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曲頌
沙特阿拉伯石油減產,推動國際油價迅速上浮,給同為石油輸出國的俄羅斯帶來短暫利好。就在5年前,俄羅斯同時遭受國際油價下跌和西方制裁雙重打擊,盧布匯率暴跌,“經濟崩潰論”甚囂塵上。然而,俄羅斯經濟近些年逐步企穩(wěn),甚至恢復緩慢增長。美國媒體評論稱,俄羅斯政策制定者打造一座“財政貨幣堡壘”,來應對外部不利因素。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6日報道稱,在因克里米亞問題遭受制裁之后,以俄羅斯央行行長納比烏琳娜為首的經濟學家,用擴大外匯儲備、清償外債、實行盧布浮動匯率、刺激出口、去美元化等手段來平衡收支。制裁帶來的陣痛也給了俄羅斯“自強”的動力。在不能暢享“石油美元”背景下,俄羅斯開始致力于內部結構改革,在農業(yè)等領域持續(xù)發(fā)力。停止從歐洲部分國家進口水果、蔬菜后,俄羅斯本國種植的蔬菜水果占比越來越大。2015年,俄羅斯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糧食被稱為“第二石油”。此外,俄武器裝備出口近年來也增長明顯,又有了“第三石油”的說法。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東方經濟論壇”已經舉辦五屆,持續(xù)的熱度也顯示俄羅斯在拓展與亞太國家合作方面仍有潛力。
目前,俄羅斯上述政策已經產生效果,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四;與中國等非西方國家不斷擴大合作;開發(fā)本國貨幣轉賬系統來代替環(huán)球同業(yè)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數據還顯示,2018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增幅超過遭受制裁前的水平。
俄經濟堅持數年仍未崩潰,而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的同時自己也遭受了經濟損失,德法多次提出要與俄羅斯改善關系,引起美方緊張。莫斯科卡內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寧表示,縱觀國際關系歷史,通過經濟制裁達到想要目的的案例少之又少。美國雖然一直尋求對俄追加制裁,但很難再找到足夠有力的新打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