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榮娜
摘? 要:這篇論文探討民國《濟陽縣志》中的文學史料價值,首先對其基本情況進行介紹,發(fā)掘相比于舊志而言新志所做的改進和修整,其次論述《人物志》中出現的鄉(xiāng)賢、文學家等在濟陽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人物,最后集中討論《藝文志》中記載的文學史料。
關鍵詞:民國;濟陽縣志;藝文志;文學史料價值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3-0-02
地方志,即按一定體例,全面記載某一時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情況或特定事項的書籍文獻。地方志能夠提供大量的歷史資料,內容廣博,材料真實,對某一地域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文學貢獻等有詳細的記載。所以,地方志中往往包含著大量的文學史料價值。
一、民國《濟陽縣志》概況
濟陽縣位于山東省中部,自金天會年間始置縣,因地處濟水之北,故命名為濟陽縣,時屬濟南府。濟陽縣歷史上曾先后印行過5部志書:明成化《濟陽縣志》,(現已佚失)、明萬歷《濟陽縣志》、清順治《濟陽縣志》、清乾隆《濟陽縣志》、民國《濟陽縣志》。另外,明清之際經學家張爾歧自纂《濟陽縣志》9卷,惜亦佚失,僅存其序。
縣志重修由盧督軍子嘉(盧永祥,字子嘉,濟陽縣人,曾任浙江督軍)出資,任總督修,縣長李國慶任督修,于民國十九年冬計劃修志,設立“續(xù)修濟陽縣志局”,民國二十年一月開始修纂工作,歷時兩年零四個月完成。體裁和分目大致沿襲舊志,有輿地、建置、戶籍、賦稅、水利、交通、典禮、教育、職官、選舉、人物、烈女、新政、兵事、藝文、軼事共二十卷。
新志在體裁設計上更加精細。第一,新志的目錄設置十分用心,分設卷首目錄和縣志總目錄。而每卷開始之前,又列有該卷目錄,這一卷所講的情況一目了然。這種目錄設置清楚明確,便于查閱。第二,新志的門類細目較舊志更加詳細,并且修正了舊志分類不夠詳細的地方?!靶轮痉怖庇涊d:“近年以來,石刻最尚,政府迭經通告,加意保護在案。故于《輿地志》內特添金石一門,將舊志古跡類中所載,及歷年采訪所得之古碑名碣并列之以示寶貝。”又有“人文進化日趨維新,欲謀社會之發(fā)達,其要點首在交通,故特增《交通志》?!盵1](P24) 新設的《交通志》,將舊志中的“郵政”、“橋梁”、“津渡”等列入其中,新列的《戶籍志》,將舊志中的“約莊”、“市鎮(zhèn)”、“戶口”等列入其中。
總體來說,民國《濟陽縣志》在延續(xù)舊志的基礎上,順應時代變化,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正?!靶轮痉怖庇涊d:“濟志創(chuàng)自金天會,濟志纂自明萬歷,侯公加乘始成書帙,解公元才曾事續(xù)纂。待乾隆時經胡公德琳重修,而濟志始粲然大備。”[1](p24)到民國眾鄉(xiāng)賢商議修志,中間已有兩百多年。舊志遭風雨侵蝕,破爛不堪,所以民國《濟陽縣志》的重修可以說是對濟陽地區(qū)歷史文化的一次拯救。
二、《人物志》——人物事跡記載
卷十一《人物志》分為“鄉(xiāng)賢”、“忠義”、“俠義”、“孝友”、“文學”、“善行”、“藝術”七個部分。其中“鄉(xiāng)賢”和“文學”兩門有一定的文學史料價值。
“鄉(xiāng)賢”一門卷首這樣寫道:“人而賢難,人而賢于鄉(xiāng)尤難。鄉(xiāng)賢云者,其所稱鄉(xiāng)先生,歿而可祭于社者歟?!盵1](P269)“鄉(xiāng)賢”所列人物或是德行高尚、恪守禮法,或是參與重大歷史事件,或是在文學上有突出貢獻。所列人物共有17人,時間跨度為宋至民國。其中宋元各1人,明代8人,清代6人,民國1人。其中不乏在文學上頗有造詣之人,其生平事跡也可以作為文學史料的一部分以供參考。
