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旺德
上海銀器工藝的發(fā)展歷程
金豬送福 足銀花絲幣章
Throughout the long history,“gold and silver”are inseparable. Especially when silver and gold are called as“money”, they are even more attractive and enchanting.In addition to being a type of currency, silver is also made into a variety of everyday utensils and tools due to its special physical properties. It has an indelible impact on people’s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world.
“銀”,生來就是高貴的。在我們的詞語中有“火樹銀花”、有“銀光熠熠”、最著名的就是“金銀財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金銀”二字密不可分,特別是當白銀和黃金并稱為貨幣時,更是令人無限向往和追逐。除了作為貨幣,白銀也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質(zhì)被人們制作成各種日常器皿和工具,對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世界產(chǎn)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制作工具
“銀”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Ag”。純銀是一種帶著銀白色光澤的金屬,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稱它:白銀、足銀、紋銀、銀子等?!般y器”便是除了銀質(zhì)貨幣外,以銀為主的貴金屬打造的日用器物;同時因銀器和金器的加工技藝極為相似,便將這種技藝稱為“金銀細工”制作技藝。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一現(xiàn)存的中國,目前已知發(fā)現(xiàn)和使用銀飾、銀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其代表作有在河南輝縣出土的戰(zhàn)國包金鑲玉琉璃銀帶鉤及山東曲阜出土的魯國猿型銀飾等,至此開啟綿延兩千多年的銀器制作史。和歷史上其他工藝品不同的是銀器和金器一樣除了作為日常器皿外還包含著特殊的貨幣作用,因此一直是王公大臣,巨賈富商趨之若鶩的日常奢侈品,在每個歷史時期銀器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及工藝表現(xiàn)形式。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工藝大行其道,因此銀器帶有青銅工藝的痕跡,其中錯金銀器開始出現(xiàn)。秦漢時期,器型簡潔,以素面為多且金銀細工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及佛教文化的傳入,銀器風格及功能趨于多元化。直到唐代由于社會包容性強,人們生活安定及經(jīng)濟富足,銀器便廣泛出現(xiàn)于日用器皿、裝飾品及宗教用品中,其工藝豐富多彩,澆注、焊接、錘擊、拋光、鏨刻和鏤空等等,可以說從唐朝起銀器制作進入大發(fā)展時期,其很多的制作工藝也走出中國,傳入世界,特別是對日本及朝鮮半島影響頗深,直至今日日本還完整保存著銀器制作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宋代的銀器由于其偏安一隅,工藝上多以新穎雅致、造型講究、玲瓏奇巧為主,并發(fā)展出了具有中間隔空的夾層技術;遼元時期銀器工藝因受宋代的影響較深故較為相似,雖然造型講究但素面居多,或僅限于局部點綴裝飾;明清時期皇權(quán)空前集中,此時的銀器華麗繁復,富麗堂皇,龍鳳紋樣占了重要地位。
我國的傳統(tǒng)工藝品豐富多彩,銀器便是其中一種。從歷朝歷代來看,其發(fā)展深受大一統(tǒng)文化影響,不斷融合不同民族與異域文化使其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元代正式設立上??h,上海的正史至此開篇,但銀器工藝早已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宋元以來出土的上海地區(qū)的金銀器清雅俊逸,工藝精湛。到了明朝(崇禎)《松江府志》上出現(xiàn)了上海最早的金銀器匠人記錄。該志載:“松江唐俊卿與嘉興朱碧山,平江謝君羽、君和齊名。唐制昭君像,琵琶、乘騎、眉發(fā)、衣領、花繡及鬉鬣,種種精細,馬腹上僅豆許一穴,其中嵌空,真老手也?!蔽闹兴岬降闹毂躺胶吞瓶∏浔闶钱敃r的工藝大師,而朱碧山所制的銀器留存至今也被兩岸故宮視為珍品。
到了清末民國,上海成為了遠東第一大都會,有東方夜巴黎之稱,紙醉金迷之間匯集了全世界的名流商賈,也為銀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田野。上海鳳祥、楊慶和、裘天寶、方九霞、寶成、慶云、景福、費文元、慶福星等九家銀樓在一眾銀樓中脫穎而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大銀樓。其中“上海鳳祥”也就是現(xiàn)在的老鳳祥銀樓的前身。1931年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家族祠堂落成典禮時,特意向老鳳祥定制了中型水缸尺寸的銀鼎禮器,如此破紀錄的大型銀器,當時上海其他銀樓都望而卻步,唯獨老鳳祥接下了這筆生意,成為當時上海銀樓行業(yè)的一個創(chuàng)舉,令同業(yè)望塵莫及,由此老鳳祥銀樓在聲勢上超越了楊慶和,裘天寶等其他著名的老店,成為上海灘最負盛名的頂級銀樓。
南瓜果盒
龍鳳酒具
花生盒
平安是福 足銀茶包
新中國成立后,老鳳祥擴大規(guī)模組織人才,積極恢復及傳承“金銀細工”工藝,并設計制作了一批以傳統(tǒng)工藝技法為主的大型藝術擺件如:“點春堂”“龍舟”“麒麟送寶”等,作品“點春堂”更是經(jīng)典之作,其原型為一座飛檐式的江南建筑,因小刀會起義而聞名,作品以寫實的手法展現(xiàn)了小刀會舊址的風貌,栩栩如生,甚至連門窗都可以開合,精致異常。
改革開放后,國外的新技術不斷涌入,如:意大利和日本的激光點焊機,加快了金銀細工的發(fā)展,也促進了銀器品種的開發(fā),尤其是中西餐具,在器皿造型上以中式紋樣融合西方雕刻工藝,使用鈑金、抬壓、鏨刻、澆鑄等工藝,使盤、鍋、碟、壺、筷、杯等器皿散發(fā)出銀器特有的質(zhì)感,從而彰顯其豪華、富麗的風采。
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傳承和發(fā)展,老鳳祥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培養(yǎng)了一批新生力量,在推進高新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使金銀細工技藝傳承有序,生生不息。如今,老鳳祥的金銀細工已列為國家級非遺名錄。
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開始,社會已經(jīng)歷了多次變革同時也帶來了新技術和新工藝,對于銀器制作來說也不例外。首先,在傳統(tǒng)金銀細工技藝中,由于激光雕刻、電鑄成型、3D掃描、3D打印等先進技術的加入,極大的提升了工藝制作的精度和速度,從薄至0.1克的紀念金鈔到數(shù)千克的金鼎,從傳統(tǒng)的999金到創(chuàng)新的3D硬金,無不體現(xiàn)了由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的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其次,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銀器成為人們普遍能夠消費的貴金屬產(chǎn)品,使其除了特定的高端定制外,逐步向日用品,衍生品及紀念品領域拓展,產(chǎn)品也豐富多彩,百花齊放。最后,創(chuàng)新設計是銀器生存的原動力,傳統(tǒng)的銀器形式和樣式是前輩先人千百年來留存下來的經(jīng)典需要好好傳承,但歷史的發(fā)展就是一部典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史,未來的銀器必定是以多元化的材質(zhì),實用性的功能,全新的技術工藝,大眾接受的價格來革新與發(fā)展。
西班牙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