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榮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河南洛陽 471000)
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近年來我國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對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機體機能較弱,因而將會產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護理[1]。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發(fā)展,目前臨床中多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能夠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2]。該文將以2017年4月—2018年11月為研究時段,探討預見性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的影響。
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依據不同的就診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為63~72歲,平均年齡為(67.5±4.9)歲;試驗組 47例,男 28例,女 19 例,年齡為 64~72 歲,平均年齡為(67.9±5.1)歲。
(1)均符合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3];(2)征得家屬的完全同意。
(1)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病變;(2)患有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
家屬了解相應的護理方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即觀察患者骨折部位情況,并采取基礎方式為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試驗組予以預見性護理:(1)由護士長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以便能夠使其掌握相應的護理方案內容,并提升其護理技能。(2)護理人員與營養(yǎng)師進行溝通,以便能夠使其為患者配制個性化的食譜,以確保患者能夠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提升自身的體質與免疫力,從而能夠提升康復效果。(3)在進行護理時,可對患者予以空氣液壓治療,將壓力設定為90~120 mmHg,將充氣、放氣、維持時間分別設定為10 s、2次/d、1 h/次;之后對患者進行良好的健康宣導,以便能夠使患者加強關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知識,進而能夠使患者積極配合。(4)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對患者血糖水平的檢測與血栓情況的觀察,每日為患者測量血糖,依據測量結果調整患者的胰島素注射量;為患者測量Glu、D-二聚體等指標值,以便情況變化及時予以針對性處理;同時還需要對患者患肢的腫脹、趾端血運與疼痛等情況進行嚴密觀察,若存在異常情況,則需要予以針對處理。(5)護理人員可通過視頻或自我演示方式為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相關方式,以便能夠使患者積極配合進行康復訓練,從而提升骨折的康復效果,確保血液循環(huán)的正常,例如可使患者進行關節(jié)背伸運動,每次保持10 s,放松后重復鍛煉,6 組/d,30 次/組等。
(1)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
(2)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GlU指標等情況,于患者入院第21 d運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D-二聚體、GlU指標等值進行測量。
(3)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運用自制問卷進行調查,包括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等情況。
該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患者的D-二聚體、GlU指標等值為計量資料且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其余資料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兩組間的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較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的D-二聚體、GlU指標等值顯著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GlU指標等值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D-二聚體、GlU指標等值比較(±s)
組別D-二聚體(mg/L) GlU(mmol/L)對照組(n=43)試驗組(n=47)t值P值9.79±0.98 7.06±0.37 17.771 0.000 2.74±0.29 0.36±0.14 50.245 0.000
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n(%)]
糖尿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對于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群而言,隨著病程的延長,將會產生較為嚴重的高凝狀態(tài)與高血脂癥狀[4],依據臨床研究顯示,高凝狀態(tài)與高血脂將會在較大程度上引發(fā)下肢靜脈血栓癥狀[5]。當該類患者發(fā)生髖部骨折后,由于受到血流滯緩、下肢制動與血糖不穩(wěn)等因素的影響,將會在較大程度上產生下肢靜脈血栓現象,從而對其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護理[6]。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以往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將無法獲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為此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
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發(fā)展,目前臨床中多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所謂的預見性護理主要是指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基本臨床情況進行評估,并依據病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臨床特異性特點,運用目前已存在的相關理論與護理方式消除可能導致不良現象的隱患,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與滿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7]。在該項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采用飲食指導、予以物理療法、觀察患者的血糖與血栓情況、加強患者的康復鍛煉,不僅有效地確?;颊叩难貉h(huán)通暢、平穩(wěn)其血糖水平,同時能夠及時對血栓情況進行觀察,采取針對性的預見處理措施,在較大程度上降低血栓的發(fā)生率[8]。依據實驗數據顯示,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26%,D-二聚體、GlU指標等值顯著降低,并且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達95.74%,主要原因在于護理人員能夠加強對患者的觀察,確保其足夠的營養(yǎng)攝入,從而能夠增加康復效果;并且能夠針對可能出現的誘發(fā)因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因而能夠有效地降低其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該研究為預見性護理對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效果具有積極影響,可作為預防老年髖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首選護理模式。但護理人員仍然需要加強對該種護理模式的研究,使其方案更加完善,以便能夠更加有效地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