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濱
摘 ? ?要: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文言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佳載體。本文就高中文言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培養(yǎng)提出三點策略:營造文言文學習氛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梳理;培養(yǎng)文言語感。
關鍵詞: 高中語文 ? ?文言文 ? ?語言建構與運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文言文包含“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方面內容①,與核心素養(yǎng)一一相對??梢?,文言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佳載體。其他三方面都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言語經(jīng)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再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的學習目標,第一條是總體目標,第三條“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言的異同”②是緊扣語言教學的。其他目標雖側重于思維、審美、文化,但目標達成都要依托于語言教學。文言文教學不只是語言教學,但絕不能淡化語言教學。語言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文言文承載著古人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可是文言文教學卻讓眾多教師頗感棘手。文言知識不成體系,缺少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更遑論其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如何進行高中文言文語言教學,筆者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營造文言文學習氛圍
張中行指出:“學習文言,像學習其他事物一樣,日久天長,會逐漸熟練,會提高;在提高的基礎上還會要求繼續(xù)提高?!雹畚难晕慕虒W要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親近文言。班級陳設營造氛圍,鼓勵學生書寫文言名句,征集好的書法作品張貼在教室兩壁并按期更新。指導學生設計文言專題黑板報。在班級圖書角設文言專區(qū),倡導學生將自家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藏書帶到班級與同學分享。開展活動營造氛圍。名人軼事、成語故事、文壇典故,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有太多題材可用于開展講故事比賽,還可以開展經(jīng)典誦讀比賽??梢岳谜n前3分鐘時間,也可專門安排興趣課。形式可以個人,也可以多人合作。課堂互動營造氛圍。教學重點不在于教師傳授,而在于學生生成。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自己置于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引導學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
二、文言知識的積累與梳理
(一)積累文言詞語
積累文言詞語不等于翻譯文言文,不要搞機械的字字落實。講解詞語,要盡可能講清它的詞義源流,適當探究詞義發(fā)展演變,構建詞義系統(tǒng)。
實詞教學是重點。實詞數(shù)量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附錄中給出120個實詞的詞表,教學中應以這些詞語為基礎。實詞有很多一詞多義現(xiàn)象,要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赤壁賦》里的“歌”,一段之中出現(xiàn)三次?!翱巯隙柚崩镒鲃釉~,解釋為唱;“歌曰”里作名詞,解釋為歌詞;“倚歌而和之”里作名詞,解釋為歌聲。再看《琵琶行》里,“豈無山歌與村笛”中作名詞,解釋為歌曲,序文中“歌以贈之”又作動詞,解釋為作歌?!案琛边€是一種詩體,如《長恨歌》。歌,由本義“唱”引申出多種詞義。還有古今異義詞,有些詞今天看來是雙音節(jié)詞,但在古文中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古今詞義自然不同。而且,一個詞的古、今意義未必只有一種。掌握這些,都需要理清詞義源流和發(fā)展,而不是一味記憶。詞類活用是“某類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具備了另一類詞的語法特征,并進而產(chǎn)生出和語境相適應的意義”④。掌握詞類活用現(xiàn)象,需要一定的語法知識做基礎,力求觸類旁通。
虛詞是教學難點,且易被忽視。高考考綱要求掌握18個文言虛詞:“之、以、而、也、于、為、其、者、與、乎、所、何、則、乃、且、因、若、焉”。侯夢瑩指出:“教師通過對文言虛詞的用法與義項進行統(tǒng)計與歸納,可以更好地從整體上對18個文言虛詞進行把握,更利于教師對文言虛詞進行教學?!雹萁y(tǒng)計與歸納需要結合例句。
(二)積累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被動句、及固定句式。判斷句的結構類型有“……者,……也”“……者,……”“……也”和“……者也”,也有用動詞“為”“是”表判斷語氣。倒裝句主要有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等。省略句以省略主語或介詞的情況居多,也有省略謂語或賓語的。被動句的主要標志有“見”“為”“為……所……”等。固定句式種類較多,如“孰與……”“直……耳”“……無以……”等。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做好積累整理。文言知識需要積累,積累是為了運用。王榮生認為:“文言知識在教學目標中是輔助性的,是教學的內容,也是教學的條件,但不是教學目標,中學文言文教學是教會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而不是成為會談論語法的純技術型研究者?!雹?/p>
三、培養(yǎng)文言語感
積累文言知識是培養(yǎng)語感的基礎。王尚文指出:“語感就是個體的人與言語世界的直接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對作用于他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讀的能力;也表現(xiàn)為因表達個人情意的需要或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雹哒Z感是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形成的,“聽說讀寫”是培養(yǎng)途徑。
(一)誦讀法培養(yǎng)語感
