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原,王順和,孫乃立
(1.福建農林大學 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2.江蘇師范大學 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近年來,基于應計項目的盈余管理及其產生的經濟影響成為國內外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同時,應計盈余管理也是會計學領域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問題.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多數體現為企業(yè)在會計法律法規(guī)和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手段進行會計盈余調節(jié),從而改善企業(yè)經營狀況,以達到某種目的.當前對應計盈余管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動機和手段方面,通過應計盈余管理可以達到吸引投資者投資、提高股東收益和經營者的報酬、避免相關部門監(jiān)管的干預等目的,從而進行應計項目的盈余管理成為一些企業(yè)短期內改善業(yè)績、扭虧為盈的較佳手段.
ST制度是自1998年開始實施,我國資本市場特有的制度.隨著中國證監(jiān)會《關于上市公司狀況異常期間的股票特別處理方式的通知》的發(fā)布,滬深交易所全面對財務狀況異?;蚱渌麪顩r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進行特別處理,在簡稱前冠以“ST”字樣.若ST公司經營連續(xù)三年虧損,則會被給予退市預警,并在簡稱前冠以“*ST”字樣,即本文所提到的“戴帽”“摘帽”現象.雖然國外不存在ST制度,但經營狀況較差、連年虧損的企業(yè)不計其數.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資本市場中*ST企業(yè)不斷增多.*ST企業(yè)連續(xù)三年虧損,不僅使股東權益受損、投資者回報率下降,還使企業(yè)自身面臨著退市風險.所以,*ST企業(yè)會“不擇手段”以達摘帽目的,如資產重組、債務減免等.通過業(yè)績不佳的企業(yè)表現可見,運用應計盈余管理可以短期內使業(yè)績得到改善,時間短、見效快、效果好.因此,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成為國內外公司為達到短期目標的較佳手段.尤其在國內資本市場,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扭虧為盈、改善經營狀況的企業(yè)比比皆是,而*ST企業(yè)也可以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來達到摘帽或避免退市的目的.股票市場交易規(guī)則對凈利潤指標的要求不同,摘帽只要求凈利潤為正即可,因此這就為*ST企業(yè)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提供了空間.針對*ST企業(yè)是否通過運用了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以及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在未來對企業(yè)經營產生何種影響,本文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操縱來實現摘帽的*ST企業(yè)并非真正改善了經營狀況,通過應計盈余管理手段只能實現短期利己目的,并不能使經營業(yè)績長期改善.本文通過研究連續(xù)三年虧損、面臨退市風險的*ST企業(yè)應計盈余管理程度,探究*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后在未來產生的影響.*ST企業(yè)過度使用應計盈余管理不僅會危害股東權益、造成投資者誤判,也會給市場監(jiān)管帶來不良影響.所以,務必揭露資本市場中通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來摘帽的*ST企業(yè),進一步觀察摘帽后產生的不良后果,提高資本市場中投資者與監(jiān)管者對*ST企業(yè)的關注度與警惕性.
在研究*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以及對未來經營造成何種影響的問題上,現有的多變量回歸模型和logistic回歸模型準確性、穩(wěn)定性及預測能力較低.因此,本文采用隨機森林模型彌補了現有模型的不足,更好的對研究問題進行解釋.
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為:(1)揭露了*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的現象,*ST企業(yè)為達摘帽目的而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而企業(yè)并非真正實現扭虧為盈.(2)發(fā)現了提前兩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的*ST企業(yè)會在摘帽后五年內再次被戴帽的現象,從而提高市場監(jiān)管者和投資者對*ST企業(yè)的關注度與警惕性.(3)豐富了應計盈余管理與*ST企業(yè)領域研究.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對應計盈余管理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對應計盈余管理與中國特色*ST制度相關的研究較少.(4)在研究模型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通過運用隨機森林模型展現了應計盈余管理與*ST企業(yè)摘帽之間的聯系.
