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山
【摘要】分析治療慢性腎病的臨床用藥。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腎病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25例)與實驗組(25例),對照組選擇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選擇金水寶膠囊治療,觀察比較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8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4.0%(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尿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選擇金水寶膠囊對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治療能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而且費用低、不良反應少,值得在基層醫(yī)院推廣。
【關鍵詞】慢性腎病;臨床用藥;金水寶膠囊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047-02
慢性腎病在我國成年人群中的發(fā)病率大約為8%12%;對于慢性。腎病患者來講,其發(fā)病初期的臨床癥狀相對輕微,而且臨床癥狀并不具備特異性,所以在首次就診時大約有30%的患者其腎功能已處于不可逆轉階段。所以對慢性腎病患者進行及時和有效的診治就顯得非常關鍵。隨著臨床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中藥能對慢性。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顯著緩解,而且還能讓臨床療效顯著提升,具有比較明顯的優(yōu)勢。我院采用金水寶膠囊治療慢性腎病患者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做如下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腎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滿足慢性。腎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并將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藥物過敏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等排出本次研究。將5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25例)與實驗組(25例)。對照組中,14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其年齡為26-65歲,平均為(44.1±6.4)歲。實驗組中,16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其年齡為27-68歲,平均為(44.8±6.1)歲。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選擇常規(guī)治療,采用低蛋白、低脂、低鹽飲食,開展合理運動,嚴格戒煙,控制感染;并對酸堿平衡紊亂和水電解質紊亂進行糾正,對血糖水平、血壓水平進行控制,預防各種危險因素。實驗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選擇金水寶膠囊治療:口服金水寶膠囊,每天3次,每次4粒。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半年。
1.3觀察指標
①根據(jù)《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尿清蛋白減少幅度超過50%或者消失則表示顯效;尿清蛋白減少幅度小于50%則表示有效;尿清蛋白未發(fā)生變化則表示無效。②治療后,對患者各項實驗室指標進行檢查,包括尿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紅細胞、血紅蛋白等。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運用SPSS21.0軟件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觀察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8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4.0%(P<0.05),如表1。
2.2實驗室指標觀察
治療后實驗組的尿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中醫(yī)學將慢性腎病納入到“溺毒”、“關格”等范疇,其病因包括以下兩方面:①正虛:脾腎衰竭,氣血陰陽、肺、肝、心的虛損;②邪實:混濁、痰熱、淤血、濁毒,伴藥物損傷或水停為患。
金水寶膠囊是通過對冬蟲夏草菌株進行純化而獲得的發(fā)酵產(chǎn)物,具有冬蟲夏草的臨床效果、藥理作用和天然功能,具有比較理想的補陽益腎的效果,與慢性腎病的病本相對應。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冬蟲夏草能讓機體免疫力顯著提高,促進轉化淋巴細胞;單獨應用蟲草及其制劑,抗腎纖維化效果比較理想,而且還能對機體免疫力進行調(diào)節(jié);能對腎小球硬化數(shù)和硬化率進行改善,讓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降低,讓蛋白尿減輕,進而來改善腎功能。金水寶膠囊具有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進而來對氮平衡進行糾正,參與機體代謝,進而讓血漿毒素水平保持穩(wěn)定。本研究中,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8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4.0%(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尿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總之,選擇金水寶膠囊對慢性腎病患者進行治療能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而且費用低、不良反應少,值得在基層醫(y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