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鶴,侯黎明,華 欣
2011年初,經過全國范圍內藝術學領域學者的長期努力,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議通過議案,藝術學已經與原文學門類正式分離,并從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提升為門類學科,與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等門類并列。作為門類的藝術學共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1] [2]
升為門類后,藝術學學科建設對藝術學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學科研工作的推進不是孤立的,而是與藝術學學科建設有著極強的關聯性。高質量、有針對性的科研工作能夠極大促進藝術學學科建設??蒲泄ぷ麽槍ΜF實,學科建設則涵蓋總體。只有通過科研工作的探索來不斷積累知識,探索藝術學科研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及其與學科建設的關聯性,并將其納入學科建設,才能實現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諸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已經從策略制定、科研管理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鄭曙旸發(fā)表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研究型發(fā)展定位》、由中央美術學院學者完成的《國際藝術學科科研創(chuàng)作評價體系研究綜述》、由南京藝術學院研究人員完成的《藝術學門類學科科研成果轉化認定標準探析》等,研究取得的成果為摸索藝術學科研活動規(guī)律、科學化藝術學科研管理規(guī)章制度作出了寶貴貢獻,但目前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宏觀背景與具體制度,對藝術學科研工作的主體——全國藝術專業(yè)院校以及綜合大學內藝術學科的教師,缺少精確量化的研究。[3] [4]
藝術學科研活動具有所有科研工作的共性,但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比又有顯著不同。比如對設備依賴程度更低。所以,要搞好藝術學科研工作,關鍵是做好人的工作。藝術學專業(yè)教師作為藝術學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的主力軍,應當是各種科研激勵措施的著力點。研究不夠深入,就不能避免措施制定的盲目性,不能在宏觀層面為科研環(huán)境改善提供理論支持。
基于此,課題組以天津高校藝術學教師為樣本,設計問卷,采用調查法,大范圍搜集數據,并運用定量分析法,了解這一群體的科研意愿、科研現狀等基本信息,從而為有針對性提升科研能力的措施制定提供決策支持。并希望這一研究成果可以具有從地域到全國的輻射效應,為提升中國藝術學科建設水平作出貢獻。
本研究以天津市各大高校藝術類教學工作者為研究對象,被調查者主要為天津市各大高校藝術學教師。在研究周期內,向天津各高校藝術學教師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183份。
根據研究思路與研究路徑,科學選擇問題的數量與性質,本著最大限度獲取必要信息和最大限度保護被調查者隱私的思路,將問題分為三類:
1.個人信息類問題
性別、年齡、職稱三個基礎性問題,其對于把握藝術學科研骨干教師情況有著重要意義。性別比是客觀獲取數據的第一步。職稱問題與年齡問題性質接近,因為直觀認識中,職稱和年齡往往被認為與項目的獲得和高水平成果的發(fā)表有正相關性。最終學位和最終學位授予單位信息有助于掌握高校藝術學教師的學歷、學位、學緣結構。
2.科研信息類問題
本次問卷調查綜合選取了6個最具有普遍性的指標:核心論文、項目、專著教材、獲獎、橫向課題與專利轉化。其中前4項更具有普遍性,后2項則充分考慮藝術學特色,特別是工業(yè)設計、數字媒體、環(huán)境設計等與工程建設聯系更緊密的專業(yè)。本次問卷調查將時間限定為3年。
3.主觀意愿類問題
主觀意愿類包含7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了解藝術學教師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和獲取科研立項的自我感覺困難程度。第二個問題主要考察藝術學教師對系統科研方法的了解程度。第三個問題是考察被調查人接受的培訓強度,以及與其獲得科研立項和其他科研成果取得之間是否存在正相關性。后4個問題主要希望了解藝術學教師所從事的科研工作與所在單位要求的關系,以及相對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數值。最后一個問題是針對綜合性大學中的藝術學院、系,美術學院、音樂學院的被調查人不填寫此項。
首先對調查問卷內容進行信度檢驗,主要檢驗問卷題項設計的可靠性。由表2問卷信度檢驗結果可知:克隆巴赫系數為0.723,可知該問卷信度較好,且由表1效度檢驗可知:KMO值為0.722,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卡方值為1967.142(P<0.001),表明該結果適合做因子分析。且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6個因子,且方差累計貢獻率為71.264%,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問卷效度檢驗結果
