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秋 朱若男
【摘要】目的:探討腰肌勞損患者接受獨活寄生湯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在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肌勞損患者中納入48例為對象,以單盲法將4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行常規(guī)方法治療對照組患者,而觀察組患者再結合外用貼敷、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55%比對照組79.31%高,P<0.05;兩組患者均未見較嚴重不良反應出現。結論:采用獨活寄生湯治療腰肌勞損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腰肌功能,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腰肌勞損;獨活寄生湯;效果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9-099-01
近年我國低頭族人數趨勢越來越多,對電腦和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增加依賴?;佳趽p,頸椎病的患者逐年增多,病人患病后極易導致患者的機體狀況受到影響,比如活動受限,屈伸不便合并多種并發(fā)癥等,對患者的工作生活質量造成影響。為了探尋一種療效好且安全性高的治療方式,本次研究中將納入的48例腰肌勞損患者用單盲法分組,選擇不同方法給兩組患者治療,旨在探討獨活寄生湯治療該癥患者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在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肌勞損患者中納入48例為對象,納入患者病情均符合《骨科學(第9版)》[1]中的診斷標準,患者癥狀反應時間1-5年,經溝通后愿意接受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精神疾病和傳染病史以及惡性腫瘤的患者。以單盲法將4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7:12,年齡20-75歲、平均(42.39±5.10)歲;觀察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8:11,年齡20-75歲、平均(42.45±5.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行常規(guī)方法治療對照組患者,而觀察組患者再結合外敷、針灸治療,持續(xù)用藥治療15d。具體用藥方案:(1)常規(guī)方法:給患者用藥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等,可以選擇紅花注射液、氨糖美辛等藥物給患者對癥治療。(2)獨活寄生湯:選擇中藥飲片,獨活15g、寄生15g、防風10g、細辛5g、川芎15g、當歸15g、熟地20g、人參10g、肉桂3g、白芍10g、茯苓10g、杜仲15g、牛膝10g、、三七粉10g、甘草5g血竭3g將上述中藥煎熬至500ml取汁,每天1劑、每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病情嚴重時再加入延胡索20g。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腰部體征改善狀況,監(jiān)測患者的行為感官變化,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參照《實用患者用藥指導》[2]中的評價標準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顯著緩解,患者腰部體征好轉,活動自如。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以卡方檢驗;統計學軟件分析得P<0.05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55%比對照組79.31%高,P<0.05;見表1
2.2 比例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兩組患者用藥治療期間均未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僅對照組1例患者出現輕度惡心,未施以其他對癥治療,停藥后患者的機體狀況良好。
3 討論
腰肌勞損屬于骨科常見疾病之一,患者病情均是因為過勞、久坐及不正確的坐姿所致,發(fā)病后要及時接受治療,以免病情持續(xù)惡化至無法挽回的地步。常規(guī)方法治療時,大都是選擇消炎、活血化瘀以及止痛等藥物,雖可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并不能對患者的臟器起到調節(jié)作用,容易導致患者的病情久治遷延。
中醫(yī)論證將腰肌勞損為虛證、痹癥等范疇,祖國醫(yī)學典籍《傷寒論》中指出,氣血瘀滯型腰肌勞損:腰背脹痛或刺痛,痛有定處、面晦唇暗,多有外傷史、勞損史,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或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寒濕侵襲型:腰背部沉痛,轉側不力,遇雨天或感寒后加重,體倦乏力,舌淡苔薄膩,脈沉緊或遲。治宜散寒除濕,溫經通絡。
本次研究中采用獨活寄生湯24例患者病情改善明顯,總有效率達96.55%,且無不良反應發(fā)生。方中選擇的獨活、細辛能入足少陰腎經,溫通血脈,配合秦艽、防風疏通經絡,升發(fā)陽氣而驅風邪。桑寄生益氣血而去風濕。配合杜仲、牛膝強筋健骨固肝腎,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活血養(yǎng)血,人參、肉桂、茯苓、甘草益氣補陽。所以本方既能祛風寒濕邪,又能補正氣。對肝腎陰虛有熱(虛熱),被風寒濕乘虛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腳冷痛無力、屈伸不便的頑固痹癥療效頗佳。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師協會,北京協和醫(yī)院組織.實用患者用藥指導[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