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 潘建興
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信訪工作歷來被視為一項傾聽民意、收集社情、匯集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增進和諧的民生工程。當前,做好基層信訪專項工作,需要不斷結合當地實際,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法,把政法綜治工作的成功典范——“楓橋經驗”與基層社會中的信訪問題治理相結合,在傳承中發(fā)展“楓橋經驗”,注重源頭預防和多元化解,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楓橋經驗”,確保在基層把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確保社會安全、和諧、穩(wěn)定。
一、問題提出:新時期基層信訪問題呈現的復雜態(tài)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從信訪視角看,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訴求領域擴大、利益主體多元、訴求方式多樣、解決訴求期待強烈,只有防微杜漸才能真正減少信訪、促進穩(wěn)定。
(一)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增長
我國經濟社會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利益深刻調整,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加之社會誠信缺失等,引發(fā)了多種矛盾糾紛,甚至出現了一部分人仇富、仇官等心理失衡導致行為失控,違法犯罪行為時常發(fā)生,新的社會矛盾糾紛呈現類型多樣化、主體多元化、內容復合化、調處疑難化、矛盾易激化等特點,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不斷增長。
(二)信訪新老問題疊加
在筆者調研中,發(fā)現有部分信訪問題由于未被有效化解,積壓積聚,導致部分基層信訪問題“骨頭案”增加,減少信訪存量難度倍增。加之,部分信訪人員信訪不信法等因素影響,長期上訪、纏訪甚至鬧訪,部分基層信訪問題發(fā)展態(tài)勢依然嚴峻。以C市為例,據了解,2018年該市在涉及房地產開發(fā)領域、非法集資領域、企業(yè)改制領域、環(huán)境保護領域、城鄉(xiāng)建設領域、征地拆遷領域等重點領域的信訪問題比較集中突出;出租車、網約車等信訪重點群體增多;重復來信、重復網上投訴信訪人員等重點人員數量有所攀升;另外,還存在有基層在排查影響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發(fā)現的物業(yè)糾紛等其他問題。
(三)纏訪、鬧訪、非訪壓力倍增
實踐中,筆者調研時發(fā)現存在許多信訪人員因對基層解決信訪問題不滿意,選擇在比較敏感的時間段里,或到北京上訪、或重復來信重復網上投訴等,甚至不排除有些長期上訪人員發(fā)展成職業(yè)化的訪民可能,這些人不僅自己非法上訪,還向其他人傳授類似的經驗,致使地方基層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壓力不斷增大。
長期如此,信訪問題若不能及時化解,極有可能將成為社會矛盾積累的最大源頭。當自發(fā)的、零散的、輕微的矛盾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時,就可能轉化成自覺的、有組織的、嚴重的群體性對抗,使矛盾摩擦上升為矛盾沖突,烈度與強度不斷地增強,容易引發(fā)更大范圍、更加激烈的沖突。[1]
二、基層治理中的信訪難題成因分析
在調研中,筆者發(fā)現基層信訪問題的形成,或多或少與以下因素有關:首先,在信訪高發(fā)的部分地方基層,不排除有部分領導干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不太充分,動員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力度不夠強。其次,在群眾權益保障上,大多數纏訪、鬧訪等老戶,自認為權益未得到最大保障,導致其偏執(zhí)信訪不信法。在物質保障上,部分基層地方信訪工作經費保障緊張,有時制約信訪化解工作有力開展。在社會治理上,部分基層聯動機制效果不佳,未形成有效的網格化互動治理格局。部分基層多元化糾紛調解機制建設不夠完善,民間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欠缺。信訪信息化功能不強,網上信訪渠道不發(fā)達。實踐中,也不排除在對待非法信訪人員、纏訪人員、鬧訪人員等治理時偏軟,導致部分信訪人員拿“信訪”要挾地方基層政府現象偶有發(fā)生。在處理涉及“三跨三分離”信訪問題時,因分工、職能、權限、經費保障等方面的影響,部分地方政府作為信訪穩(wěn)定的責任主體,在協調解決時偶有遇到有屬事單位、主管部門等不太主動的問題等。