表2 問卷信度檢驗結果
表3 因子載荷矩陣及總方差解釋
在本次研究中參加調查的男性占57% ,女性占43%,說明此次問卷調查的發(fā)放范圍比較均衡,男女性別基本平衡,男性略多于女性的結果也與全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基本情況一致。根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女性高校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的科研產出總體上要比男教師少,生養(yǎng)子女和更大的家庭壓力是主要原因。因此男女比例平衡說明此次調查的基本面不會受性別比例失衡而產生偏差。此外,針對性別差異對科研能力和科研難度主觀評價做獨立樣本T檢驗,由表4結果表明:雙尾顯著性均大于0.05,說明性別差異對于科研能力及科研難度的主觀評價并無顯著差異。
表4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在本次研究設計調查問卷中,個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專業(yè)技術職務、最終學位、最終學位授予單位、專業(yè)所屬學科、所在單位、所在單位屬性及所在的單位在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中使用的主要論文目錄9個方面,由于之前已對性別差異對科研能力的影響做過分析,故現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研究此9項對藝術學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由軟件輸出結果可知調整后卡方值為0.525,F值為26.126,可知模型擬合較為良好。其所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分析
由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專業(yè)技術職務、最終學位和最終學位授予單位對科研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一分析結果與現實高校中藝術學教師的實際情況較為吻合。在本次研究中專業(yè)技術職務主要分為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四種類型,且在所獲得的樣本中發(fā)現助教占16%,講師占31%,副教授占38%,教授占15%。助教比例較高是由當前高校通行的人事制度決定的,藝術學科博士點有限,而沒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工作時只能評聘助教。調查顯示天津高校藝術學科50-60歲教師比例在19%,而正教授比例在15%,說明還有相當比例50-60歲教師未能成功晉升正教授。由于在天津市高校中教師職稱的評定多以科研成果為主要衡量標準,因此專業(yè)職務較高的教師其科研能力也相對較高,這一點在數據結果上也得到了充分印證。對最終學位和最終學位授予單位而言,在本次調查中學士占13%,碩士占64%,博士占23%,從反饋結果來看,天津高校藝術學教師的學位結構以碩士為主,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23%。這與國內最高水平有較大差距,比如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的官方發(fā)布數據顯示,該院專業(yè)教師中70%以上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但需要看到天津高校藝術學科目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學位基本來自其他學科或來自國內其他院校??傮w來看,天津高校藝術學科教師最終學位結構基本反映國內的中位水平,達到了進行科研創(chuàng)新的人力資源基本要求,但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天津市屬院校占38%,位于天津的部屬院校占17%,國內其他省市院校占32%,海外院校占13%, 此次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天津高校藝術學科的學緣結構還是比較合理的。當然關于這一結果有三點需要結合其他渠道信息加以說明,一是“近親繁殖”往往出現于歷史較長的院系,而天津高校藝術學科普遍成立時間較短;二是天津高校藝術學科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滯后,大批專業(yè)教師必須在外校或海外攻讀博士學位;三是本次問卷調查并未將主要關注點集中于學緣結構問題。由于藝術學的特殊性,相當數量的天津高校藝術學專業(yè)教師只具有本科學歷,因此并未聚焦于此。再者,由之前的眾多研究也可發(fā)現,較長時間的學習沉淀和較高的最終學位即學歷對科研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5] [6]
