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摘? ? ? ? ? ?要]? 建筑CAD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技能課,要求學生熟練掌握CAD軟件的操作技能,按照建筑制圖規(guī)范繪制工程圖紙。通過分析建筑CAD技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和實踐項目教學法在建筑CAD技能訓練中的應用。
[關? ? 鍵? ?詞]? 項目化教學;技能訓練;“建筑CAD”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0-0030-02
建筑CAD是土木工程類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其實踐性非常強,要求學生在掌握好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CAD軟件繪制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圖紙。當前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生產與管理中的應用更加廣泛,企業(yè)對能運用CAD軟件進行設計和管理的技能人才需求不斷增多。傳統(tǒng)的教學已不適應當前的中職教育發(fā)展,在建筑CAD技能訓練中采用項目教學法,可讓學生真正掌握企業(yè)一線所需的CAD繪圖技能,提高建筑CAD教學和學生技能競賽輔導效率。
一、建筑CAD課程教學和技能訓練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應變能力的引導
CAD傳統(tǒng)教學一般是教師講解命令式地使用演示實例,學生依葫蘆畫瓢,完成練習任務,這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只能簡單地記憶和模仿;學生只會掌握教師講授的內容和實例,沒有去研究或理解軟件的應用思路、圖形的多種繪制方法和繪制技巧,遇到新的圖形就束手無策。在建筑CAD競賽中幾何作圖或圖案繪制此項任務,學生如沒有較強的圖形分析能力、熟練地掌握CAD軟件繪圖技巧、靈活運用繪圖和編輯命令快速繪圖的技能就很難完成任務。
(二)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相關知識的整合
中職建筑CAD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知識點重復較多、重視原理和結論、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對比中職建筑CAD技能大賽規(guī)程中的競賽與中職建筑CAD課程目標,前者要求學生具備某種圖形的繪制能力,掌握某種圖紙的抄繪、改錯、改圖的能力,掌握圖紙的打印與輸出,了解圖形發(fā)布的幾種形式;而后者則要求學生了解某個命令的運行方式,掌握某些命令的使用方法,或者綜合運用幾個命令繪制圖形,過于重視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性,忽略了職業(yè)教育中理論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lián)系,專業(yè)技能與崗位要求相脫節(jié)。
基于以上兩個問題,在建筑CAD課程教學和技能訓練中實施項目化教學,通過繪圖工作實例操作,不僅可以改變這種弊端,還能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拉近學習與就業(yè)的距離,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二、項目教學法的特點與優(yōu)勢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法,是基于探索性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一種模式。其本質是既強調學習者的認識主體作用,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由師生通過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上扔山處煂椖窟M行分解,并作出適當?shù)氖痉?,然后讓學生分組圍繞各自的工程項目進行討論、合作學習,最后以共同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一個個項目的實施,使學生能夠了解和把握完成項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要求與整個過程的重難點。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起到咨詢、指導與答疑的作用。
項目化教學要求教學設計者把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巧妙地隱含在工作任務中,以真實的或模擬的工作任務為對象,強調項目結構的整體設計,并以工作過程中知識結構關系組織課程內容,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相關操作知識完成工作任務。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通過項目或者工作任務緊密結合在一起,采用任務驅動形式,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來獲取知識與技能,可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精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項目化教學在“建筑CAD”技能訓練中的應用
(一)項目任務設計
根據(jù)建筑CAD課程標準和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建筑CAD賽項規(guī)程中的競賽內容和要求,在“建筑CAD”技能訓練中,可設計總體的貫穿項目為建筑工程圖樣的繪制與打印輸出,子項目隨著對“建筑CAD”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對“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構造”等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從易到難逐步展開,具體有設置基本繪圖環(huán)境、繪制二維圖形、繪制形體三視圖、繪制形體軸測圖、繪制形體剖斷面圖、繪制建筑平面圖、繪制建筑立面圖、繪制建筑剖面圖、繪制建筑詳圖、圖形的打印與輸出等10個項目。