三、旗幟鏡鑒:“楓橋經驗”的實質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50多年前,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chuàng)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并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成為全國政法綜治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浙江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學習推廣“楓橋經驗”,緊緊扭住做好群眾工作這條主線,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楓橋經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奧秘在于抓住了基層工作的根本,符合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契合社會整合原則、切合現代哲學思維、融合當地文化傳統(tǒng)。楓橋人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楓橋經驗,在得到認可、認證、推廣后,楓橋人更加確信:只要精心維護、發(fā)掘,這是一眼永不干枯的源泉。[2]
四、破解之道:應用“楓橋經驗”治理基層信訪問題
在信訪領域對信訪反映的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要高度重視、認真解決。要正確把握聯系群眾、保護權益、維護秩序的信訪工作定位,堅持暢通信訪渠道與維護信訪秩序并重、創(chuàng)新機制與強化責任并舉、主張權利與履行義務統(tǒng)一、依法辦事與思想教育結合的原則,切實做到群眾訴求合理的問題解決到位、訴求無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救助到位、行為違法的依法處理。
(一)開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工作
實踐證明,楓橋的群眾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現實情況創(chuàng)造了“楓橋經驗”,通過尊重群眾的自我創(chuàng)造探索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并使群眾的創(chuàng)造和黨政部門的領導得到了有機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新時期,重慶市扎實有效地繼續(xù)開展好領導干部下訪接訪活動群眾工作,領導干部積極行動,以“群眾工作日”“一線工作日”“社區(qū)工作日”“企業(yè)服務日”等方式接訪下訪群眾,采取領導包案方式,如D區(qū)以“民生服務團”為載體,堅持每周、每月定期帶案到社區(qū)下訪走訪,以開院壩現場會等方式解決群眾反映的民生問題;等等。在對待信訪、上訪“三跨三分離”的群眾時,堅持群眾觀點和思想,做到細心、耐心、熱心、貼心、舒心、誠心服務,千方百計解決信訪群眾反映的切合實際合理問題,確?;鶎有旁L問題就地解決,矛盾糾紛不上交。例如周某系B區(qū)人,其在2010年4月因工受傷致殘案件被J區(qū)法院判決勝訴,在執(zhí)行中,因被申請人的企業(yè)資產不夠執(zhí)行周某勝訴的標的,周某就占據了被申請人此前在D區(qū)租賃的廠房,后租賃合同到期,周某仍占據先前租賃的廠房,以期在征地拆遷時解決自己的執(zhí)行案件。周某的問題屬于典型的“三跨三分離”信訪問題,B區(qū)、J區(qū)、D區(qū)的基層黨委政府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作推脫回避,迎難而上,積極參與該問題化解,J區(qū)把周某執(zhí)行案作為專案掛牌督辦,B區(qū)、區(qū)D街鎮(zhèn)相關工作人員,在生活上、思想上、情感上不間斷地按規(guī)定給予周某及其家人關照和社會救助,引導其依法解決問題,迄今為止,周某堅持依靠法律解決自己的問題,未曾纏訪、鬧訪或者非法信訪。
(二)開展矛盾風險攻堅和專項治理
實踐中,重慶市不斷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法,緊扣社會矛盾變化,以實際問題作為工作導向,制定了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攻堅實施方案,同時細化專項治理工作方案進行配套落實,壓實責任,防控重大社會穩(wěn)定風險和化解信訪突出問題。例如,著重在矛盾問題高發(fā)易發(fā)、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重點領域,分層級、分行業(yè)、分區(qū)域展開集中攻堅或者專項治理,遏制矛盾高發(fā),防止各類風險交織疊加集聚升級。對那些訴求強烈、活動頻繁、聯動性較強的征地拆遷上訪老戶等特定利益群體,加強綜合化解和源頭防范,實行節(jié)日走訪慰問、暖心陪同等多種關懷方式感化教育,在合理范圍內盡最大努力解決此類人員的實際生活需要。還有,領導干部包案化解重點問題領域疑難信訪案件,建立臺帳專項治理重復信訪,加大信訪老戶、信訪積案化解。
