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軒 周 著 萬 梅 戴旭輝 魏 丹1,△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1 2)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60
急性腦梗死(ACI)又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顱內血液供應障礙,因缺血、缺氧導致腦組織局限性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進而出現(xiàn)相對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表現(xiàn)出語言障礙、偏癱以及口角歪斜等臨床癥狀,影響人們的生活、健康,嚴重者可危及生命[1]。臨床上用24 h尿蛋白排泄量診斷微量白蛋白尿。其值在30~300 mg即診斷為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2-3]。尿微量白蛋白不僅是腎臟早期損害的一個敏感標志,也是血管內皮功能廣泛損傷的指標[4]。近年來研究表明,MAU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均存在密切的關系,是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及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素[5-8],可以預測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9]。本研究通過檢測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進一步探討MAU與ACI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篩選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16-01-01—12-31發(fā)病7 d以內的急性腦梗死病人,男201例,女107例,年齡(65.17±10.66)歲。根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為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組(MAU組,116例,30 mg/L 1.2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制定的急性腦卒中診斷的標準,經頭顱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證實有新發(fā)缺血性病灶并排除TIA、腦實質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且臨床癥狀與新發(fā)病灶相符;(2)尿蛋白定性陰性,血尿素氮及肌酐檢測均在正常范圍;(3)發(fā)病1周內未服用過影響血小板聚集的藥物;(4)臨床資料完善者。 1.3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或住院治療期間第一診斷發(fā)生改變;(2)伴以下情況者,即有房顫、精神方面疾病、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功能不全、有癥狀的心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近期使用 ACEI、ARB 等影響尿白蛋白藥物者;(3)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出血性腦卒中者;(4)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前即有嚴重神經功能損傷;(5)檢驗或檢查項目不全者。 1.4方法 1.4.1 基礎資料收集:患者入院后詳細詢問病史,詳細體格檢查,收集各項指標,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情況。 1.4.2 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2組病人均在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2 d的健康宣教,尿檢前1 d不得進食高蛋白飲食,不得做重體力勞動及劇烈活動。取清晨第一次清潔中段尿5 mL送檢,應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嚴格按操作程序操作。依據檢查結果:尿中白蛋白>300 mg/L為大量蛋白尿,30~300 mg/L為微量白蛋白尿,<30 mg/L為正常。 1.4.3 實驗室檢查:2組病人入院后安靜情況下均檢測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次日空腹時抽取肘部靜脈血送檢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譜、糖化血紅蛋白(HbAlc)、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及血同型半胱氨酸(tHcy)。以上檢測均由武漢市第一醫(yī)院檢驗科嚴格按照程序操作。次日凌晨由神經內科護士用科室血糖儀抽取并記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 1.4.4 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應用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測量頸動脈內膜-中膜的厚度(IMT),探頭頻率5~12 MHz,由武漢市第一醫(yī)院彩超室專人嚴格按照程序檢查。將IMT≥1.0 mm定義為斑塊。 1.4.5 卒中評分:入院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troke,GCS)評定病情嚴重程度。評分均由2名副高級神經內科醫(yī)生共同評估,取其均值。 1.4.6 隨訪:隨訪2 a,觀察腦梗死復發(fā)情況,復發(fā)標準:①出現(xiàn)新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②初發(fā)癥狀、體征明顯加重,且排除進展性腦卒中可能;③上述情況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 2.12組基礎資料比較與非MAU組相比,MAU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及頸動脈斑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MAU組tHcy及TBIL水平較非MAU組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BP、DBP、FBS、PBS、HbAlc、TC、TG、LDL-C、hs-CRP、AST、LDH、FIB、WBC及NLR水平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電解質、HDL-C、UA、γGT、TP、APTT、PT、RBC、HGB、PLT及MONO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急性腦梗死中尿微量白蛋白的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以尿微量白蛋白是否陽性為因變量,對上述所有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SBP、FBS、TC、hs-CRP、UA、TBIL及NLR是發(fā)生MAU的獨立危險因素,頸動脈斑塊是發(fā)生MAU的獨立保護因素。見表3。 2.42組入院病情比較MAU組入院時NIHSS評分高于非MAU組(P<0.01),GCS評分低于非MAU組(P<0.01)。見表4。 2.5復發(fā)情況 2.5.1 Log-Rank顯著性檢驗:Log-Rank檢驗2組生存曲線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非MAU組相比,MAU組復發(fā)率更高(P<0.01)。見表5。 2.5.2 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與非MAU組相比,隨觀察時間的延長,MAU組患者生存率明顯下降。見圖1。 2.5.3 Kaplan-Meier風險曲線分析:隨觀察時間的延長,MAU組患者復發(fā)風險明顯高于非MAU組。見圖2。 