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孫國友
摘? 要:通過文獻分析發(fā)現(xiàn),有關部門對于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理念并沒有十分重視,體育設施也不完善,城鄉(xiāng)之間的體育服務供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資源配置處于失衡的狀態(tài)。
關鍵詞: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G812.45?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29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冀,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國家的發(fā)展興衰是緊密聯(lián)系的。2016年8月,我國正式將“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要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能夠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為了保障他們的體育活動,首先需要創(chuàng)建完善的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诖?,本文主要通過相關文獻梳理和分析,為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改革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內涵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這個概念,是由“青少年體育”和“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兩個概念交叉重疊而來。青少年體育是指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而開展的各項體育運動。公共體育服務是指公共組織為達到公共體育的需求而供應的大眾物品或混合物品[1]。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大致包含群眾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體育健身設施、體育健身活動、體育健身賽事、體育健身指導、體育健身文化這六個方面。從研究的方向來說,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通過研究得出,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機構、學校與社區(qū)為輔助組織,為實現(xiàn)青少年的體育需求而開辦建立的擁有一定選擇性和非競技性的某些體育產品或體育服務。
2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2.1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xiàn)狀
根據青少年體育實施的范圍,我們可以將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分為學校體育、社區(qū)體育和競技體育等類型。
第一,學校體育是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渠道。青少年體育具有內容多元性,布局以學校為主、家庭和社區(qū)相輔等特征。每個學校大都開展了各種體育科目,如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體育課以及不同項目的比賽等等,盡可能地讓青少年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目前,可以幫助青少年提供專業(yè)指導的體育教師卻大量不足。相較于社區(qū)與其他機構來說,學校的體育場館建設可以說是最為全面的了。因此,學校體育服務供給的建設相當重要。
第二,社區(qū)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也扮演著一個比較重要的角色。通過之前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體育運動場所、設施以及器材是開展公共體育服務的物質基礎。沒有適合的體育場地與完善的器材設施,順利開展社區(qū)體育活動是極其困難的,更不要談社區(qū)體育服務供給的進展了。目前,各個社區(qū)的體育指導員處于缺乏的狀態(tài),青少年的體育活動得不到專業(yè)的指引與校正,這對于青少年體育的順利進展也很關鍵。
第三,競技體育也屬于公共體育服務的一部分。范冬云從理論分析角度認為,研究公共體育服務應該把競技體育也包含在內[2]。青少年必須進入體育類院?;蛘邚男”贿x入運動隊,有專門的教練員指導與訓練、精準的儀器設備去分析身體素質以及經驗豐富的指導員進行疲勞恢復與放松等。在目前看來,競技體育這一方面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是比較缺乏的,我們需要更多的專業(yè)人士來指導競技體育。
2.2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存在的問題
2.2.1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理念問題
理念是實踐的開端,理念的科學與否、先進與否,對于我國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的有效供給研究,意義非同尋常[3]。從當前的進展來看,相關部門欠缺對青少年開展公共體育服務的意識,更多的是不夠重視青少年的體育活動。
學校開設了各類體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然而一些場地設施的利用卻并沒有完全開放。社區(qū)里也存在公共體育服務的工作內容不確定、任務不具體以及目標不明確等問題。這些理念的不落實會造成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不完整。政府對于青少年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在逐漸完善中。我國現(xiàn)有的管理制度只是建立了一些體育組織機構,并沒有從青少年體育需求方面著手,也沒有從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的角度來出發(fā)。
2.2.2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設施問題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主要實施人是政府,社區(qū)和學校作為左膀右臂。隨著全民健身的浪潮迭起,人們對體育的需求在逐漸增加。學?,F(xiàn)有的體育場地和運動器材設施也不再能夠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學校的教學樓修建的越多,容納的學生越多,可以運動的場地卻越來越小。公共體育設施是城市綜合功能的重大體現(xiàn),也是當代城市的耀眼點,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但從目前的社區(qū)來看,運動場館一般都是為了大型賽事而建立,對于青少年群體甚少開放;在沒有比賽的時候更是將場所關閉,讓運動場館閑置在那里。
2.2.3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的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等化問題
目前,城鄉(xiāng)體育的發(fā)展水平不相同。首先是表現(xiàn)在積極參與鍛煉的青少年人數以及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認識。鄉(xiāng)鎮(zhèn)學校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高,引進的體育指導人員也不多,故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意識隨之減弱。而城市學校對體育的認知相對較高。由于城鄉(xiāng)體育發(fā)展不均衡,農村青少年體育的發(fā)展顯著落后于市民體育發(fā)展[4]。其次是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存在“短板”現(xiàn)象。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發(fā)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大多都不足1平方米。這些短板還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將其改善。最后是體育場館器材質量與使用情況不平等化。農村的大多場館設施都屬于比較基礎的,有些設施已經陳舊老化,卻未能及時修整。這些器材設施很大概率上限制了青少年體育發(fā)展的進步性。
3 完善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的對策
3.1加強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的理念
青少年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全社會成員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完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第一,青少年要有這個意識,知道自己是有權利去享受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場館設施的,并懂得維護自己體育的權益。第二,對政府部門、社區(qū)機構、學校、個人等傳播積極開展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理念。多個組織齊心協(xié)力,積極為青少年的公共體育事業(yè)服務。
3.2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人力資源優(yōu)化配置
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中,人力資源處于最根本的位置。專業(yè)體育院校、綜合高校體育學院培養(yǎng)的教育學體育人才往往技能水平不足,而退役運動員的技能水平較高,但是缺乏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生理生化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5]。為了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學校體育教師的數量應該有所增加,并且對在校青少年實行理論與技能同步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提高自己的體育技能水平。
3.3建立多元主體協(xié)同互動的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
面對我國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碎片化及治理碎片化的難題,跨部門協(xié)同已然成為政府改革與優(yōu)化服務的內在需求[6]。例如,我國社區(qū)體育在發(fā)展的進程中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缺陷,但同學校的體育資源結合起來便會彌補這些不足。學校和社區(qū)相比較,學校有更為多樣化的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空間較大。從場館結構和類型來看,社區(qū)的室外場地器材占比例較高,而青少年健身中心等綜合性室內健身場所數量較少。而學校的室內體育場館數較多,類型也多樣,這樣就為學校和社區(qū)的青少年體育服務結合提供了可能性。從時間上來說,學校體育活動與社區(qū)的體育運動沒有交叉矛盾。這就為兩者的協(xié)同互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
4 研究述評
本文闡明了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的概念及當前公共體育服務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現(xiàn)狀大致分布在三個方面:學校、社區(qū)和運動員的競技體育。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現(xiàn)狀的整體性解析為我們進一步剖析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的現(xiàn)實情況提供了參照。但在此研究的過程中還存在著數據不完善、信息不明朗、發(fā)現(xiàn)的體系問題不全面、提供的對策較籠統(tǒng)化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改善研究。
隨著我國體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和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專家、學者們對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體系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與之相關的研究熱點也越來越多。信息資源在當前社會中逐漸熱門,體育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體育的進步。為改善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將信息資源與青少年體育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 平杰,郭修金.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平臺的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1):83-85.
[2] 霍丁鵬,張楊.我國競技體育公共服務制度構建的理論探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1):1-4.
[3] 王馳,何元春.地方性知識視域下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理念的反思與重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7):9-16.
[4] 郭修金,陳德旭. 治理視域下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11-16.
[5] 劉東升,魏明.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7,39(6).
[6] 鄒月輝,孫法亮. 協(xié)同發(fā)展視角下青少年公共體育服務優(yōu)化路徑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7,4(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