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剛
(宜賓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 宜賓 644000)
橈骨遠端骨折臨床較為常見,占全身骨折6%~10%,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中,且以女性居多,主要由外力突然撞擊所致,損傷后患者上肢功能受限,伴有明顯疼痛和腫脹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需開展及時有效治療。目前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臨床多采取手法復位治療,且隨著內外固定材料和技術的發(fā)展,切開復位、經皮穿針外固定支架固定和閉合復位方式應用廣泛,但是會對患者造成再次損傷,臨床日漸重視無創(chuàng)方式探究,其中中醫(yī)整復方法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較為廣泛。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選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探究中醫(yī)手法整復治療效果,旨在為患者提供科學治療指導,做出如下報道。
選定本院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6例,研究時段自2016年1月—2018年10月,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35例,年齡49~70歲,平均(59.83±3.25)歲,致傷原因:平地摔傷28例,高空墜落10例,重物撞擊18例,其中伸直型骨折31例,屈曲型骨折25例。
納入標準:符合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患者;新鮮閉合性骨折患者;骨折移位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1];
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患者;無移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粉碎性骨折患者;伴有陳舊性骨折情況患者[2]。
患者接受中醫(yī)手法整復治療,常規(guī)檢查,了解患者病情,治療時患者取坐位或者仰臥位,保證肩肘關節(jié)外展,根據患者骨折類型給予針對性手法整復治療,對于伸直型骨折患者,助手握住患者前臂近端肘部關節(jié),肘關節(jié)屈曲角度控制為90度,前臂中立位,醫(yī)者握住患者腕關節(jié),確定骨折遠端側移部位,雙手拇指握住,順勢牽引,松動牽開后維持牽引力,對骨折遠端進行擠壓,其余4根手指提起骨折端,醫(yī)者旋轉手腕用力屈曲患者腕關節(jié),隨后在維持牽引下外敷中藥,配合夾板固定;對于屈曲型骨折患者,復位固定操作與上述操作相反,若伴有脫位情況,在上述復位固定操作時配合脫位糾正即可,復位結束后密切觀察患者恢復情況,早期可進行肘關節(jié)、肩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活動,每周射片1次了解骨折位置情況,3周后若無明顯不適情況可配合前臂旋轉訓練,4~6周拆去夾板,配合中藥熏洗,開展手法理筋,配合腕關節(jié)功能訓練。按照中醫(yī)骨折三期用藥原則辯證施治,后期配合中藥熏洗,手法理筋促進功能恢復。
臨床療效評估,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具體內容如下:顯效:整復后臨床癥狀消失,形成連續(xù)骨痂,無明顯畸形情況,前臂旋轉受限角度低于15°;有效:整復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骨折愈合,但對稱效果欠佳,伴有局部不適情況,前臂旋轉受限角度低于45°;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個等級占比之和[3];上肢功能評估,使用DASH_Chinese上肢功能評分量表,對上肢活動情況進行評估,共計34項,每項1~5分評分分值越低提示功能越佳。
數據處理使用SPSS24.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s),通過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6例患者治療后顯效26例,有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64%(53/56)。
治療后患者DASH_Chinese上肢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上肢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 上肢功能評分比較(±s,分)
階段例數評分治療前56132.21±8.15治療后56104.34±8.84 t-17.346 P-0.000
橈骨遠端骨折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具體發(fā)病多與暴力撞擊有關,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群體中,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問題明顯,導致密質骨、松質骨交界處較為薄弱,當外力作用時造成橈骨遠端向掌側或者背側移位,出現骨折情況,伴有紅腫和疼痛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需開展有效治療,目前臨床復位治療應用廣泛,其中中醫(yī)手法整復應用價值較高。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醫(yī)手法整復治療效果較理想,治療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理想,具體原因分析如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中醫(yī)手法整復可達到良好的復位效果,具體操作時應充分了解致傷機理,并明確骨折類型,結合橈骨解剖結構特點進行針對性處理,以伸直型骨折為例,整復過程中必須屈腕尺偏固定,而屈曲型骨折則應保證伸腕尺偏固定,力度適中,力度較小會影響復位效果,一旦出現復位不到位情況會影響預后功能恢復,但力度較大會矯正過度,同時復位后配合夾板和功能訓練,合理控制夾板位置及角度,保持復位下過,并維持正常的尺偏較和掌傾角,強化治療效果。
綜上,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治療中,中醫(yī)手法整復治療效果理想,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