分層設置誦讀目標。誦讀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方法,應有梯度性。初讀課文要讀準字音;二讀課文力求通順;在積累重難點詞語后三讀課文,感知文意,把握文脈;四讀鞏固,注意重音、停頓、節(jié)奏;五讀課文,合作探究,進行煉字、技巧、情感的賞析;六讀課文,品味文化,談閱讀感悟。然后熟讀成誦。
進行斷句式朗讀。在學生感知文意把握文脈后,可以向其呈現(xiàn)去除標點符號的文章語段,開展斷句式朗讀訓練。這能激發(fā)學生思考,注重朗讀的停頓、節(jié)奏。
進行配樂式朗讀。重點是朗讀者要自備背景音樂。合適的配樂,在節(jié)奏、旋律、思想情感上與文學作品暗合。選擇何種配樂,采取何種朗讀技巧,怎樣讓音樂、文本、朗讀融為一體,都在考驗語感。
進行分角色朗讀。以人物對話為主體的文章,如《赤壁賦》《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可進行分角色朗讀,其他同學評議。這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人物語言深挖蘊含的思想情感,再通過個性化朗讀加以呈現(xiàn)。
進行想象式誦讀。學習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時,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美好的畫面,感受意境。腦海中構建畫面,不僅有助于記憶,還能自動觸發(fā)對文章煉字、技巧等的賞析,培養(yǎng)語感。
(二)語境教學法培養(yǎng)語感
語境,指言語環(huán)境。李海林認為,語境教學的意義在于語境生成和語境還原。語境生成,就是言語帶出語境的過程;語境還原,就是以一種與語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實現(xiàn)由言語到語境的過程⑧。換言之,作家在一定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作品言語承載著語境,這是語境生成;讀者透過言語把握語境,即語境還原。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就是在不斷創(chuàng)設語境,形成語境生成和語境還原的不斷循環(huán),從而培養(yǎng)語感。例如教學《鴻門宴》時,講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時,“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這是語境生成,學生感受到當時危機四伏的情景,這是語境還原。危機是如何解除的呢?學生認為是因為樊噲的出現(xiàn)。樊噲的出現(xiàn)對劉邦的脫險起到多大作用?學生討論后得出兩點:a.“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薄畤埥o項羽帶來了壓力。b.樊噲的一番話——義責項羽。教師據(jù)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討劉邦脫險和項羽性格的關系,形成新一輪的語境生成和語境還原。
(三)比對法培養(yǎng)語感
原文、改文相比對??蓜h減或置換文中一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加以比對。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援引《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薄巴跞籼撛凇妒酚洷婊蟆防镎f它‘凡多三石字”。兩文比對,改動后,原文中“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的意味”和“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便蕩然無存了。
原文、影視作品相比對。很多文學作品被搬上熒屏,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教學時可播放視頻片段,然后對照文本,組織學生鑒賞文本語言的美。
先自主理解文意再比對注釋。對于一些語言曉暢的文章,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不看文下注釋的情況下理解文意。請同學當堂表達,其他同學參與評議。然后,比對注釋,對學生的理解進行檢驗。
譯文糾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或有遺漏或有錯誤的譯文,學生不看原文,指出譯文的錯誤,增進語感。
(四)演練法培養(yǎng)語感
聽辨、復述課文。對于敘事性較強的散文可用此法。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熟讀課文后,教師再次范讀并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燭之武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的?秦伯退兵后,為什么晉文公“亦去之”?在學生辨析后請學生盡量用文言復述回答。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學生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
課本劇表演。同樣適用于敘事性較強的散文。從劇本創(chuàng)作到表演要用文言,既能保留文本的文言味道,又能激勵學生寫文言、說文言。
進行仿寫訓練。如《游褒禪山記》,在游玩中抒發(fā)人生感悟,學生可學習這種敘議結合手法,選取一段游玩經(jīng)歷進行文言小練筆。再如《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學生也可以仿寫親人歡聚的場景。
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提高文言素養(yǎng),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語言實踐活動,大力開展文言文語言教學。
注釋:
①⑥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③張中行.文言津逮[M].北京:中華書局,2007:92.
④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版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1.
⑤侯夢瑩.高中文言虛詞循序漸進性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⑦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3.
⑧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95.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侯夢瑩.高中文言虛詞循序漸進性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3]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3.
[4]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95.
[5]高靜.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D].新鄉(xiāng):河南大學,2014.
[6]秦素潔.高中文言文語感教學探索[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