在“基本繪圖環(huán)境設置”項目中設計CAD界面熟悉和樣板文件創(chuàng)建兩個任務,讓學生掌握CAD軟件的啟動與關閉、文件的保存、模型空間界限設置、繪圖單位設置、圖層設置、文字和尺寸標注樣式設置、布局創(chuàng)建、樣板文件創(chuàng)建和應用等操作。在“繪制二維圖形(圖案)”項目中設計幾何圖形和圖案繪制兩個任務,讓學生掌握CAD軟件的繪圖和修改命令的使用方法與使用技巧。通過“繪制形體三視圖”項目教學,讓學生掌握建筑形體三視圖的繪制方法,使學生對立體的投影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和三維思考能力。通過“繪制形體軸測圖”項目教學,使學生掌握等軸測圖的繪制方法,并在繪圖過程中逐漸提高空間想象力。通過“繪制形體剖斷面圖”項目教學,使學生掌握建筑形體的表達和標注方法,進一步掌握繪圖技巧,為后面的專業(yè)圖形繪制夯實基礎。通過“繪制建筑平面圖”項目教學,讓學生開始認知CAD軟件繪制建筑施工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建筑平面圖的圖示內容和制圖規(guī)范,掌握建筑平面圖的繪制方法和繪制過程。通過“繪制建筑立面圖、建筑剖面圖”項目教學,使學生掌握建筑立面、剖面圖的圖示內容和制圖規(guī)范,掌握建筑立面和剖面圖的繪制方法和繪制過程。通過“繪制建筑詳圖”項目教學,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縮放命令的應用以及標注樣式中全局比例和測量比例因子的設置方法。通過“圖形的打印與輸出”項目教學,讓學生掌握布局空間的設置應用,使打印的PDF文件符合制圖標準要求。這樣,每個項目均有明確的教學任務與目標,通過一個個情境設計將子項目分解成小的任務進行串聯(lián),將工作的相關性緊密融合。
(二)項目實施計劃制定
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教學項目任務目標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分析項目任務目標、項目實施需要掌握的知識以及項目實施的過程,讓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如建筑平面圖的繪制這一項目任務,將學生分為每4人一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討論建筑平面圖的繪制過程:創(chuàng)建圖層及屬性設置、創(chuàng)建文字樣式、創(chuàng)建標注樣式、創(chuàng)建樣板文件,繪制軸網(wǎng)、墻柱、門窗、樓梯及其他細部,標注尺寸和文字說明等;分析多線樣式的設置、用多線命令繪制墻線和窗線等。
(三)項目任務實施
學生在項目實施時通過制定計劃,了解完成項目任務的重點和難點。教師也要明確自身的任務與角色,學生是項目完成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如在實施“建筑平面圖的繪制”這一項目任務時,學生在上機繪制圖形的同時,教師查看圖層及其特性設置是否符合要求、圖層使用是否恰當、圖形繪制是否正確完整、尺寸樣式設置和標注是否正確等。對學生在繪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難題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要給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交流和討論得到答案。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
(四)項目任務完成的檢查評價
項目化教學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不是以考試的結果作為唯一評價。學生必須對自己的參與和收獲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各學習小組展示項目作品并指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在操作技巧上的不足,之后再由教師對項目工作成績進行小結并評分;師生共同討論、評判在項目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解決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提醒學生及時改正,要注重正面鼓勵和引導,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繪制建筑平面圖”項目的成績評定如下:
(五)歸檔或結果應用
通過材料歸檔,可保留項目原始資料,總結教學效果、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辦法,為今后實施同類型的項目提供參考。如 “繪制建筑平面圖”項目實訓教學反饋表如下:
四、項目化教學在“建筑CAD”技能訓練中的應用效果
“建筑CAD”技能訓練采用項目化教學幾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1)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每個學生在課堂中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中,小組內各成員之間能相互合作交流探討,也能獨立實施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難題懂得查找相關的規(guī)范、圖集等資料,并相互借鑒,共同研究解決。(2)學生獨立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師生在任務驅動下通過理論學習、手工繪制和上機實訓完成項目任務,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能,學生樹立了主動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在建筑CAD省賽、國賽中獲得了較好的成績,提高了畢業(yè)生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為企業(yè)提供符合生產一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毛彥平,邢進生.項目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7).
[2]何清清.“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實踐教學模式初探:以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為例[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3).
[3]陶漪.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教育技術課中的實施方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5(21).
[4]孫偉國.基于項目教學法的項目設計探討[J].時代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