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岳丹丹
(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山東濱州 256603)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以糖尿病為原發(fā)疾病導致的患者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癥狀,下肢發(fā)病率較高,體現(xiàn)為運動功能障礙或感覺功能障礙,也可能合并出現(xiàn)。當前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因該疾病難以快速治愈,護理工作也得到普遍重視[1]。分析認為有效的足部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病情,該院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16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為對象,就上述內容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于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選取11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8例。對照組:男 30例,女 28例,年齡 51~74歲,平均年齡(63.3±4.7)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4~33個月,平均病程(16.6±3.1)個月。 觀察組:男 31例,女 27例,年齡52~73歲,平均年齡(63.5±4.6)歲。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5~34個月,平均為(16.7±3.1)個月。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選患者符合《糖尿病診療指南》(2018)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患者與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出現(xiàn)明顯糖尿病足以及其他足部疾病患者,排除中途退出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通過知識宣講、用藥護理等基礎性措施,推動患者康復。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足部護理干預。包括病情跟蹤、足浴護理、按摩護理、延伸護理四個方面內容。
(1)病情跟蹤。病情跟蹤為足部護理干預的基礎措施,為所有患者建立標準化的病歷資料,額外建立足部護理日志。住院患者每日進行一次病情觀察和記錄,出院患者每周進行1~2次隨訪,了解患者病情并做記錄。每個月測定一次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包括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兩個部分,完整記錄于患者足部護理日志中。每3個月進行一次日志評析,分析患者病情的變化特點,總結規(guī)律,如患者歷次測定結果呈現(xiàn)好轉局面,應繼續(xù)推行各類護理措施,反之則酌情調整。
(2)足浴護理。取50 g伸筋草、60 g赤芍、50 g透骨草、60 g川芎、60 g桂枝、80 克黃芪、50 g木瓜、60 g丹參,置于2000 mL凈水中。煮沸后,濾除藥渣,取藥汁倒入潔凈足浴桶中,取木蓋進行足浴桶覆蓋,木蓋中部留置直徑2~3 cm左右小孔,輔助患者抬起下肢,對足部和下肢遠端進行熏蒸,患者肢體距木蓋距離為5~6 cm,以防蒸汽燙傷,持續(xù)10~15 min。 藥汁溫度降至40℃左右,進行雙足浸泡,持續(xù)20~30 min。足浴護理每日晚間進行一次。
(3)按摩護理。對患者足部以及周邊位置進行按摩。選取患者太沖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阿是穴等處,以拇指關節(jié)和食指關節(jié)進行按壓,至患者微感疼痛位置,每處穴位按壓4~5次。以患者膝關節(jié)處為起點,踝關節(jié)處為重點,自上而下進行肌肉組織按摩,護理人員(或家屬)以小臂、肘關節(jié)、虎口部位發(fā)力,均勻按壓患者肌肉組織各處,達到踝關節(jié)后,再自下而上進行二次按壓,至患者皮膚組織發(fā)紅且患者略感酸脹為宜,按摩不宜低于20 min。
(4)延伸護理。延伸護理強調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以及知識水平。告知患者避免足夠出現(xiàn)外傷,穿著較為寬松、舒適的鞋襪。飲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鹽類、糖類的攝入,增加高品質低蛋白飲食占比,包括牛奶、魚類等。日常生活中應適當加強鍛煉,以求提升機體免疫能力。因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難以快速治愈,額外重視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配合護理,如“您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較上個月已經明顯改善”等。
6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生活質量、焦慮評分前后變化。其中生活質量以SF-36量表表達,滿分105分,焦慮評分以SAS量表表達,滿分45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心理態(tài)勢越理想。
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1.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 χ2檢驗,以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下肢神經傳導速度相近,護理后兩組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更明顯,見表1。
表1 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前后變化[(±s),m/s]
表1 患者下肢神經傳導速度前后變化[(±s),m/s]
?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血糖水平相近,護理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更明顯,見表2。
表2 患者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前后變化[(±s),mmol/L]
表2 患者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前后變化[(±s),mmol/L]
組別空腹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餐后2 h血糖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58)對照組(n=58)t值P值7.8±0.77.9±0.50.016>0.057.3±0.67.6±0.512.119<0.0514.1±1.414.2±1.20.018>0.0512.9±1.113.4±1.218.082<0.05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焦慮評分相近,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焦慮評分均有改善,觀察組改善更明顯,見表3。
表3 患者生活質量、焦慮評分前后變化[(±s),分]
表3 患者生活質量、焦慮評分前后變化[(±s),分]
組別生活質量護理前 護理后焦慮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58)對照組(n=58)t值P值80.6±8.180.9±7.80.067>0.0573.4±5.677.3±6.533.195<0.0526.1±3.226.3±3.20.024>0.0519.4±2.323.2±2.626.852<0.05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病因復雜,多與代謝系統(tǒng)功能的紊亂相關,包括多元醇途徑、糖基化終末產物、氧化應激等?;颊呱钯|量因此下降,心理態(tài)勢也會出現(xiàn)波動,這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較高[2]。此前學者分析指出,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改善,但并不明顯[3]。也有學者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下肢神經傳導功能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可提升2%~5%[4]。生活質量和心理態(tài)勢雖有好轉,但并不完全理想[5]。該院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下肢運動神經傳導功能由(36.6±4.9)m/s提升為(37.7±4.5)m/s,感覺神經傳導功能由(37.7±4.5)m/s提升至(38.4±4.3)m/s,血糖指標、生活質量等也出現(xiàn)小幅好轉。
該院推行的足部護理干預,以病情跟蹤為基礎,強調了解患者病情變化,以足浴改善下肢、足部血液循環(huán),以穴位按摩、肌肉按摩等實現(xiàn)通經活絡,改善血運態(tài)勢,借以應對血管病變和代謝異常問題。延伸護理則重視進行護理補充,提升患者自我護理的意識和水平[6]。此前學者分析發(fā)現(xiàn),給予患者足部護理干預,較常規(guī)護理更能改善患者病情,患者下肢神經傳導功能優(yōu)化5%以上[7]。血糖水平較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降超過3%[8]。生活質量和焦慮情緒也能得到控制。該院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下肢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為(38.2±5.3)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為(38.9±4.7)m/s,血糖值等指標也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足部護理干預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下肢神經傳導功能,也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負性情緒,并實現(xiàn)生活質量的提升。后續(xù)工作中,應結合患者病情、習慣等,給予高質量的足部護理,并積極疏導患者情緒,使其依從性得到保證,從而通過多個角度改善患者病情,提升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