目前針對應計項目的盈余管理領域,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對未來公司業(yè)績產生的影響.Healy和Wahlen(1999)認為,盈余管理即管理層運用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來改變財務報告,從而影響利益相關者的判斷.Sweeney(1994)研究發(fā)現,經營不佳的上市公司會通過增加收入而操縱應計項目,以降低經營不善而造成的消極影響.在國內早期,陸建橋(1999)發(fā)現,上市公司為避免連續(xù)三年虧損和避免相關部門管制而進行盈余管理操縱.吳聯生等人(2007)研究發(fā)現,1998年至2004年我國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避免虧損的盈余管理行為.魏濤、陸正飛等人(2007)研究發(fā)現,無論虧損還是盈利的上市企業(yè),都較為普遍地操縱了非經常性損益交易的時點和力度進行盈余管理.不難看出,在我國資本市場中運用盈余管理已經成為企業(yè)改善經營狀況、改變財務報告的常規(guī)手段.王亞平、吳聯生等人(2005)通過研究盈余管理的頻率和幅度表明,中國上市公司從1995年至2003年間都存在為避免報告虧損而進行的盈余管理.張昕(2008)研究發(fā)現,中國上市公司會在第四季度進行盈余管理以避免虧損.孟焰等人(2008)通過利用1999至2004年間中國證券市場ST企業(yè)摘帽的實驗樣本,實證發(fā)現監(jiān)管舉措對盈余構成中的非經常性損益具有重要影響.Laksmana和Yang(2014)通過研究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發(fā)現,在低競爭力行業(yè)中,增加收入的應計盈余管理更為普遍.楊陽(2015)提出,由于會計準則的相對靈活性使盈余管理的存在成為必然,只能通過引導和規(guī)范來使盈余管理向積極方向發(fā)展.Meo等人(2017)認為,管理者為滿足短期財務需求而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是一種短視行為,長期會損害股東利益.
ST制度是我國資本市場管理層根據我國的資本市場環(huán)境制定的特有制度,ST制度自實施以來便引起了學者們廣泛討論,從而出現了對ST制度褒貶不一的態(tài)勢.早期的研究主要關注在ST制度的治理效果以及帶來的影響.一部分學者認為ST制度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jiān)管和公司治理具有積極的治理作用.張海燕和陳曉(2008)通過研究1998年至2004年中國證券市場全部ST公司的股票交易特性與估值發(fā)現,ST制度發(fā)揮了預期的警示作用.袁鯤和費婷(2014)運用DOC期權定價模型對我國上市公司信用風險進行測度,結果表明ST制度對被警示上市公司改善經營管理、降低信用風險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有些學者認為ST制度對公司治理、市場監(jiān)管的作用較弱.寧向東、張海文(2001)通過利用我國第一批被特殊處理的26家ST上市公司研究發(fā)現,ST制度具有較弱的治理作用.同時認為,ST制度是向投資者發(fā)出警示,但也會給企業(yè)經營者帶來巨大壓力.陳紅和徐融(2005)認為,ST制度會暴露出許多缺陷,它會誘致公司進行財務包裝,于是提出了構建一套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從以往經驗來看,*ST類企業(yè)一致都是每年年報發(fā)布時關注的焦點,這其中不僅有企業(yè)恢復正常帶來的價值型機會,也有摘帽所帶來的交易型機會,更有潛在的資產重組帶來的價值利益.雖然國外不存在*ST制度,但也存在著大量為改善業(yè)績,走出財務困境而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的公司.所以,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已經成為*ST企業(yè)實現迅速摘帽的手段之一.
盈余管理存在于會計準則允許范圍之內,雖然無法根除盈余管理行為,但需要正確的引導和運用,保證資本市場和企業(yè)的健康運轉,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huán)境.任春艷(2005)認為,會計準則一方面有利地制約了盈余管理的發(fā)生,但另一方面也為盈余管理提供了利益激勵和機會,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準則對盈余管理的正面作用,抑制其負面影響.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ST制度和應計盈余管理的研究日漸增多.但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實盈余管理與應計盈余管理的區(qū)別、企業(yè)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手段、進行盈余管理操縱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對于ST制度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ST制度的治理效果和合理性等方面,也并未深入研究*ST企業(yè).已有的ST企業(yè)通過運用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研究多數也僅僅是以案例企業(yè)的形式深入挖掘.