(三)建立信訪專項督察壓實責任
為把信訪工作責任落到實處,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推動陽光信訪與法治信訪,群眾有事讓干部先知、先覺、先行,重慶市每年對信訪工作進行專項督察,壓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從多個市級部門以抽調方式,組成多個由廳局級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干部下訪接訪信訪工作(群眾工作)督導組,各區(qū)縣同時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干部下訪接訪信訪工作(群眾工作)督查組,每年分上半年、下半年兩個階段分片以集中督導方式進行信訪工作專項督導。同時,在市級信訪部門還設立市信訪工作(群眾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負責聯絡協調督導事項,尤其在督導組發(fā)現涉及“三跨三分離”信訪問題時,被督導單位化解此類問題困難重重時,督導組可通過督導聯席會議方式搭建不同部門溝通協調平臺,化解信訪問題更加直接、高效。如一起在D區(qū)因公租房農貿市場配套而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激訪問題,涉事單位涉及到市級部門、市屬的物業(yè)單位等多個部門,D區(qū)政府協調化解難度極大,此時,在督導組大力協調下,由市信訪工作(群眾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召集多家涉事單位,以聯席會的方式搭建溝通平臺,積極推動信訪問題化解。
(四)形成平安治理聯動格局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從歷史發(fā)展來看,“楓橋經驗”在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同時,其原創(chuàng)性理念中還蘊含著組織和發(fā)動群眾實行群防群治,維護社會治安的思想。新形勢下“楓橋經驗”的特征之一就是構筑了縱橫交錯的,包括群防群治網、社區(qū)警務網、綜治工作網在內的社會治安防控網絡。[3]實踐中,重慶市多個區(qū)縣街鎮(zhèn)設立了社會綜合治理中心,由公安、司法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到社會綜合治理工作中,在整合了矛盾糾紛化解資源的基礎上,建立有“王某調解工作室”“老馬調解室”“苗嬢嬢解疙瘩調解隊”等民間調解組織,到村社、進家庭,及時調解處理矛盾糾紛,化解不穩(wěn)定因素。實踐中,街鎮(zhèn)的綜治中心功能輻射到各社區(qū)、村落,充分調動社區(qū)綜治員、律師服務隊等作用,動員和依靠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及時排查矛盾糾紛風險,采用“問題收集、活動組織、交辦督辦、辦結回訪、督察通報”五步工作法,統(tǒng)籌各職能部門職能,確保群眾信訪問題得到及時受理,嚴格信訪工作者規(guī)范程序和處理流程,運用情理法手段多元化解決糾紛,使得信訪問題就地化解,避免形成積案。在社區(qū)警務網基礎上,拓展群防群治網等綜合治理網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的綜合治理網絡,把社會治安巡邏防控與網格化結合,發(fā)動網格員、治安聯防隊員、樓棟長、居民組長、物管小區(qū)負責人等參與,做到全天候全區(qū)域覆蓋,加大對車站、物業(yè)小區(qū)等區(qū)域巡查巡防力度,形成“政府、街鎮(zhèn)、村社、事權單位”四位一體良性互動的平安治理格局。同時,建成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等有機銜接、協調聯動、高效便捷的矛盾糾紛多元化機制,同時健全及時就地化解矛盾、動態(tài)排查、風險評估、定期分析研判等協同長效社會矛盾綜合防控機制。
(五)重視信訪信息化和本土文化建設
信息時代,應充分發(fā)揮信息網絡的作用。重慶市區(qū)縣、鎮(zhèn)街信訪專網已經覆蓋,把“腳板走訪”與“網絡對話”有機結合起來,實行網上、網下辦信同步,在各社區(qū)、村落不斷加強網上信訪代理、民情QQ群等建設,為黨和政府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化解民憂提供新渠道,為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提供新平臺。依托群工系統(tǒng)、陽光政務、社區(qū)警務、信訪專網等,建立情報信息管理系統(tǒng),動員多方力量采取靈活方式,拉網排查,切實掌握準確信息,做到及時排查、匯總、上報、分析,確定,落實解決方案,讓信息成為行動的先導。
