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翠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峰(化名)是一個12歲的男孩,智力發(fā)育遲緩,有輕度自閉傾向,并伴有癲癇,情緒不好、身體不好,略有勞累就可能導致病發(fā)。2016年,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特殊教育中心招生面試時,小峰恰好分在筆者這一組。整個面試過程中,小峰和筆者沒有語言交流,所有問題均由家長代替他回答。經觀察發(fā)現,小峰的情緒較為穩(wěn)定,理解能力較好,能聽懂日常對話,服從簡單的指令,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并且大運動接近正常。小峰的家人說在在家里能正常交流。在面試過程中,小峰會和家人進行簡短對話,對話內容大多為單音節(jié)和雙音節(jié)詞。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小峰曾在普通小學一年級就讀。在校期間,他無法完成學習任務,不會寫字,不會計算,5以內物品數量無法數清;不能融入集體生活,被小朋友欺負時不會反抗,只會躲在課桌底下;不曾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但能聽從基本指令。
綜上,面試結束后,經小組討論確定小峰適合在寧陽縣特教中心接受學前康復訓練。
二、康復訓練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筆者和康復部各任課教師對小峰進行了初次評估,并商討制定了康復訓練計劃。先從個別訓練開始,如感覺統合訓練、多感官綜合訓練、認知感知訓練、語言交流訓練、情緒與行為干預訓練、OT訓練(兒童康復作業(yè)訓練)等。待小峰情況有所改善,進行第二次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訓練計劃。
1.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接納關系
筆者主要負責小峰的感覺統合訓練和情緒與行為干預訓練。針對小峰的情況,筆者決定先設法取得他的信任,與他建立良好的接納關系,然后再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
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筆者首先從感覺統合訓練課入手。感覺統合訓練是指基于兒童的神經需要,引導其對感覺刺激作適當反應的訓練。訓練目的不在于增強運動技能,而在于改善兒童大腦處理感覺資訊與組織并構成感覺資訊的功能。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大量的訓練,來改善學生的感覺統合失調現狀。
第一節(jié)課,筆者先觀察小峰的表現,了解他的興趣,看他關注哪一部分器械,然后找機會和他交流。小峰一走進感統室就開始四處張望,顯然是沒見過這么多奇特的“玩具”。筆者趁機問他:“小峰,你看這里好不好玩?”他只是點點頭。筆者決定先從大多數孩子都喜歡的滑板入手,問他:“喜歡滑滑板嗎?我們試試滑滑板好不好?”見他沒有明確反對,筆者開始輔助他嘗試滑滑板。當他完成了五個臥姿滑滑板后,再讓他自由活動,鼓勵他去找自己喜歡的器械玩。而筆者則在一旁繼續(xù)觀察。一開始,他只是到處看看。慢慢地,他會在某個器械前停留。每當這時,筆者都會馬上告訴他器械的名稱,并介紹器械的用法。他依然沒有說話,但是當筆者再次讓他嘗試別的器械時,他很配合。一節(jié)課下來,筆者有了信心。
接下來的每一堂課,教師都會找很多機會和小峰說話,雖然他大多數時候并沒有理會。放學了,小峰的奶奶來接他,讓他和老師說再見,而他只是沉默地低下了頭。老人開始嘮叨:“哎呀,老師,他就是這樣不愿說話……”教師打斷了老人家的話,說:“小峰上課的時候表現很好,非常聽話,學東西也很快,他以后會更厲害的?!毙》迓牭浇處煹脑?,抬頭看了教師一眼,顯然是聽進了教師的話。再后來,教師單獨和小峰的家長進行了溝通交流,一致約定對小峰多表揚鼓勵,不當眾指責他,批評時要委婉,先說優(yōu)點再說缺點。在家長的配合下,小峰的變化越來越明顯了。
在一次感統課上,小峰突然指著背部矯正訓練器問教師:“這是啥?”雖然沒有稱呼,聲音也很小,但是教師聽到了。這是他第一次開口和教師說話,教師壓制住內心的驚喜,問他:“你是在問我嗎?你想知道這是什么?”他只是重復地問教師“這是啥”。教師耐心地告訴他器械名稱,并帶他進行了體驗。接下來的課堂上,他問了教師越來越多的“這是啥”,并且也會讓教師給他提供一些幫助??梢?,小峰開始慢慢地向周圍的人打開心門了。
2.康復訓練方案的實施
在與小峰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后,教師開始通過滑滑板、俯臥大龍球等活動訓練小峰的本體覺和前庭覺。然后,運用平衡步道、平衡觸覺板、踩踏石等提高小峰的觸覺敏感度。接著,通過坐獨腳凳、蕩秋千、踩踏車等訓練小峰的平衡能力。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教師始終把認知和語言訓練貫穿其中。每天見面,教師都會問小峰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今天是誰送你來學校的?你中午吃的是面條還是米飯?今天下雨了,你帶傘了嗎?大多數時候,小峰是沒有回應的。漸漸地,他會用一兩個簡單的音節(jié)給予回應。就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對話,讓小峰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
在情緒行為干預訓練中,教師首先教小峰正確識別情緒。比如:通過看喜、怒、哀、樂的表情圖片認識這四種表情,在看照片、照鏡子、表情模擬等活動中初步理解各種情緒。然后,教師通過講故事、看視頻、情景再現等方法,讓小峰深入體會情緒。比如:媽媽來接我放學,我很高興;天黑了,我很害怕;弟弟搶我玩具,我很生氣等。在對小峰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教師向家長普及了一些簡單的康復知識,讓家長能引導小峰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訓練,盡量多帶他參加集體活動,提高他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訓練效果和反思
三個月后,小峰逐漸適應了學校生活。教師對小峰進行了第二次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他的課程進行了調整,把情緒行為干預及語言訓練課調整為小組課,并安排了認知能力比他稍差的同學與他一組,這樣更有利于增強他的自信心。
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加入了文明禮儀訓練。每天見到學生,教師都會挨個親切問好,學生們或清晰或含糊地回答,而小峰則在一旁害羞地低頭微笑。漸漸地,如果課堂上有其他學生做錯了,小峰會小聲說“錯了”,有時甚至會拉著同學的手找出正確答案。下課時,小峰也會和同學們一起幫教師收拾教具。小峰很喜歡教師給予的小紅花,并慢慢地融入了集體生活。這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場暴雪,路上積雪非常厚,教育局已經通知停課,可是小峰祖孫倆還是冒雪來到了學校。小峰奶奶說他非要鬧著來上學,那么是否可以理解為:上學對小峰來說,已經不再是一種折磨,而是一種樂趣?
經過一學年的康復訓練后,小峰在各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并在2017年9月順利進入義務教育學校一年級學習。像小峰這樣的自閉兒童,雖然成長緩慢,但只要教育者用心呵護,耐心等待,終有一天也會像花朵一樣綻放自己的美麗。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