當前多數研究僅僅是呈現了ST企業(yè)如何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摘帽,以及摘帽后對企業(yè)自身產生的影響,但對經營更差、連續(xù)三年虧損、面臨著退市風險的*ST企業(yè)研究較少,而研究*ST企業(yè)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實現摘帽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過隨機森林模型更加準確地探究了*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后在未來產生的影響,以及是否會有摘帽后再戴帽現象,進一步豐富了關于*ST企業(yè)應計盈余管理的研究領域.同時對市場中的投資者加以警示,*ST企業(yè)是否真正實現了扭虧為盈,也提高了市場監(jiān)管部門對*ST企業(yè)的關注度.因此,研究*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后在未來產生的影響,以及是否會有摘帽后再戴帽現象對于學術界和實務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管理層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達到短期利己目的,在國內外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手段.經營正常的企業(yè)可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實現提高短期業(yè)績,吸引投資等目的.國外關于盈余管理的動機理論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即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安排動機和政治成本動機.契約動機分為管理報酬契約和債務契約兩方面.資本市場動機主要有IPO動機、扭虧為盈和避免虧損三個目的.通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可以實現IPO目的,成功上市.Alhadab等人(2014)通過對英國1998年至2008年間570家上市公司實證研究,結果發(fā)現通過進行盈余管理操縱實現IPO的公司,將會面臨IPO失敗和退市風險,未來長期業(yè)績并不理想,資產收益率會呈下滑態(tài)勢.經營者往往會采取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等方法提高經營業(yè)績或達到扭虧為盈的目的,從而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以吸引更多投資.公司經營者為實現管理報酬契約時往往會采用遞延收益和削減研發(fā)費用.Guidry等人(1998)研究發(fā)現,當大型跨國公司的分部經理難以達到盈余目標時,很可能會遞延收益.當企業(yè)面對債務契約時,經營者很少會在契約期限逼近時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而是提前進行盈余管理,以避免違反契約精神而給公司造成不良影響.Defond等人(1994)研究發(fā)現,公司在面臨將要違反債務契約時,通常會進行盈余管理操縱.而政治成本動機主要體現在市場監(jiān)管力度上.
國內關于盈余管理研究雖然起步晚于國外,但發(fā)展迅速,目前針對國內資本市場盈余管理的研究也日趨增多.國內關于盈余管理的動機理論分為四個方面,即資本市場動機、IPO動機、避免“戴帽”和實現“摘帽”.與國外相同,上市公司通過進行盈余管理可以實現短期利己目的,并保證在市場中正常運轉.國內部分企業(yè)為獲取IPO資格和股票的順利發(fā)行,也會進行盈余管理的操縱,雖然可實現短期目的,但并不能長期實現盈利.顧振偉(2008)基于公允價值的理念,使用改進后擴展的瓊斯模型,對我國1994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fā)現公司在IPO前一年、增發(fā)前一年、配股當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為.在中國資本市場特色制度下,經營不善的企業(yè)為避免戴上ST的“帽子”,不得進行盈余管理以提高短期業(yè)績.而市場中那些已經戴上ST“帽子”和*ST“帽子”的企業(yè),通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是它們可以達到迅速摘帽的手段之一.尤其是*ST企業(yè),已經面臨著退市警告,摘帽之急已經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主要研究*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的摘帽行為,以及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后產生的影響.陸星忠(2014)認為,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會在摘帽前一年進行顯著的調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盈余管理活動.由于應計盈余管理是一種短期改善業(yè)績的行為,并不能使公司的業(yè)績得到長期改善.由此,提出下列假設:
H1:提前一年通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而摘帽的*ST企業(yè)會在摘帽五年內再次被戴*ST“帽子”.
當企業(yè)被戴上*ST“帽子”后,公司由內到外會受到一系列影響,如投資者的投資減少、股東收益下滑、股票價值降低和融資渠道變窄等消極影響,甚至還會面臨著退市的風險.對于管理者來說,保證公司上市資格,改善經營狀況,實現扭虧為盈,早日摘帽是當務之急.若企業(yè)被戴上*ST帽子或被退市,對于管理者聲譽和報酬方面也會造成負面影響.與其他摘帽手段相比,應計盈余管理具有效果好,時間短的優(yōu)點.考慮到市場中有一些*ST企業(yè)虧損程度之高,經營狀況之差,僅提前一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難免會被市場監(jiān)管部門和敏銳的投資者發(fā)現.因此,部分*ST企業(yè)迫于摘掉*ST的帽子可能會在更早時期便開始進行應計盈余管理.因此,提出假設H2.
H2:提前兩年通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而摘帽的*ST企業(yè)會在摘帽五年內再次被戴*ST“帽子”.
本文選擇從2003年—2017年間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中摘帽的*ST企業(yè),共獲得15個年度,195家*ST企業(yè)樣本.所有*ST企業(yè)財務數據均來自CSMAR數據庫和iFind同花順數據庫.為了確保數據的有效性,本文剔除以下樣本公司:(1)剔除金融行業(yè)*ST上市公司;(2)剔除財務數據不全的*ST公司;(3)剔除PT上市公司樣本.為了排除極端值影響,所有連續(xù)變量都在1%水平上做了縮尾處理,最終獲得*ST企業(yè)樣本數位178家.
根據新證監(jiān)會行業(yè)類的分類,將十四類樣本公司行業(yè)分為*ST企業(yè)摘帽后正常的企業(yè)和*ST企業(yè)摘帽后再次戴帽的企業(yè).
