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彥
試卷講評課是一種重要且常見的課型,尤其是到了單元小結(jié)、期中期末復習階段甚至變成了主要的課型。其主要作用在于:通過試卷講評幫助學生分析前一階段的學習情況,查漏補缺、糾正錯誤、鞏固雙基,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尋找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從中吸取失敗的教訓(包括聽課、審題和做題的方法與習慣等等),總結(jié)成功的經(jīng)驗,從而完善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和思維系統(tǒng),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習題講評還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方面的問題和不足,進行自我總結(jié),改進教學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1 試卷講評課中存在的問題
試卷講評方式,是教師按照試卷答題順序,依次把答案講給學生(或念給學生,或直接板書答案讓學生比對)。只講答案是最省力、最省時的講法,教師報上習題的答案,希望學生在課后自我消化。如果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用這個方法自然不錯,而事實上,這是在教師認為題目比較簡單,或者由于習題多而時間少的情況下采用的,可以說它是題海戰(zhàn)術(shù)的產(chǎn)物,其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技能的培養(yǎng)。再者,對試題已經(jīng)掌握的學生沒有必要再讓老師講,對某些試題不會的學生,很可能老師講了還是不會。因此,傳統(tǒng)的試卷講評方式是低效的、最差的。
1.1 拖三拉四,講評不及時。測試結(jié)束后,大部分學生都急于知道自己得成績,情緒比較高,而且對試題及自己的解題思路印象還比較深刻,此時講評能夠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老師往往好長時間批不完卷,批完以后,統(tǒng)計分析工作又不及時,等到講評時,學生早已把試題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情緒懈怠,導致講評課的效果較差。
1.2 準備不足,評講隨意。有人認為試卷講評課無關(guān)緊要,甚至根本沒有把習題講評看成一種課型,課前不做準備,上課拿起習題就講,無的放矢,信口開河,想到哪兒講哪兒,講到哪兒算哪兒,一節(jié)課下來,到底講了些什么,自己也說不清楚,更不用說學生了。
1.3 平均用力,沒有重點。一套習題中各道題的難度是不一致的,學生出錯的數(shù)量和程度肯定也是不一致的。講評習題,沒有重點,面面俱到,從第一題按部就班地講到最后一題,學生已經(jīng)會了不用老師講的老師還講,學生不會的老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會,這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1.4 不重視過程和方法。習題的講評要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更要重視對解題思路、方法、步驟和技巧的講解,這樣才有利于今后教學的深化和擴展。不重視過程和方法的講評效果肯定不會好。
1.5 單講獨評,不注意聯(lián)系。所謂單講獨評,是指講評習題時,只是孤立地說這個題如何,那個題怎樣,好像它們跟別的習題和知識毫無聯(lián)系,單講獨評往往不利于學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1.6 方式單一,搞“一刀切”。有些老師講評課喜歡自己唱獨角戲,讀題、分析、解答自個兒全包了。習題是一樣的,但學生是不一樣的。如果從頭至尾都是一種講評方法,都像是面對的只有一類學生,這樣即使講的再仔細再好,也難保全部學生都能聽懂弄通。
1.7 批評挖苦,缺乏激勵表揚。有的教師把試卷講評課變成對學生的批評課,一味地責怪學生,甚至冷嘲熱諷,導致學生情緒緊張,思維遲緩,注意力渙散,進而厭惡試卷講評課。
2 試卷講評策略
2.1 統(tǒng)計錯誤頻率。講評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反饋信息的準確與否。教師在每次閱卷應(yīng)作好一些必要的數(shù)據(jù)記載,講評前都要認真檢查每位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各題的錯誤率,細致診斷學生的解答,找出錯誤的癥結(jié),弄清那些題目錯得較多,錯在哪里,學生需要何種幫助等等。因此,通過反饋信息統(tǒng)計錯誤頻率是上好講評課的前提和基礎(chǔ)。
2.2 對錯誤原因、類型進行分析。統(tǒng)計完學生的出錯頻率后,下一步就是查找每題錯誤的類型和根源。對于錯誤類型,教師翻翻學生的試卷不難歸納。教師要善于順著學生的思路分析學生出錯根源,要盡可能地多地了解學生對做錯的題是怎樣思考的,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會在這道題上出錯?找出學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上存在的問題,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缺陷,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jié)論,講評才會擊中要害。同時也只有集中了學生易錯處和典型錯例的分析,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加強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同時,教師也要對由于自己的教學而導致學生產(chǎn)生的錯誤進行總結(jié)。
2.3 確定講評的內(nèi)容。講評課一般以下列內(nèi)容作為講評重點:全班出錯率較高、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及相對應(yīng)的知識點;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在以往的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矯正,但學生仍未掌握的難點;關(guān)系到后繼學習的重點知識,重點技能;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qū)”;學生卷面上獨到見解的題;上述各項內(nèi)容往往在同一習題中相互滲透、疊加。確定評講策略。
2.4 講評習題。對講的要求:要按序分類講、講知識結(jié)構(gòu)、講錯因、講思路、講方法、講規(guī)律、講變化。對評的要求:要評成績、評知識、評能力、評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把一系列的問題、錯誤擺明后,分析其錯誤根源,進行曝光不是目的,對出現(xiàn)問題的知識點和方法再鞏固和再訓練以求學生真正掌握才是最終目的。
2.5 再次反饋,鞏固提高。講評后,除了要求學生做好試題的訂正工作并作好答錯原因的分析和說明外,還要針對學生在考試中暴露出來的有代表性的共性問題,或者是教師及時根據(jù)講評情況,再精心設(shè)計一些相應(yīng)的逆思路題或變式題讓學生再練習、再提高。不僅要做到考后一百分,而且要進一步深化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而對教師來說,通過這一過程可以了解教學效果,及時調(diào)整進度和方法。
文章參與2018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shù)學試卷講評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2844)
(作者單位:甘肅省靈臺縣朝那學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