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勝
多數學校,尤其是高中學校在教學班的編排上,入學時往往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教學班,諸如重點班、普通班、藝體特長班等,班級之間的入學成績差異比較大,即便是平行的普通班級也不能絕對地保證分班成績的平等,在教學考核過程中不但需要通過考評反映出各個班級成績的縱向發(fā)展狀況,還需要對不同層次班級的教務人員做橫向評價,不科學的評價體系必然會挫傷部分教師,尤其是普通班和藝體班教師的積極性。因此,亟需要建立一套適應于本學校、本地域的、科學合理的、公平公正的考評方案,本人在參與評價的工作實踐中逐漸積累總結,反復驗證,構建出了一套適應于當前校情的評價方案——“等級差值法考試成績評價方案”
一、“等級差值法考試成績評價方案”由“個體成績評價”“班級成績評價”和“學科間協作程度評價”等三部分構成
1.個體成績評價
為了完成對不同期次、不同學科考試成績的考評對比,首先將科目成績進行轉換,轉換成該生在參考群體中成績的相對等級值(M),再將該生在本次考試的等級值與基本參考等級值(如入學成績等級值)進行比較,求得兩次考試的等級值之差——進度值(MΔ),此值基本可以反映該生該科成績的進退,進度值為正值表示進步,進度值為負值表示退步。
3.學科間協作程度評價
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任課教師之間也應該有默契的配合,單科成績的突出,只是一枝獨秀,不能代表整體的優(yōu)秀,因此在班級綜合考評中,對每一學科的最終考評也需要進行一個加權計算,當前方案中單科教師最終的教學考評成績=學科考評成績×70%+班級總評×30%。這樣可以調動學科間配合的積極性,引導教師解決班級中的偏科問題,只有各科任課老師協調好學科間關系,共同配合一起努力,班級整體才能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
二、“等級差值法考試成績評價方案”的特點
1.更強的可比性
“等級差值法”充分考慮了不同班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不是簡單地將學習基礎有差異的班級放在相同的標準上進行評價,而是通過數據轉換,從學生個體層面或從班級整體層面比較成績的進退及進退幅度,同時,這種評價方案也打破了不同科目之間不可比的障礙,使得學校成績考核評價更為全面和系統,這是一般的考核評價方案所不能同時兼顧的。
2.更強的公平性
“等級差值法”是相對量的評價方法,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差異,這種考評方法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的成長性:無論是重點班還是普通班,只要任課老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那么他們獲得成就的機會就是均等的,如果普通班的成績增長幅度大,考評成績就會突出,教普通班的教師也會被認可,只要面向大多數學生,無論基礎成績如何,每一個學生的進步都能在教師的考評中體現出來,這樣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3.更強的導向性
通過數據轉換,每個學生都形成了一個等級值和進度值,通過它,任課教師不僅能直觀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成績在整體中的位置,還能準確反映出該生成績的進退情況,對每一個學生都能進行縱向跟蹤分析,找出他們的薄弱學科進行針對性輔導。在班級綜合考評中,對每一學科教師的最終考評都進行一個加權計算,通過權重防止教學中學科之間的不均衡與互相牽制的現象,只要不同學科間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只有班級整體均衡發(fā)展了,每個教師才能獲得優(yōu)良的考評成績。
注: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等級梯度發(fā)評價考試成績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