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靜
(遼寧省軍區(qū)興城干休所,遼寧葫蘆島 125000)
靜脈輸液為兒科常用治療方式,應用留置針能夠使血管穿刺次數獲得明顯減少,可減輕患兒身心不適感,同時還有助于減少護理意外事件。小兒下肢內踝大隱靜脈具有充盈性好、管徑粗以及位置表淺等優(yōu)點,為靜脈留置針常用穿刺部位。但是由于部分患兒配合度較差,會加大穿刺困難并導致穿刺成功率下降。此次研究以126例在該院兒科進行治療的患兒為研究對象,均于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該院兒科接受治療,分析小兒下肢內踝大隱靜脈留置針穿刺技巧以及護理方法和效果進行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做如下報道。
以該院兒科收治的126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入選患兒家屬或者監(jiān)護人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入選患兒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嚴重全身合并癥患兒;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兒;全身免疫性疾病患兒;嚴重神經血管受損患兒。隨機對126例患兒進行分組,觀察組(n=63)男性患兒34例,女性患兒29例,平均年齡(3.3±0.6)歲,對照組(n=63)男性患兒 32例,女性患兒31例,平均年齡(3.4±0.3)歲。該次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且患兒臨床資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做好充分的穿刺前準備,選用Y型、24G留置針,將頭皮針內氣體排盡,留置針肝素帽保持垂直向上,將頭皮針針尖刺入肝素帽內,緩慢推注0.9%氯化鈉溶液至肝素帽,然后緩慢將頭皮針刺入留置針內并將小帽旋緊。將留置針排空,取患兒坐位,確保大隱靜脈保持充盈狀態(tài),對穿刺點周圍進行消毒,然后將留置針針套取下,右手持針,左手將患兒足部握緊,確保皮膚繃緊,足部保持下垂狀。為對照組患兒實施下肢內踝下方大隱靜脈進行穿刺,以內踝下方大隱靜脈可觸摸處最低點進行穿刺,進針角度以20°~30°為宜,對血管進行直刺,回血后將針頭壓低,然后以右手中指和食指進行針尾固定。以拇指將軟管向前推送,進行固定時在針尾下方鋪墊輸液貼,應用大敷貼對留置針進行固定,應用透明膠布對穿刺點以及針尾部位進行纏繞。為觀察組患兒實施下肢內踝上方大隱靜脈進行穿刺,以內踝上方能夠觸摸到的最凸部位為穿刺點,進針角度以35°~45°為宜,穿刺方法同對照組患兒,見回血后再進針1~2 mm,若無回血現象則表明穿刺成功,左手保持不動,以右手將外套管底部頂住,以食指和拇指將針芯夾住并逐漸將針芯退出。完成穿刺后進行固定并標注穿刺時間和日期,定期更換敷貼和留置針。
(1)統(tǒng)計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并進行組間對比;
(2)記錄患兒留置針留置時間并進行組間對比;
(3)向患兒與其家屬分發(fā)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內容主要包括護理人員穿刺熟練度、護理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水平、安撫和鼓勵哭鬧患兒等,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80 分)、滿意(60~80 分)、不滿意(<60 分)三級。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包對該研究涉及數據資料進行分析,通過[n(%)]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通過(±s)表示,通過χ2和t進行組間差異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患兒59例,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3.65%,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患兒5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為79.37%,觀察大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兒留置針留置時間為 (3.12±0.52)d、對照組留置針留置時間為(3.07±0.72)d,患兒留置針留置時間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兒與其家屬總滿意率為93.65%,對照組患兒與其家屬總滿意率為80.95%,觀察組患兒與其家屬總滿意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兒與其家屬護理滿意度對比
與其他部位靜脈相比,小兒下肢內踝大隱靜脈管徑更粗、充盈度更佳且容易觸摸,對光線要求較低,可明顯降低操作難度,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尤其適宜于急危重癥患兒以及皮下脂肪較厚患兒,能夠縮短患兒病情控制時間并可改善其預后。
穿刺前對穿刺部位皮膚進行過清理,避免損傷局部皮膚,進行穿刺時確保對穿刺部位周圍皮膚進行充分消毒并在無菌狀態(tài)下進行穿刺,確保敷料干燥、整潔,及時更換潮濕敷料或者局部有污染敷料,有效抑制感染發(fā)生率。留置針留置時間以3~5 d為宜,即便患兒局部皮膚完整性良好且回血通暢也不宜延長置管時間。護理人員必須于患兒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密切觀察輸液速度以及留置針通暢度。將患兒抱起時應該一手穿過兩胯,分開患兒雙腿并將軟枕放置于患兒兩腿之間將其兩腿分開,避免蹬踹導致留置針松脫。
留置期間必須仔細觀察患兒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局部炎癥反應、腫脹、滲液、滲血等局部反應,一旦出現上述不良反應需要立即拔管并進行針對性處理,避免影響血液循環(huán),促進血管彈性恢復,可使患兒不適感得到減輕。
留置針套管外徑與靜脈炎發(fā)生率呈反比比,較細留置針在患兒血管內保持漂浮狀態(tài),可減小血管接觸面積并能夠使物理刺激得到明顯減輕,能夠有效抑制靜脈炎發(fā)生率,因此,應選擇24G留置針。與大隱靜脈相比,其他部位靜脈血管管壁較薄、管徑較細,容易穿破血管其容易引發(fā)靜脈炎。同時還需要對留置針進行有效固定,防止出現松脫現象,減輕患兒的穿刺痛苦。護理人員必須不斷提高穿刺技能和水平,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過程中左右手能夠默契配合,以35°~45°較進行穿刺能夠減輕對組織造成的損傷,同時還能夠降低穿刺疼痛度,有利于減輕患兒的不適感?;純河捎谛闹巧形赐耆l(fā)育,護理過程中配合度不佳,極大地考驗其心理素質,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不斷總結穿刺經驗并不斷提高穿刺技術,穿刺過程中能夠根據小兒靜脈特點選擇血管及穿刺點。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3.65%,對照組成功率為79.37%,觀察大組患兒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留置針留置時間為(3.12±0.52)d、對照組留置針留置時間為(3.07±0.72)d,患兒留置針留置時間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與其家屬總滿意率為93.65%,對照組患兒與其家屬總滿意率為80.95%,觀察組患兒與其家屬總滿意率明顯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為患兒實施肢內踝上方大隱靜脈穿刺及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助于使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患兒與其家屬護理滿意度得到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