比如此處記載有清代經學家張爾岐的事跡。他事父母極孝,父親去世后他哀痛哭號,以至抱病,母親晚年多病,他悉心照料。對待兩個弟弟也極好,將良田都讓給弟弟們,并且替身體不好的二弟代納賦稅三十年。其著述有《儀禮鄭注句讀》、《周易詩經說略》、《書經直解》、《老子說略》等。張爾岐門人眾多,他對待學生“不計束脩”,有大儒風范,不僅在文學上頗多建樹,對濟陽的教育事業(yè)也做了不小的貢獻。
此外還有一些歷史事件的記載。如對明朝高賢寧事跡的記載:
“高賢寧,濟陽儒學生。嘗受學于教諭王省,以節(jié)義相砥礪。建文中,貢入太學。燕兵破德州,圍濟南。賢寧適在圍中,不及赴……王射書城中,諭降。賢寧作《周公輔成王論》,射城外。王悅其言,為緩攻。相持兩月,卒潰去。燕王即位后,賢寧被執(zhí)入見。成祖曰:‘此作論秀才耶?秀才好人,予一官。賢寧固辭。錦衣衛(wèi)指揮紀綱,故劣行被黜生也,素與賢寧善,勸就職。賢寧曰:‘君為學校所棄,故應爾。我食廩有年,義不可,且嘗辱王先生之教矣。綱為言于帝,竟得歸,年九十七卒?!盵1](P269)這段記載摘自《明史列傳》。
“文學”一門記載了濟陽歷史上的“綴學之士”,時間跨度為明至清。其中,明代1人,清代47人。這一卷對他們的生平以及文學貢獻做了簡略的概述,《藝文志》中詳細記載有這些文人的詩文作品。
如記載明代文人高有恒,字維貞,“幼穎慧,十歲能詩……文名藉甚,詩尤擅宗盟,與刑信鄉(xiāng)為筆硯交,相頡頏。集一時名人為詩社,吟詠贈答無虛日。”[1](P286)記載清代文人張爾崇:“張爾崇,石守驛承公行素季子,鄉(xiāng)賢爾岐弟也。天資穎悟,好古文詞,日與兄爾岐講求經史,時有二難之目。文學亦知名于時……著有《尚書通議》五卷?!盵1](P286)
總而言之,在《人物志》“鄉(xiāng)賢”、“文學”兩門中記載了在濟陽境內頗負盛名的人物及其事跡。雖然在歷史長河中,有名的文學家和才華橫溢的天才多如繁星,而縣志中所記載文人的活動大多局限于濟陽境內,無法與同時代的大家相比,但是對濟陽這一隅之地來說有獨特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價值。
三、《藝文志》中的文學史料
《藝文志》共有五卷,記載有誥敕、褒辭、文、表、書、說、碑記、志銘、賦、詩、詩余等幾種文體,也選錄文人之間交游討論的文章。
《藝文志》卷十五包括誥敕、褒詞、文、表、箋、奏疏、募疏、論、辯、書、說、題詞、跋。誥敕即朝廷封官授爵的敕書,如《贈戶部郎中高守閑制》、《誥贈刑部尚書艾馥制》等。褒詞如《鄉(xiāng)賢艾紫東褒辭》、《賢婦徐桂馨褒辭》等,是由上而下對該地域名聲賢德之人的一種褒揚肯定。這兩種文體都有定制,并沒有很多文學上的價值。這一卷中的文、表、箋、奏疏、募疏這幾種文體與較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比如乾隆時縣令胡德琳所作《告八蠟驅蝗文》和《告劉將軍捕蝗文》,便是記載了蝗災一事。論、辯、書、說、題詞、跋這幾種文體所占篇幅較多,主要是文人對儒家的天道、中庸等基本問題的討論,也包含對婚禮、喪服的論述,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其中,大儒張爾岐的作品占大多數,開篇即是他的《天道論》上下篇和《中庸論》上下篇,以及《謹俗論》等。
張爾岐(1612—1677),字稷若,號蒿庵,又號汗漫道人,今濟陽張稷若村人,明末諸生,入清以前致力于舉子業(yè),甲申之變后,絕意科舉,題其室曰“蒿庵”,以教授鄉(xiāng)里為業(yè)。明末清初,反王學的思潮盛行,張爾岐順應這種思潮,反對王學的空疏,推崇程朱理學。他說: “明初學者,宗尚程朱,文章質實。名儒碩輔,往往輩出。國治民風,號為近古。自良知說起,人為程朱,始敢為異論?;蛞援惤讨?,詮解《六經》,于是議論日新,文章日麗……圣賢微言,幾掃地盡。而甲申之變至矣?!盵2](卷 1,P311-312)他認為正是王學的泛濫導致儒生們只談“良知”,疏于學問,致使儒學不切實用,而引發(fā)了明朝的滅亡。因此他崇尚朱學的“質實”。