從研究結果可看出,性別、年齡、專業(yè)所屬學科、單位所屬類型及所在單位考核所用論文目錄對科研能力并無顯著影響。但對這些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從年齡比例來看,20-30歲的占15%,30-40歲的占40%,40-50歲的占26%,50-60歲的占19%??傮w來看,參與調查的高校藝術學教師總體年齡結構較為合理,數量最多的是30-40歲的中青年教師,精力和經驗較為均衡,一般是科研活動的主力軍。從專業(yè)所屬學科來看,在問卷發(fā)放單位上,課題組盡量考慮學科平衡的要素?;厥辗答伣Y果基本體現天津高校藝術學門類下5個一級學科的大致比例,設計學占最大比例。美術學與音樂舞蹈學的比例也與調研比例基本一致。戲劇與影視學科下相關專業(yè)在天津高校開辦較少,針對相關學科教師發(fā)放了問卷,但沒有回收有效問卷。從所在的單位來看:藝術專業(yè)院校占4%,綜合大學中的藝術學院占92%,獨立院校占4%。通過問卷回饋,綜合大學中藝術學院的專業(yè)教師在調查中占了絕對優(yōu)勢比例。這一比例與全國藝術學專業(yè)的分布情況也是基本相符的,綜合大學中的藝術學院、系總數遠遠超過美術、音樂和藝術院校。因此問卷設計也偏向于綜合大學內的藝術學科。從所在單位在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中使用的主要論文目錄來看,明顯看出“北大核心期刊”中藝術學期刊總數多于CSSCI,前者藝術學刊物期刊數目總體較多,采用這一論文目錄比采用CSSCI更貼合藝術學科建設的實際情況。通過對這些方面數據的把握可了解天津市高校中藝術學教師的具體情況和現在所存在的問題。[7]
在本次調查中發(fā)現,在過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發(fā)表核心學術論文的數量(根據所在單位標準):“三篇及以上”占10%,“兩篇”占35%,“一篇及以下”占55%,反饋結果與課題組在重點調研和訪談中獲取的信息基本一致,也與大多數教師對成果發(fā)表難度的直觀感受相符。總體來看可以得到兩方面信息:一是科研成果較為突出的藝術學專業(yè)教師在被調查群體中僅占10%;二是可以和下一個問題的結果相互佐證,因為在過去三年中核心期刊學術論文發(fā)表數量過少,基本也就失去了省部級與國家級項目申報的競爭力。在過去三年中,申報成功的國家級與省部級項目數量:“兩項及以上”占13%,“一項”占28%,“沒有獲得”占59%。該項結果與核心期刊發(fā)表的結果非常一致,過去三年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三篇及以上的教師,大多數都獲得了兩項及以上省部級項目。在過去三年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的學術專著或教材數量:“兩部及以上”僅有7%,“一部”的有22%,“沒有出版”的高達71%。該項考察藝術學專業(yè)教師,長期學術探索與教學研究成果的專著與教材數量。在過去三年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獲得的教學研究成果獎和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數量(含國家級與省部級):“兩項”的僅有2%,“一項”的有25%,“沒有”的多達73%。該項問題考察的是科研成果獎勵,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普遍性,沒有考察美術作品展等獎項,而主要集中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所在省市社科成果獎與教學研究成果獎。在過去三年中,以負責人身份完成的橫向課題經費數:“100萬元及以上”的沒有,“50萬到100萬元”占14%,“50萬元以下”占86%。此問題主要考察藝術學專業(yè)教師橫向課題及相應經費爭取能力。當然,不同學校對橫向經費態(tài)度不同,以文科為主的院校總體經費偏少。通過此次調查可發(fā)現,獲得50萬元以下橫向課題(含0)的情況占86%。在過去三年中,以負責人身份或授權并轉化產生效益的專利數量方面,專利轉讓問題主要針對帶有工程性質的設計學科,調查結果顯示,獲得專利“兩項及以上”的占13%,“一項”的占16%,“沒有”的高達71%。考慮到被調查教師群體中設計學科占62%,說明有很多設計學科教師還沒有取得專利轉化,在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于經濟發(fā)展方面還有不足。[8] [9]
從主觀意愿類反饋結果單項分析來看,近三年的科研活動中,感覺獲得科研立項與發(fā)表核心論文“非常困難”的多達55%,“一般”的占45%,沒有人“覺得不困難”。在科研活動中,對于系統科研方法與手段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僅占8%,“一般”占58%,“基本不了解”的占34%。這一問題主要是獲取高校藝術學教師對科研方法與手段的了解程度。結果顯示不夠樂觀,對于研究方法非常了解的受訪者僅占總數的8%,遠遠低于博士學位獲得比例,更低于正教授比例。當然,由于表達的是未經科學計量的主觀意愿,回答“一般”也可能是一種謙虛表態(tài)。在“所在的單位是否舉辦過充足的系統科研方法、內容講座與培訓”方面:覺得“較為充足(平均一年兩次以上)”的僅為5%,“一般(一年一次)”的占32%,“完全沒有”的高達63%。該問題是上一問題的補充與實際反映,從回饋來看,天津部分高校在科研工作中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依然存在,沒有對藝術專業(yè)教師進行足夠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這自然是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客觀原因之一。