通過國內外研究表明,基于行業(yè)分類的截面修正Jones模型更適合應計盈余管理的識別和估計.因此,本文采用修正Jones模型(Dechow et al.,1995)分行業(yè)分年度回歸來估計可操控性總應計盈余管理.
TAi,tAsseti,t-1=α11Asseti,t-1+α2△REVi,tAsseti,t-1+α3PPEi,tAsseti,t-1+εi,t
(1)
EM=TAi,tAsseti,t-1-α11Asseti,t-1+α2△REVi,t-△RECi,tAsseti,t-1+α3PPEi,t/Asseti,t-1
(2)
其中,TA為總應計項目,它等于營業(yè)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Asset為資產總計;ΔREV為銷售收入的增長;ΔREC為應收賬款的增長;PPE為固定資產.EM的值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標,其值越大,說明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
隨機森林有分類和回歸兩種技術,由于本文研究的是*ST企業(yè)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后再戴帽的現象,屬于分類問題研究.因此構建以下隨機森林模型:
HX=argmaxi=1kI(hiX=y)
(3)
其中,H(X)表示組合分類模型,是單個決策樹分類模型,y表示輸出,即摘帽后是否再戴帽,I為示性函數.被解釋變量分為摘帽后五年內再戴帽和摘帽后未再戴帽兩類,再戴帽取“1”,未再戴帽取“0”.通過計算*ST企業(yè)摘帽前一年和摘帽前兩年的應計盈余管理操縱程度來探究運用應計盈余管理摘帽后產生的影響.
被解釋變量*ST(again)為摘帽后五年內再次被戴帽的企業(yè).解釋變量為摘帽前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應計盈余管理水平,同時參考已有文獻(Alhadab等人,2014)對年末資產負債率、總資產收益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公司成立年限的對數值等變量進行控制.
表1 變量選取及定義
表3報告了描述性統(tǒng)計的結果.從中可以看出,解釋變量EM(t-1)的摘帽又戴帽的均值為0.058,中位數為0.028;而解釋變量EM(t-1)的摘帽后未再戴帽的均值為-0.307,中位數為-0.016;由此可以看出,摘帽前一年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存在再次被戴帽的可能性,而沒有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未來再次被戴帽的可能性較小.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ST企業(yè)摘帽前一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并不大.解釋變量EM(t-2)的摘帽又戴帽均值為0.004,中位數為-0.017;而解釋變量EM(t-2)摘帽后未再戴帽的均值為-0.062,中位數為-0.053;其中,中位數的差異推斷是由不同*ST企業(yè)進行的盈余管理程度不同而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摘帽前兩年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存在再次被戴帽的可能性.由顯著性可以看出多數*ST企業(yè)為了達到摘帽目的,通常會在摘帽前兩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
表2 描述性統(tǒng)計
注1:T檢驗為“摘帽又戴帽”與“摘帽未再戴帽”均值差異性檢驗
Z檢驗為“摘帽又戴帽”與“摘帽未再戴帽”中位數差異性檢驗
注2:***、**、*分別表示在1%、5%、10%水平上顯著
通過建立隨機森林模型體系,運用R語言對樣本觀測值進行隨機森林回歸.隨機森林模型回歸通過得出重要性數值表和變量依賴圖顯示解釋變量、控制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隨機森林回歸運用特征作為分割特征的頻度表明它的重要性程度,在構成決策樹時節(jié)點的分割效果度量采用基尼指數(Gini Index)的方法,計算特征的“Gini Importance”,表明特征的重要性程度.
本次研究采用分步回歸,第一步對解釋變量EM(t-1)和控制變量進行隨機森林回歸,目的是研究*ST企業(yè)摘帽前一年運用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摘帽后再次被戴帽的可能性;第二步對解釋變量EM(t-2)和控制變量進行隨機森林回歸,目的是研究*ST企業(yè)摘帽前兩年運用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摘帽后再次被戴帽的可能性.
首先,對解釋變量EM(t-1)和控制變量進行隨機森林回歸,得到以下解釋變量重要性數值表、重要性分析圖與解釋變量EM(t-1)的部分依賴圖.
