各有一匹馬,馬有鞍轡,馬頭上方各有一棵大樹,二人頭上還有一只鳥,表現(xiàn)了游牧人悠閑自得地騎馬到野外進行摔跤游戲的場景。十三世紀,搏克盛行于我國北方草原,不僅對蒙古族強身健體起到關(guān)鍵性作用,而且與蒙古族人民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也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摔跤在成吉思汗時代是軍隊的必修課之一,由于其顯著的實用性和殺傷力,古代蒙古族統(tǒng)治者常以其作為殺人工具,如《蒙古秘史》中記載成吉思汗之弟別勒古臺與主兒乞部的不里孛闊均以力士著稱,別勒古臺曾敗于不里孛闊,并在宴會時被其砍傷。一日,成吉思汗叫別勒古臺與不里孛闊比賽摔跤,不里孛闊礙于成吉思汗的威嚴故意摔倒,別勒古臺卻根本壓不住他,他抓住不里孛闊的肩膀、騎在其臀部,回頭看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咬了咬自己的下唇,別勒古臺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從兩邊交錯扼住其頸項向后扯,并用膝蓋頂住,一下折斷了不里孛闊的脊梁骨,不里孛闊死前說:“我本來不會被別勒古臺所勝,因為怕可汗故意倒下了,正在猶豫之間卻喪了性命!”
由此可見,搏克起初具有突出的軍事屬性,主要用以鍛煉體力、毅力等。元朝統(tǒng)治者十分提倡摔跤運動,每逢重要宴會,都有摔跤手競技助興,并仿照中原歷代王朝用武舉選士的先例,把摔跤定為武舉取士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當時擅長摔跤的佼佼者可以獲得極大的榮譽。
草原上的人們將搏克視為蒙古族三大運動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項。蒙古族搏克自西漢初期開始盛行,至元朝廣泛普及,到清朝又得到空前的發(fā)展,直到如今在蒙古族聚居區(qū)依然流行,成為頗受大眾所喜愛的文體娛樂活動。此外,不同地區(qū)的搏克比賽規(guī)則也有所不同,在我國內(nèi)蒙古地區(qū)比賽中不允許抱腿,而在蒙古及俄羅斯蒙古地區(qū)則沒有這類規(guī)則限制。
歷經(jīng)上千年的傳承,搏克也被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搏克手的硬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受到人們的尊重。搏克在蒙古語中寓意“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恒”,而蒙古族人民也把這樣一種搏克精神融入到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之中,激勵著他們在各種艱險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始終頑強拼搏,自強不息。
每年七八月是牲畜肥壯的季節(jié),蒙古族人民便會在此時舉行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嘆的射箭、棋藝,還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而其中體現(xiàn)力量和技巧的搏克比賽則是蒙古族人民尤為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
搏克比賽對場地無特殊要求,有一塊平坦的草地或土地即可舉行。搏克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按照蒙古族的傳統(tǒng)要求,摔跤手要穿著專門的服裝,搏克的服飾由昭德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褲)、阪吉勒(摔跤褲)、古圖勒(蒙古靴)等組成。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坎肩邊沿鑲有銅釘或銀釘,后背中間還有圓形的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樣,腰間系有用紅、藍、黃三色綢子做成的圍裙,下半身著用白布做成的肥大褲子,褲子外面還要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或花卉圖案的套褲,這樣出汗時不粘連衣服,且可以防止外傷。
搏克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也不受地區(qū)、年齡、體重的限制,參加人數(shù)同樣不限,但必須是8乘2的冪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挑戰(zhàn)吉尼斯世界紀錄2048搏克大賽”中,就有2048個搏克選手參賽,比賽采取單淘汰法,一跤定勝負,場面甚為壯觀。
搏克比賽體現(xiàn)了多種文化元素,搏克手穿著的服飾上身堅固、下身寬大,象征著朝氣蓬勃與吉祥如意;搏克的出場音樂《邀跤歌》具有蒙古族長調(diào)的特點,體現(xiàn)了豪放與氣勢;入場時似雄鷹飛翔般的熱身動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特點,表現(xiàn)了雄渾與氣魄;搏克手脖子上配戴的景嘎五彩繽紛,標志著勝利與榮耀。在多場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選手都會舉行佩戴景嘎、封號等儀式,據(jù)說最早是由一位活佛親手把撕開的綢布條掛在優(yōu)勝者的頸后,后來景嘎便作為一種象征符號沿襲至今。景嘎上的彩帶越多,表明獲勝的次數(shù)越多,并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儀式上,要將他的景嘎傳給具有潛力的新搏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