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皇
摘? 要:豬八戒能吃、能睡、小氣、貪色又自私。同時聰明、顧全大局、吃苦耐勞、心寬體胖、憨厚可愛、粗中有細、坦誠,是人、神、豬的完美結(jié)合。
關(guān)鍵詞:豬八戒;形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1
一想起豬八戒,一個肥頭大耳的樣子就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對他早就如雷貫耳了。豬八戒法號悟能,是天蓬大元帥。因為調(diào)戲貌美如花的嫦娥被逐出天庭。他會三十六般變化,使用九齒釘耙降妖除魔。路過云棧洞時,被孫悟空降服,從此一同取經(jīng)。
在漫長的取經(jīng)道路中忍饑挨餓是常事,加之路途辛苦,豬八戒一有空兒就打盹,好吃多餐。
第三十八回,孫悟空勸服豬八戒一同去取烏雞國國王尸體,便說有萬夫不當(dāng)之勇的寶貝取。于是豬八戒滿心歡喜地去了水晶宮。第七十六回寫道孫悟空變作勾司人要取豬八戒的性命,向悟能要些盤纏,于是豬八戒把藏在耳朵里的四錢六分拿出來給了悟空。我們對財富的追求,金錢的渴望,是人之常情。
第七十二回,豬八戒遇見七個女子洗澡,色心大發(fā),化作鲇魚精在腿襠里亂鉆,直到精神倦怠,氣喘吁吁,貪戀女色。
豬八戒是人和豬的合身,自私又能顧全大局。第七十八回,路遇比丘國,有昏君為治美后性命,國丈開藥方需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孩子的心肝,熬成藥湯,喝后能千年不老。八戒說道:“師父,你是怎的起?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不要煩惱!常言道: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1]第二十一回,孫悟空道:“兄弟,你卻也知感恩。但莫要出頭,只藏在這樹林深處,仔細看守行李、馬匹,等老孫尋須彌山,請菩薩去耶?!盵2]八戒道:“曉得!曉得!你只管快快前去!老豬學(xué)得個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盵3]可是在關(guān)鍵時候,他能顧全大局,協(xié)助孫悟空打敗妖魔鬼怪。如果沒有豬八戒挺身而出,孫悟空難以得勝。豬八戒常挑行李,盡干些粗活、累活、臟活。豬八戒到了高家“掃地通溝,搬磚運瓦,筑土打墻,耕田耙地,種麥插秧,創(chuàng)家立業(yè)?!盵4]第六十四回,師徒四人路過荊棘嶺,雖然有路,但周圍盡是些荊刺棘針,這時豬八戒拽開步伐,雙手拿著耙,摟開八百里荊棘,足見八戒的辛苦。第六十七回,路遇柿林,有八百里。每年這些熟爛的柿子掉在地上,污穢難行,臭氣熏天。八戒用了幾天時間拱開一條路,過了稀柿同。
孫悟空經(jīng)常稱豬八戒為呆子,受到孫悟空的耍笑和責(zé)罵,豬八戒卻不與他計較,心寬體胖。
豬八戒憨厚老實。在大戰(zhàn)流沙河中,豬八戒功不可沒。八戒水性好,引妖怪出來,助孫悟空一臂之力。
豬八戒粗中有細。第四十一回,孫悟空雖然火眼金睛,就是怕煙。這回被妖精害得一身煙火,實在疼得忍受不了,忙投入水中滅火。哪知被冷水一浸,他蜷曲著四肢,渾身冰冷,是沙僧把他從水中抱上岸來,大家都以為他快死了。于是沙僧按住腳,八戒扶起頭,經(jīng)過八戒的精心按摸,救了孫悟空。第四十八回,天寒地凍,走到河邊冰上時,馬蹄打滑,差點兒把唐僧從馬上跌下來,這時,八戒急中生智,用稻草包住馬蹄就不打滑了,師父也就跌不下馬了,就踏冰行路。第三十一回,孫悟空被逐之后,唐僧遇險,豬八戒前去花果山水簾洞請孫悟空出山救師父一難,豬八戒道:“師兄是個有仁有義的君子。君子不念舊惡,一定肯來救師父一難。萬望哥哥念‘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情,千萬救他一救!”[5]孫悟空臨走時囑咐如果有妖精捉住師父,就說出他的名字。八戒智激美猴王,越說他名那妖怪罵得更厲害,說要剝了悟空的皮,抽了悟空的筋,啃了悟空的骨頭,吃了悟空的心,要剁著油炸,孫悟空氣得抓耳撓腮,急躁難耐,誓要把妖怪抓住,碎尸萬段。
豬八戒聰明。真假唐僧立于金鑾殿階前,難以辨認,八戒笑道:“哥啊,說我呆,你比我又呆哩!師父既不認得,何勞費力?你且忍些頭疼,叫我?guī)煾改钅钅窃拑海遗c沙僧各攙一個聽著。若不會念的,必是妖怪,有何難也?”[6]
豬八戒坦誠直言。從不拐彎抹角,不虛偽做作,有啥說啥。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試禪心”這一回里,唐僧拒絕婦人的招贅,一心立志出家,渴望功得圓滿。孫悟空口稱“不曉得干那般事”[7],沙僧認為取經(jīng)事大,功不成名不就,說道:“怎敢圖此富貴!”[8]豬八戒卻毫不掩飾自己的好色,辯解道:“大家都有此心,獨拿老豬出丑。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餓鬼。那個不要如此?都這們扭扭捏捏的拿班兒,把好事都弄得裂了?!盵9]
豬八戒是人、神、豬的結(jié)合,他的形象被大眾所喜愛,為大家所喜聞樂見。
注釋:
[1]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423.
[2]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115、116.
[3]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116.
[4]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99.
[5]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166.
[6]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216.
[7]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125.
[8]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125.
[9]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P125.
參考文獻:
[1]吳承恩. 西游記.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xué)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3.
[3]吳圣昔.西游新解.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1989.
[4]樂云、陳文新.西游記徹悟人生.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2.5.
[5]余世謙.《西游記》作者對我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