表3 解釋變量重要性數值表
圖1 變量重要性分析圖
在解釋變量重要性數值表中,平均精度下降水平反映了隨機森林預測準確性的降低程度,該值大小表示該變量的重要性水平.由回歸結果可得,解釋變量Abs(CFO)平均精度下降水平為0.027,在所有變量中處于最高值.而解釋變量EM(t-1)的平均精度下降水平僅為0.009,重要性水平一般.Gini指數表示節(jié)點的純度,Gini指數越大純度越低.Gini值平均降低量顯示了隨機森林模型回歸中所有樹的變量分割節(jié)點平均減小的不純度.通過計算每個變量對分類樹每個節(jié)點上觀測值的異質性影響.由重要性數值表可見解釋變量Abs(CFO)的Gini值平均降低量依然處于最高水平,高達11.989.而解釋變量EM(t-1)的Gini值平均降低量在所有變量中處于最低水平僅為9.796,即解釋變量EM(t-1)的重要性程度較低.在變量重要性分析圖中,越是在頂層的變量對于模型的重要程度越大.由此表明,*ST企業(yè)在摘帽前一年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程度較小,摘帽后五年內再次被戴帽的可能性也較低.
圖2隨機森林對解釋變量X1的的部分依賴圖
由隨機森林模型對解釋變量EM(T-1)的部分依賴圖可以進一步看出,EM(t-1)與*ST企業(yè)摘帽后五年內再次戴帽現象之間呈正相關,即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再戴帽的可能性則越大.但由于解釋變量EM(t-1)的Gini值平均降低量過小,所以該變量對解釋*ST企業(yè)摘帽后再戴帽現象的能力較低.
第二步,對解釋變量EM(t-2)和控制變量進行隨機森林回歸,得到以下解釋變量重要性數值表、重要性分析圖與解釋變量EM(t-2)的部分依賴圖.
表4 解釋變量重要性數值表
圖3 變量重要性分析圖
由回歸結果可得,解釋變量EM(t-2)平均精度下降水平為0.015,在所有變量中處于最高值.在節(jié)點純度和計算每個變量對分類樹每個節(jié)點上觀測值的異質性影響方面,解釋變量EM(t-2)的Gini值平均降低量處于最高水平,高達12.066.同時,由變量重要性分析圖所示,解釋變量EM(t-2)的重要性水平最高,明顯高于其他變量,即在隨機森林模型回歸中解釋變量EM(t-2)對*ST企業(yè)摘帽后再戴帽現象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
圖4 隨機森林對解釋變量X2的部分依賴圖
由隨機森林模型對解釋變量EM(T-2)的部分依賴圖如上圖所示,EM(t-2)與*ST企業(yè)摘帽后五年內再次戴帽現象之間也呈正相關,即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再戴帽的可能性則越大.由解釋變量重要性數值表和變量重要性分析圖可知,解釋變量EM(t-2)的Gini值平均降低量較高,所以該變量對解釋*ST企業(yè)摘帽后再戴帽現象的能力較強.
為了檢驗本文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同時檢驗隨機森林模型回歸在研究*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準確性,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
表5 穩(wěn)健性檢驗
注:***、**、*分別表示在1%、5%、10%水平上顯著
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可以得出,*ST企業(yè)摘帽前一年運用應計盈余管理并不顯著,而且運用應計盈余管理的程度并不高,同時也可以看出在摘帽后的未來五年內再次戴帽的可能性較低,不能支持假設H1;*ST企業(yè)在摘帽前兩年運用應計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顯著,可以看出*ST企業(yè)為了摘掉*ST的帽子會提前兩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的操縱,而大部分提前兩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的企業(yè)在未來五年內極有可能再次被戴帽,支持假設H2.通過logistic回歸模型得到的回歸結果與隨機森林回歸模型得到的回歸結果一致,證明了該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在當前國內外資本市場中,經營者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而達到某種利己目的的行為已經屢見不鮮.在國內*ST制度下,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已成為手段之一.本文通過研究經營狀況更差的*ST企業(yè)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行為,探索了通過應計盈余管理摘帽的*ST企業(yè)是否會再次戴帽,填補了當前對*ST摘帽又戴帽的空白.
研究結論表明,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會在摘帽年的前兩年進行盈余管理操縱,并且提前兩年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的企業(yè)會在未來五年內極有可能再次被戴上*ST的 “帽子”.由于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需要一定的時間為前提,*ST企業(yè)通常情況下不會在摘帽年的前一年進行盈余管理操縱.而沒有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在未來五年內再被戴*ST“帽子”的可能性較小.
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操縱的企業(yè)可以達到短期目的,實現短期內的業(yè)績改善,但不能改善長期的經營業(yè)績.通過運用應計盈余管理進行摘帽的*ST企業(yè)并沒有真正實現扭虧為盈,而進行應計盈余管理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損害長期經營業(yè)績,危害股東利益,同時會給投資者傳遞錯誤信息.所以,監(jiān)管部門必須加大對*ST公司的監(jiān)管力度,防止應計盈余管理對我國資本市場健康運行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