表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2 2組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注:SBP:收縮壓;DBP:舒張壓;FBS:空腹血糖;PBS:餐后2 h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K:鉀;Na:鈉;Cl:氯;Ca:鈣;UA:尿酸;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γGT:γ谷氨酰轉肽酶;TP:血清總蛋白;TBIL:總膽紅素;LDH:乳酸脫氫酶;FIB:纖維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WBC:白細胞;RBC:紅細胞;HGB:血紅蛋白;PLT:血小板;MONO:單核細胞絕對值;NL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tHcy:血同型半胱氨酸;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表3 急性腦梗死尿微量白蛋白的危險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注:變量賦值,Logistic逐步回歸模型中,因變量為二分類,以尿微量白蛋白含量為分界點,即MAU組=1,非MAU組=0;自變量中二分類變量有性別(男性=1,女性=0,以女=0為參照)、吸煙史(有=1,無=0,以無=0為參照)、飲酒史(有=1,無=0,以無=0為參照)、高血壓病(有=1,無=0,以無=0為參照)、糖尿病(有=1,無=0,以無=0為參照)、冠心病(有=1,無=0,以無=0為參照)、頸動脈斑塊(有=1,無=0,以無=0為參照),其余均為連續(xù)性數值變量 表4 2組入院病情比較 圖1 Kaplan-Meier生存曲線Figure 1 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組別n復發(fā)χ2值P值MAU組1162810.591<0.001非MAU組19221 圖2 Kaplan-Meier風險曲線Figure 2 Kaplan-Meier risk curve 腦卒中是我國致死、致殘的首位病因。研究顯示,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和復發(fā)率高的特點[10]。因此,對急性腦梗死進行危險因素的分層及評估,并加強一、二級的預防,是降低發(fā)病率、病死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最有效的方法。隨著對急性腦梗死不斷深入的研究,逐漸認識到尿微量白蛋白亦是急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8]。國內外研究顯示,尿微量白蛋白在急性腦卒中人群中的發(fā)病率35%~46.78%[11-12]。本研究30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MAU陽性116例,發(fā)病率37.7%,體現(xiàn)了微量白蛋白尿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普遍存在。同時,有研究針對微量白蛋白尿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風險的關系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尿微量白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的風險密切、獨立相關,且呈正相關[13]。 本研究顯示,非MAU組相比,MAU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頸動脈斑塊患者比例明顯增高(P<0.05);tHcy及TBIL水平增加(P<0.05),SBP、DBP、FBS、PBS、HbAlc、TC、TG、LDL-C、hs-CRP、AST、LDH、FIB、WBC及NLR水平明顯增加(P<0.01)。對所有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SBP、FBS、TC、hs-CRP、UA、TBIL及NLR是發(fā)生MAU的獨立危險因素,頸動脈斑塊是發(fā)生MAU的獨立保護因素。本研究中MAU患者入院后NISHH評分均明顯高于非MAU組(P<0.01),GCS評分均明顯低于非MAU組(P<0.01)。研究表明,hs-CRP和tHcy水平可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的評估[14-15]。本研究中,MAU組患者入院hs-CRP及tHcy水平均明顯高于非MAU組(P<0.05),與此研究相符。隨訪2 a中,MAU組患者復發(fā)28例,其中死亡1例,非MAU組復發(fā)21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相關研究[16]結果一致,說明急性腦梗死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病情更嚴重,且復發(fā)率更高。研究表明,尿微量白蛋白與復發(fā)次數及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在正常生理狀況下,人的尿液中僅含有極少量白蛋白,當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升高時,是腎臟早期損害的標志,反映了血管損傷、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相伴的內皮功能紊亂。微量白蛋白尿可能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引起心腦血管疾?。簝绕すδ芗凹毎饣|的改變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脂質更易進入血管內壁,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微量白蛋白尿炎性刺激,使炎癥細胞的趨化作用增強,進一步加重血管內皮的損傷,并使血液黏滯度升高;內皮細胞功能紊亂,血管對各種引起動脈硬化因子的作用更敏感,更易使脂質在血管壁上聚集、沉積;內皮細胞分泌抗凝物減少,血液黏稠,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栓形成[18-21]。在各種因素長期作用,引起腎、腦等全身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從而減少腦區(qū)血管的供血,致相應腦細胞因缺血、缺氧而軟化或壞死,進而出現(xiàn)急性腦梗死發(fā)作。因此,在具有這些危險因素的人群中早起篩查MAU,并早期治療,對疾病的發(fā)生及靶器官的損害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表明,使用血管轉化酶抑制劑可以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并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及其并發(fā)癥[22]。一項單中心研究在中位隨訪4.7 a期間,事件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正常蛋白尿患者[23],且白蛋白尿的減少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風的風險[24]。 急性腦梗死MAU陽性患者更多合并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高血脂、高總膽紅素、頸動脈斑塊等,且病情更重,復發(fā)率更高,是卒中復發(fā)的高危人群。臨床上MAU的檢測方法簡單、無痛苦,且花費低,患者容易接受,可將其作為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和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篩查指標,在病情的評估及預后的判斷中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不足在于樣本量較少,病人僅局限于武漢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仍需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觀察MAU作為治療的靶點是否可以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預后,亦可以進一步設計動物實驗探討尿微量白蛋白具體作用及機制。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