在“自己正在從事的科研活動,與您日常從事的教學工作的一致程度”方面:“非常理想”的占12%,“一般”的占32%,“不理想”的占56%。這一結果實際上反映的是藝術專業(yè)教師根據教學中暴露出的實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選題的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反映出所在學院或機構根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引導教師進行科研活動工作開展不足。在“所在單位對于科研水平的要求相對于自身的能力”方面:覺得“高于”的占75%,覺得“適中”的占25%,覺得“低于”的沒有。該題也僅僅是反映主觀態(tài)度,畢竟在實際情況中還有被調查者職稱、年齡等的差異。但總體上來看,綜合性大學評價體系中對科研水平的要求向一流化、國際化發(fā)展,確實超出了很多藝術學專業(yè)教師的科研能力。在訪談中,也有專家反映出了這方面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的長期后效還有待深入探討。在“所在單位的評價體系與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致程度”方面:“非常理想”的僅占4%,“一般”的占64%,“不理想”的占32%。該項結果基本與課題組的調研結果相符合,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評價體系與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致程度一般,這可以理解為比較一致,畢竟綜合大學評價體系要兼顧不同學科的要求。[10]
在對問卷結果進行單項分析之后,本研究以年均發(fā)表核心論文數量、申報成功的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的教材或專著、獲得的研究成果獎項、完成的橫向課題經費和專利數量六個指標作為衡量教師科研能力的標準,以對獲得科研立項與發(fā)表核心論文的難度感知、對系統科研方法與手段的了解程度、所在單位針對系統科研方法培訓情況、所從事科研活動與日常教學工作的一致程度、對所在單位科研水平要求與自身能力對比的感知和所在單位評價體系與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致程度六個指標作為衡量科研難度主觀評價的標準,采用雙變量相關性分析對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來探究科研能力和科研難度主觀評價在量化分析上的相關性程度,通過表6分析結果可知,科研能力與科研難度主觀評價顯著相關,這也為今后如何提高天津高校藝術學教師科研能力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表6 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
**. 在 0.01 級別(雙尾),相關性顯著。
通過調查問卷編寫、回收、單項分析,結合問卷研究和訪談,以天津高校藝術學教師為樣本得到如下結論:
從個人信息來看,當前高校藝術學科教師性別比例、年齡比例基本合理;最終學位、專業(yè)技術職務有很大提升空間;最終學位授予單位顯示的學緣結構比較均衡;調查的教師所在一級學科以設計學為多;所在單位性質以綜合大學內的藝術學院、系為多;考評主要論文名錄以“北大核心期刊”為多,客觀評估發(fā)表難度比較適中。
從科研信息來看,成果發(fā)表、獲得資助與獲得獎勵依然是科研活動中的良性循環(huán)和馬太效應,成果發(fā)表機會越多獲得的資助越多,也就越容易獲得發(fā)展;反之,越難發(fā)表成果也就越難獲得資助,自然也就更難發(fā)表成果。同時調查結果也初步印證了在多領域被廣泛認知的“二八定律”,小部分科研能力突出教師貢獻了大部分科研成果?;诖?,高校無論是對藝術學教師進行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研究型分類,還是校內物質、精神獎勵、進一步培訓以及梯隊建設中都應該注意到這一現象,避免一刀切,有的放矢才能獲得最大效果。
調查結果顯示,藝術學科教師的學術專著與教材出版率較高,這一調查結果顯示藝術學教師的成果形式更為多樣,這也是藝術學科研活動內在規(guī)律的直觀顯示,可為綜合院校出臺更合理的評價體系作參考。
調查結果顯示在爭取橫向經費、申請專利以及與企業(yè)積極開展合作來服務于經濟發(fā)展方面,藝術學科教師還有很大可提升空間。
從主觀意愿情況來看,由于問卷調查的這一部分主要考察被調查教師的個人主觀意向,因此答案不免會受情緒、個人觀點等非客觀因素的影響,但總體上相對客觀。藝術學科教師發(fā)表符合所在單位考評指標的論文難度較高,反映了改革學術期刊環(huán)境以及改革藝術學教師考評指標的必要性。但同時調查結果中有45%的教師填寫難度一般,還是表明了這個群體的樂觀積極態(tài)度。
針對調查結果顯示,綜合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反映出的情況兩極分化明顯。有少數被調查教師反映接受過較為充足的訓練,這部分被調查者應該來自同一單位。而其他單位教師大多反映科研培訓一般甚至完全沒有,這說明科研方法培訓工作非常重要,但目前還只是在校際開展,其科學程度與充足程度隨科研管理職能部門的工作主動性而有所不同。對所在大學綜合目標認識不清同樣是可以通過有效培訓活動加以解決的。相關院校針對藝術學科教師推行系統科研方法訓練與學校目標宣傳應該成為提升高校藝術學科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