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單縣中心醫(yī)院影像科(山東 菏澤 274300)
李 婧 姜言梅
急性闌尾炎(AA)屬于外科最常見急腹癥之一,多表現(xiàn)為右下腹陣發(fā)性疼痛及腹壁緊張等體征,通常聯(lián)合考慮患兒病史、體格檢查、血液學生化指標測試或腹部B超檢查可獲得準確診斷[1]。但不同于成人患者,AA患兒因就診經(jīng)歷欠缺,癥狀主訴與病史敘述情況多較為模糊[2],且年齡越小闌尾位置變異性越大,常規(guī)檢查項目問診、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難以做出準確診斷,臨床稱之為不典型AA。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約30%AA患者為不典型AA[3],易于與急性胃腸炎、急性腸系淋巴結炎、梅克爾憩室及右髂窩膿腫等疾病相混淆,造成誤診后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可導致繼發(fā)腹膜炎及闌尾膿腫、壞疽、穿孔等嚴重病變,預后效果較差。體層攝影(CT)不屬于闌尾病變常規(guī)檢查項目,但其分辨率高、成像迅速且安全性良好,是不典型AA的理想影像學檢查方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應用于小兒不典型AA診斷的臨床價值,取得一定成果,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84例疑似AA患兒臨床資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齡為2~12歲,平均(7.26±1.85)歲;病程為3~26h,平均(11.74±3.62)h;伴有發(fā)熱18例,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13例,繼發(fā)性腹膜炎12例。納入標準:(1)臨床癥狀及B超影像與AA相關診斷標準相似者[4];(2)年齡為2~12歲者;(3)家長同意并協(xié)助配合患兒接受CT檢查者。排除標準:(1)可通過B超確診的典型闌尾炎患兒;(2)闌尾受腫瘤侵襲者;(3)影像質量不清晰或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儀器與檢查方法 患兒檢查前行常規(guī)腸道準備,嚴格禁飲食8h,哭鬧不配合時予以水合氯醛鎮(zhèn)靜,而后取平臥位進行檢查,鉛橡膠覆蓋保護患兒性腺與甲狀腺體表;采用西門子公司提供的Sensation 128層螺旋CT掃描儀,設置管電壓120kV,管電流220mAs,準直0.6mm,掃描層厚5mm,層間隔5mm,掃描范圍自第二腰椎水平至盆腔下緣水平,多個方位觀察闌尾及周圍組織結構。
1.3 影像處理與判讀 影像資料拷貝至Syngo后處理工作站,由科內高年資醫(yī)師對原始圖像進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處理,充分顯示闌尾形態(tài)與走行,觀察周圍組織變構、積氣、積液等情況,與正常小兒闌尾進行對比,重點評估增粗、鈣化影低密度團塊影、腰大肌征、彗星尾征、箭頭征等特異性影像特征出現(xiàn)情況,綜合考量后予以診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均在SPSS19.0軟件中進行,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根據(jù)期望頻數(shù)所在范圍,選取Pearsonχ2檢驗、連續(xù)性校正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由Shapiro-Wilk檢驗確認均近似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上述方法均以雙側檢驗為準,如P<0.05表明檢驗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CT影像學特征比較AA組闌尾增粗、闌尾鈣化影、低密度團塊影、脂肪條紋征、腰大肌征、彗星尾征及箭頭征出現(xiàn)率均明顯高于非A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CT 診斷效能分析 CT 診斷不典型AA靈敏度為84.48%(49/58),特異度為92.31%(24/26),準確度為86.90%(73/84),Kappa值為0.715。見表2。見圖1-4。
