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泥封也稱為“封泥”。泥封的出現(xiàn),源于古代的人們處理公務的需要。在古代,人們因為處理公務的需要,把文書都用刀刻或用漆寫在竹簡或木札上,封發(fā)的時候,裝在固定形式的斗槽或口袋里,用繩捆上,在打結(jié)的地方塞進去一塊膠泥,然后在這塊膠泥上蓋上印章,作為信驗,也就是憑證,以防私拆。這種鈐有印章的膠泥塊稱為“泥封”,泥封的使用在秦、漢時期很流行,魏晉以后漸廢。
由此看來,泥封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
說到泥封,就不能不說印章。古人對于印章非??粗?,印章上刻的文字就是信驗的憑證,印時所用的印料普通為朱色,上好的印料顏色經(jīng)久不變,古人所說的“印泥”,其實源于晉朝以前的封緘,那時用的是黏質(zhì)的、制陶的泥,其法和現(xiàn)在用火漆封信函差不多,加印于印泥以為封緘,就是“泥封”,泥封年代久遠,而且流行的時間只在秦漢時期,使用的時間較短,因此,歷代收藏家對泥封的收藏都忽略了。
清朝道光年間,古代的泥封才開始在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出土了,原來,秦漢時期,人們用完泥封后就隨手扔掉了,所以,泥封就被埋于地下,塵封了多年。清朝時,廣東的收藏家潘仕誠曾收藏有泥封,他收藏的泥封包括官印、私印共計三百零四枚。清朝的收藏家劉鶚則收藏了上千枚的古代泥封,劉鶚收藏的古代泥封中,秦朝的泥封最少,漢朝的泥封最多,晉朝的次之。
收藏和研究泥封,非常有益。通過小小的泥封,可以了解古代的官制,以補史書之缺,其次,通過小小的泥封還能考證古文字,而且,泥封刻畫精湛,能夠使人了解到古代的刻印工藝。
不過,泥封也有不少的贗品,而且仿造泥封非常容易,因為黏質(zhì)之泥極易找到,而漢朝和晉朝的印章也不少,造假泥封者只要找到漢朝和晉朝的古印章,印之于泥,泥封就成了。所以,收藏泥封需要認真鑒別真假。
清朝光緒年間,有一個姓袁的文物販子常常造假泥封,而且他造的假泥封可以以假亂真,從此,世上的假泥封開始大量出現(xiàn),泥封的真假就不易辨識了。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