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峰
1.跑步,堅持不懈。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要赤裸著上身,光著腳跑步,除了極個別的日子和特殊天氣,從不間斷。孩子們能跑完連成年人都很難完成的42.195公里的馬拉松,說出來真有點駭人聽聞。老師說,他們不會讓孩子哭著跑馬拉松,一切都建立在心甘情愿的基礎(chǔ)上,跑馬拉松的目的不是爭高低,而是讓孩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跑得更遠。
2.用登山代替春游。很多幼兒園春天不去春游,而去登山,每年爬山的次數(shù)多達20次。海拔1000米的山對于他們來說,是入門級別的。等到孩子們5歲的時候,周邊的山基本上就都被孩子征服過了。登山也是學(xué)習(xí)的過程,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培養(yǎng)了豐富的感知能力,還讓孩子們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征服高山的經(jīng)歷,將成為孩子們?nèi)松牡谝粋€成就。
3.泥漿浴。日本一部分幼兒園的院子里會有一個長4米寬3米的池塘。池塘的泥是老師從周圍山上挖來的,上方搭上一個棚子,一到下午,孩子們就來玩耍了。老師把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涂上泥巴,孩子們就歡呼著去泥塘玩了,有的孩子因為急著進去玩,一個勁地催老師快涂。
4.保齡沐浴。孩子們在泥漿里玩夠了之后,要進行一場“保齡沐浴”,三四個孩子站在一起,老師離他們一米左右,將一桶水潑在孩子身上。沖擊力之大,有的孩子會被水花沖擊得坐在地上,像個保齡球一樣,所以叫保齡沐浴,孩子卻像真的在打保齡球一樣開心……“老師其實是愛我們的孩子的,讓孩子吃點苦是好的,我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奔议L們都這樣說。
5.運動會沒有冠軍,不分年齡。幼兒園也會有大大小小的運動比賽,但是整個運動會,基本不設(shè)單人冠軍,只有團體冠軍,這樣一來,沒有孩子再拘泥于單人的成績和名次,每個孩子臉上都有為團體而戰(zhàn)的笑容。
6.“生動”的如廁教育。有的幼兒園有專門的“大便教室”,老師會假扮成“大便先生”親自給小朋友授課。手工課上還會帶孩子做各種各樣的“大便”,并告訴孩子哪種大便健康,哪種不健康……大部分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會自己上廁所,如廁教育不僅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
7.重視食育。在日本,老師會引導(dǎo)孩子細(xì)嚼慢咽,吃飯的過程大致分為三部分:“快樂進食”“感恩的心”和“參與意識”,引導(dǎo)孩子吃飯的同時培養(yǎng)感恩、節(jié)約意識。民以食為天。保育園的老師們也說,飲食教育如果做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更會關(guān)系國民整體的素質(zhì)。所以幼兒園對于孩子們的飲食教育極為重視,食材也會選用最好的。
8.最接近自然的環(huán)境。日本有很多幼兒園是很特別的,他們沒有大大小小的玩具,沒有明亮堂皇的教室,有的只是一個最接近自然的環(huán)境:小木屋、沙地、泥塘……大家管它叫“enrich環(huán)境”。園長說:“沒有玩具,讓孩子處在一個豐富的環(huán)境中,是比給孩子買玩具更困難的事情,需要我們處處費心,才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玩不膩的環(huán)境。”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