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出三篇談論詩學與詩藝的隨筆。李心釋的文章雖名為“碎片”,但其內在思路,不離對詩與語言關系的思考。文章力圖破除工具論語言觀對詩歌創(chuàng)作與接受的誤導,把語言視為存在本身,而非中介;詩不是外在于語言,而正是語言的本質;詩的語言是真正有生命的語言,能夠讓人與物重新和解而抵達澄明之境。這些思考融合了中國古代智慧和現代西方語言哲學,對深化我們的詩歌觀念頗有啟示意義。胡亮更是一位“碎片文體”批評家,他融古代詩話、禪門語錄、散文詩、后現代哲學筆記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批評文體,理趣與詩意同俱,活潑靈動,生機勃勃,與主流批評文體的那種體系性、推理性的呆板面孔,適成鮮明對照。當然,這樣說并不是要否認后者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思考,如何才能保持批評這一文類不竭的活力。胡亮的實踐無疑是有意義的。苗霞的文章論及詩歌樣態(tài)的輕與重,這個問題雖然有人談過,但是她把輕與重、情與智、審美與存在聯系起來探究,就深化了對這一問題的思考。確實,詩藝與人生,何莫而非輕與重之辯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