“張爾岐為學,走的是經學、理學的路子。經學、理學并重,由經學入,而落腳于理學,兩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研治經學,采用漢人治經的方法,從句讀開始,首先讀懂經書,然后思索其理?!盵3]張稷若以治“三禮”而聞名,他的著作《儀禮鄭注句讀》將前人對《儀禮》所做的專、注等整理分清,刪除書中繁瑣附會的文字,并重新斷句。體現了他在經學實證和訓詁學上的成就。他在濟南講授《儀禮》之時,偶然被當時著名學者顧炎武聽到,顧有感于他的見解精辟,于是與之定交。顧炎武說“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4](卷 6, P134 ) 與顧炎武結識,擴大了張爾岐的交游范圍,其聲名遠播也得益于顧炎武的贊賞。本卷記載了張爾岐的《答顧亭林書》,且附有顧炎武致張爾岐的原書。
《藝文志》卷十六專門記載碑記,共有96篇。這些碑記大都與修橋鋪路,建廟鑄像有關,如《重修廟學記》,從明代到清代都有以此為題所作的碑記,明代有戴夢桂(嘉慶乙未進士),清代有艾元徵(字允洽,張爾岐門人順治三年進士),對研究廟學的變遷有參考作用。又如高時(字念吾,隆慶戊辰進士)所作《聞韶臺記》,胡德琳所作《垛石橋記》,張爾岐所作《曲堤塔記》等。這些碑記都是全文抄錄,可以說是一份較為清晰詳實的史料?!端囄闹尽肪硎哂涊d志銘和序兩種文體,其中,志銘有64篇,序有40篇。如張亮所作《草元居詩稿序》,顧炎武所作《儀禮鄭注句讀序》等。這些篇章對于研究當時作家的寫作習慣和文風,以及作品輯佚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藝文志》十八卷記載壽序、賦和詩。其中,賦只有兩篇,詩又細分為四言、五言、七言古風,五言、七言排律和五言律詩,共65首?!端囄闹尽肪硎庞涊d詩、詩余等。另外卷末記載有34人的著述篇目,是對作家生平作品的梳理匯總。
總之,五卷《藝文志》記載了大量的文學史料,種類多樣,有助于對濟陽風情人物的考察,對濟陽作家作品的輯佚和匯總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不僅如此,也為當代濟陽縣的文化建設準備了豐富的史料。
總結:
在山東省內,濟陽只是一個彈丸之地,并沒有多少機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但是通過查閱縣志,可以知曉該地的沿革變遷、風土人情、文學貢獻等一系列情況。如果沒有縣志詳實的記載,后世可能不會知道有“濟陽八景”一說,可能無從知曉日常的風俗習慣經歷過何種變遷,而一些文人的事跡、作品也許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民國《濟陽縣志》中蘊含的文學史料價值不僅對作家作品的輯佚有貢獻,而且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來說,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王嗣鋆纂 《民國濟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14》,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
[2]張爾岐 《蒿庵閑話》,《蒿庵集》,齊魯書社1991年版。
[3]王鈞林 《張爾岐的學問與思想》,《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
[4]顧炎武 《亭林文集》,《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