盡早采取手術治療是當代外科臨床主張的AA治療理念,尤其針對年齡較小的兒童,需適當放寬手術治療指征[5],以期保障良好預后。兒童闌尾壁組織含有較多淋巴濾泡細胞與淋巴網(wǎng),炎癥侵犯可在1~3d內造成穿孔,部分患兒可由于腹腔大網(wǎng)膜未能發(fā)育完善,無法完全覆蓋闌尾,一旦闌尾穿孔則炎癥極易擴張至整個腹腔引發(fā)彌漫性腹膜炎[6],甚至觸發(fā)中毒性休克及死亡,因此及早作出準確診斷尤為關鍵。
多數(shù)研究主張腹部B超檢查費用低廉,無輻射且無需對比劑攝入,影像特點直觀明確,因而在兒童腹壁較薄、脂肪含量較低情況下[7],B超檢測出AA陽性時應避免CT掃描檢測。盡管如此,多數(shù)小兒回盲部較成人更為游離,闌尾位置變化范圍較廣,向上可處在肝臟下緣,向下可抵達盆腔,加之患兒早期主訴腹痛屬于內臟神經(jīng)傳導性疼痛,患兒對疼痛位置表述可能不準確[8],加之腹腔積氣、腹肌發(fā)育不健全、肥胖脂肪層過厚等因素存在,腹壁緊張體征不甚明顯且B超下回聲征象紊亂,早期難以做出準確診斷,仍有必要借助CT進一步證實。據(jù)相關文獻報道,無論闌尾位置如何變化,炎癥侵襲均可導致其橫徑增粗≥6mm[9],可見典型的闌尾壁增厚與闌尾腔擴大征象,腔內伴或不伴有糞石形成,在CT圖像中可獲得清晰顯示。本研究得出與之相同的結論,發(fā)現(xiàn)兩組闌尾增粗、闌尾鈣化影出現(xiàn)率差異性較小,這表明CT直接征象能協(xié)助不典型AA確診,初步猜測認為,闌尾炎癥損傷可引起闌尾腔內積氣、積液及黏膜損傷,故表現(xiàn)為闌尾腔擴張與周圍腸系淋巴結腫大,而糞石則表現(xiàn)為單個、多個環(huán)狀或均質性鈣化包塊影,阻塞管腔并與炎癥共存,因此闌尾本身形態(tài)異??筛叨忍崾緸锳A。相關專家表示,B超同樣能檢測出AA直接表現(xiàn),但由于腹壁脂肪、盲腸后位或腹膜外闌尾等情況存在,聲束交錯且斷面粗糙度大[10],對早期確診不利。
有關研究表示,部分患兒處于各種原因就診較晚而AA病程偏長,闌尾與周圍組織形成廣泛粘連[11],CT重建后亦無法觀察到闌尾影像,需借助周圍間接征象加以判定。本研究中,AA組患兒低密度團塊影、脂肪條紋征、腰大肌征、彗星尾征、箭頭征出現(xiàn)率明顯較高,提示小兒AA炎癥侵襲漿膜層時可導致脂肪間隙模糊,繼續(xù)蔓延則將累及右側腰大肌、側錐形筋膜,一旦液氣平面出現(xiàn),則導致周圍組織及盆腔壁厚而邊界不清,表現(xiàn)為低密度團塊影,闌尾末端腸壁增厚則在開口處相對狹窄,進而形成漏斗狀箭頭征。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CT診斷小兒不典型AA準確率可達86.90%,且與術中所見及病理檢測結果一致性良好,說明CT在該領域應用價值較高,可提供豐富影像學信息。錢雷敏等[12]認為,諸如魚刺穿透腸壁、梅克爾憩室炎及急性胃腸炎等病變引起周圍炎癥同樣可引發(fā)AA相似的間接征象,因而CT平掃對其原發(fā)感染灶的判定仍存在不確定性,必要時仍需實施增強掃描加以排除。
表1 兩組CT影像學特征比較[例(%)]
圖1-2 AA組患兒,男性,6歲,圖1為橫軸位CT影像,圖2為冠狀位CT影像,可見病變闌尾末端位于肝臟下緣,闌尾壁黏膜腫脹且周圍脂肪組織受累。圖3-4 AA組患兒,男性,9歲,圖3為橫軸位CT影像,圖4為冠狀位CT影像,可見病變闌尾末端位于升結腸與左側髂骨窩之間,存在鈣化糞石且周圍脂肪組織受累。
表2 CT對不典型AA診斷效能分析(例)
綜上所述,小兒不典型AA應用CT可表現(xiàn)出多種直接、間接征象,其診斷效能較高,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并以此為據(jù)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以期改善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