“楓橋經驗”的產生、發(fā)展有賴于當地的山水文化、耕讀文化、理學文化乃至村落文化、校園文化、企業(yè)文化等的滋養(yǎng)。文化在建構機制、化解社會多元化矛盾中可以發(fā)揮粘合、催化、升華、定型的效用。[4]在重慶市,以J區(qū)H街道為例,街道充分挖掘坐落轄區(qū)內的美術學院等高等教育文化資源,以文化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觀教育融入街道墻壁涂鴉,以直觀藝術形象的展示最美街道和社區(qū)、居民,合理利用轄區(qū)內鐵路、港口等優(yōu)勢,組成特色行業(yè)義工、社區(qū)志愿者、心理咨詢師等社工團隊,共同參與最美社區(qū)建設。此外,對信訪工作人員進行定期輪訓,不斷提升隊伍業(yè)務水平、法治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把信訪維穩(wěn)工作掛職鍛煉作為選拔中青年干部的必備環(huán)節(jié)。
(六)依法保護群眾合法權益和推動信訪法治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各類社會矛盾,要引導群眾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手段解決,推動形成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huán)境?!狈墒歉黝惿鐣芾淼母颈U希讶罕娐肪€與法治方式結合起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是“楓橋經驗”所蘊含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必然要求。在處理基層群眾的信訪問題時,我市要求信訪工作者要時刻強化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思維和方法,依法解決信訪群眾的各類問題,引導群眾自覺把法律作為指導和規(guī)范自身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通過法定程序表達訴求,依靠法律手段解決紛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如重慶市居民趙某戶籍在D區(qū),現居住在C市J區(qū),其父親因生病在C市Y區(qū)隸屬市級主管的醫(yī)院就醫(yī)手術,趙某父親出院后不久死亡,趙某認為其父親屬于醫(yī)療事故死亡,醫(yī)院應當賠償;其曾向有關部門信訪要求立案查處,但遲遲未得到回復;趙某因此不滿,固執(zhí)地選在重要節(jié)點多次進京上訪,被屢次思想教育和接回勸返后又反復進京上訪。趙某的戶籍所在D區(qū)政府積極行動,一方面組織趙某、涉事醫(yī)院及其主管部門共同參與化解,另一方面依法引導趙某走司法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信訪法治化是政府和群眾共同期待。當前,重慶市各區(qū)縣正在不斷加強信訪與其他職能部門對接,聯動甄別信訪問題;充分發(fā)揮法律顧問作用,在有條件的街鎮(zhèn)設立法律診所及涉法涉訴聯合接訪中心,建立與法律、檢察院、司法、公安等政法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實行訴訟和信訪分離。對已經或依法應當通過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的訴求,引導信訪人依法向有關機關提出,努力使他們的合法合理訴求通過法定途徑得到解決,充分保護信訪人員的合法權益,讓信訪人切實感受到只要依法律按程序,就能公正有效解決問題。嚴格治理越級信訪和違法上訪、非法維權對,那些無理長期纏訪、鬧訪、以上訪為籌碼要挾對政府維穩(wěn)無理要求等非法信訪者,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在查明事實,固定證據的基礎上,依法打擊,決不姑息,力求“打擊一個、教育一片”的社會效果。
五、結語
“楓橋經驗”的最大特色就是“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被鶎有旁L問題從群眾來,最佳的解決方案就是應當密切聯系、組織動員群眾,依靠群眾的智慧和方法化解矛盾糾紛。重慶市在鏡鑒“楓橋經驗”基礎上,以領導干部接訪下訪作為信訪工作抓手,堅持抓源頭、抓苗頭、抓基層、抓基礎,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傳承并創(chuàng)新具有本地特色的新“楓橋經驗”,無疑是在具有中國特色基層信訪治理之路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并大力弘揚。
參考文獻:
[1]沈恒斌,吳少鷹.新時期社會矛盾糾紛的表現形式及其多元化解決機制建構思路[J].法治論壇,2007(1).
[2]周慶.楓橋經驗:基層國保工作的持久動力源泉[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7(5).
[3]徐賢輔.“楓橋經驗”的誕生和早期發(fā)展[J].浙江警學,2013(2):41-49.
[4]周慶,蒲輝,傅建勇,胡張力.“楓橋經驗”對化解社會多元化矛盾的啟示[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1(2):35.
作 ?者:陳 洪,重慶市三中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
潘建興,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