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摘要】藝術需要創(chuàng)造和突破,美術作為藝術的一種表達方式,具備同樣的獨特性。中學生學習美術課程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活躍力,以及學生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將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更好的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美術課不能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一項技能那么簡單,更是讓學生陶冶情操更好生活的助力。
【關鍵詞】美術課堂 ?中學生 ?美的感受 ?創(chuàng)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0-0201-02
前言
中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汲取知識,開發(fā)智力是他們重要課題。由于繪畫的視覺沖擊很大,豐富的色彩更能吸引學生,讓學生上課之余也可放松心情,培養(yǎng)課余愛好,因此美術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提高學生美的感知力,鑒賞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美術課也可以稱為審美課。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讓學生更好的度過他們的青少年時光。
一、培養(yǎng)學生課堂興趣
美術課與其他課程不一樣,更重視動手能力。但不論哪門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都是十分必要的。而興趣就是學生熱情的動力。因此設計課程時不妨增添些趣味性,例如在“面具”課題中,直接讓學生照著書本畫面具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果在繪畫之前給學生播放川劇變臉。利用學生的興趣開發(fā)新穎的課堂模式,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當然除了趣味性以外,課程還應該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獲,讓學生對美術課有更深的認知。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
美術課是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課程之一,所有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力,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除了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還要前后聯(lián)系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期,以及他想通過作品表達的意思。就拿抽象派畫家畢加索舉例,他留下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畫作,仔細看每幅畫作都有微妙的聯(lián)系,但每幅作品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教師應該結合前后作品前后時期講解。而從畢加索的例子來說,抽象派畫作是作者思維創(chuàng)造力最大的表現(xiàn),也就是用簡單的線條畫出最生動的畫作。
思維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除了作品賞析外,還應該更注重實踐。在美術課堂上,自己演示之后,還應該讓學生自己動腦,試著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少給學生定規(guī)則,以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不過光有想象力是不夠的,無法落實的想象力就是紙上談兵。教師在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思維時不要忘了貼近生活,讓學生從生活出發(fā)。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盡管學生時代,學生一直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問題意識。問題意識具體是指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對難以解決的,實際的,理論的問題的一種經常性的疑惑。相比于其他只在書本中學習的課程,美術課有很多實踐因素在,學生在創(chuàng)造藝術中必須要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因此,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會更多。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情景和氣氛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提倡民主制度,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發(fā)言,良好的師生關系更能促進學生的進步。
創(chuàng)造與欣賞都被包含在美術課程當中。欣賞可以通過教師對藝術作品的講解分析中得到提升。欣賞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創(chuàng)造則是一種很虛幻的東西,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也大不相同。美術課的真正意義應該是教會學生審美與創(chuàng)造的結合。中學生正處于學習的關鍵時期,或被動或主動的汲取著知識,他們的好奇心也十分旺盛。好奇心也正是問題意識的表現(xiàn)。讓學生能夠主動將“為什么”提問出來,是教師在營造課堂氛圍時必須要做到的。而通過問問題也能很好的推動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能力。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打破傳統(tǒng)教學規(guī)則,讓學生產生更多疑惑,從而能在疑惑中思考,在思考中不知不覺的學習與進步。例如在欣賞畫家畢加索的作品時,由于抽象派的作品普遍難懂,也就對學生毫無吸引力。教師就不妨將畢加索十五歲時期的作品與八十歲時期的作品拿出來一同展示,這樣有趣的對比下,學生的腦海里自然有“為什么兩幅作品差異如此大”的疑問。而且畢加索作品早期寫實,后期兒童化。這樣矛盾的情景下,學生也會有“為什么會這樣”的疑問產生,這也是這堂課的重點,藝術的創(chuàng)新力,教學目的自然達到了。
結語
進入網絡時代以來,學校的課程也一直在不斷的改革,對教學也有了新的要求。美術課雖然更注重實踐,但是教師也應該跟隨時代的腳步變化教學思路。網絡時代下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越來越豐富,教師若是不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也注定會被時代淘汰。
參考文獻:
[1]景艷華.應用問題教學理論 優(yōu)化高中美術欣賞教學[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張建峰.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N];中國藝術報;2010年
[3]楊麗君.淺議美術欣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