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玲,羅 琳
(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中心,內蒙古包頭 014010)
顱底大腦動脈環(huán)又稱Willis環(huán),是連接頸內動脈系統(tǒng)及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吻合環(huán)。通常情況下Willis環(huán)兩側血管的壓力相當,血液不會通過Willis環(huán)流到對側,但當構成此環(huán)的某部分血流減少或慢性血管阻塞時,Willis環(huán)能夠發(fā)揮血流調節(jié)作用,使血液重新調節(jié)和分配,從而對腦部的血液供應起補充代償作用[1-3]。Willis環(huán)的形態(tài)變異會引發(fā)很多腦血管疾病,如同側的后交通動脈的缺如,會使頸內動脈阻塞患者發(fā)生分水嶺區(qū)腦梗死風險明顯增加[4]。有研究表明,胚胎型大腦后動脈與分水嶺區(qū)腦梗死有獨特的關系[5]。Willis環(huán)的變異還常常導致動脈瘤的發(fā)生[6]。因此,了解Willis環(huán)的形態(tài)變異能夠掌握顱內血液的動力學變化,對于腦血管疾病和動脈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有重要意義,通過影像學各種檢查了解Willis的形態(tài)及其變異,可以對臨床工作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行頭顱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患者影像資料。納入標準:無腦血管病史患者,如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動脈瘤、煙霧病、血管畸形等;無定位體征提示頭顱占位患者;僅有輕微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的患者,如頭暈、頭痛,或有輕微腦缺血;常規(guī)體檢者,意識清楚,要求做CTA或CE-MRA檢查且能夠配合檢查。共采集118例患者CTA,241例患者MRA,73例患者CE-MRA;3組患者平均年齡分別為(55.7±14.0)、(54.8±13.5)和(53.0±16.1)歲,性別比例(男∶女)分別為1.0∶0.8、1.0∶1.1和1.0∶0.9,3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解剖學資料 同期采集的尸檢標本進行分型對比研究。該組解剖標本共41例,年齡45~65歲,男性占60.9%,由包頭醫(yī)學院解剖教研室進行尸檢并提供Willis環(huán)形態(tài)特征。
1.2.2掃描設備及分析方法 采用飛利浦Briliance iCT 進行顱腦血管的CTA檢查[掃描參數(shù):100 kV,300 mA,旋轉速度0.4 s,Pitch 0.914,視野(FOV)為250 mm,矩陣512×512,層厚為0.9 mm,對比劑選用碘帕醇];采用飛利浦3.0T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及配套的16通道頭頸部線圈進行顱腦血管的MRA檢查(掃描參數(shù):TR 21 ms,TE 3.5 ms,翻轉角20°,矩陣200×181×84,像素分辨率1.05×0.60×0.60);CE-MRA檢查(掃描參數(shù):TR 4.6 ms,TE 1.5 ms,翻轉角30°,矩陣440×440,層厚66 mm,F(xiàn)OV 32 cm)對比劑使用釓噴酸葡銨,采集完成后在3個方向上同時應用零填充技術,可產(chǎn)生0.9 mm層厚、512矩陣的亞毫米體素的高分辨率源圖像,由此獲得最大強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血管投影像,然后將源圖像傳送到工作站。采用Extended MR WorkSpace 2.6.3.1工作站自帶軟件對CTA及CE-MRA組原始圖像中后交通動脈管徑進行測量并記錄。由兩位醫(yī)生分別測量,最后取平均值。
1.2.3Willis環(huán)的分型標準 本研究參照陳述花等[7]的分型標準,將Willis環(huán)分為4型:Ⅰ型為前、后循環(huán)完整型,即組成前、后循環(huán)的血管都顯影;Ⅱ型為前循環(huán)完整型,即前循環(huán)的組成血管顯影完整,而后循環(huán)的組成血管顯影不完整;Ⅲ型為后循環(huán)完整型,即后循環(huán)組成血管顯影完整,而前循環(huán)組成血管顯影不完整;Ⅳ型為前、后循環(huán)都不完整型,即前、后循環(huán)的組成血管均顯影均不完整。
2.13組Willis環(huán)分型比較 CTA、MRA、CE-MRA組均以Ⅱ型比例最高,分別占56.8%、75.9%、60.3%,其次分別為Ⅳ型、Ⅰ型和Ⅲ型,見圖1。
2.23組前、后交通動脈檢出率比較 MRA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即Ⅰ+Ⅱ型病例在MRA組中所占比例)為85.1%,高于CTA組(P<0.05,圖2A),CE-MRA組與MRA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圖2A);CE-MRA組中雙側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即Ⅰ+Ⅲ型病例在CE-MRA組中所占比例)為26.0%,高于MRA組(P<0.05,圖2B),CTA組中雙側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與其余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圖2B);CE-MRA組中單支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為32.9%,亦高于MRA組和CTA組(P<0.05,圖2C),MRA組與CTA組單支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圖2C);總體上,CE-MRA組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雙側或單支)為58.9%,高于其余兩組(P<0.05,圖2D)。
2.3CTA與CE-MRA組Willis環(huán)的后交通動脈管徑比較 CTA組實測左側后交通動脈平均管徑為(1.6±0.4)mm,與CE-MRA組所測后交通動脈管徑[(1.5±0.4)mm]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TA組實測右側后交通動脈的平均管徑為(1.5±0.4)mm,與CE-MRA組所測后交通動脈的平均管徑[(1.7±0.5)mm]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CTA組;B:MRA組;C:CE-MRA組
圖1 3組Willis環(huán)完整度分型的分布
A:前交通動脈;B:完整后交通動脈;C:單支后交通動脈;D:完整或單支后交通動脈;*:P<0.05,與MRA組比較;#:P<0.05,與CTA組比較
圖2 3組前、后交通動脈檢出率比較
A:解剖標本組Willis環(huán)完整度分型的分布;B:解剖標本組與CTA、MRA及CE-MRA組前交通動脈檢出率的比較;C:解剖標本組與CTA、MRA及CE-MRA組后交通動脈檢出率的比較;*:P<0.05;#:P<0.01,與解剖標本組比較
圖3解剖標本組Willis環(huán)完整度分型的分布及與影像檢查方法的比較
2.4影像檢查資料與解剖結果的比較 解剖標本組中Willis環(huán)Ⅰ型者最為常見,占所有受檢標本的75.6%,高于CTA、MRA及CE-MRA組Ⅰ型者所占比例(均低于21%);解剖標本組中Willis環(huán)Ⅱ型者占17.1%,低于CTA、MRA及CE-MRA組中Ⅱ型者所占比例(均高于56%);解剖標本組中Willis環(huán)Ⅲ型和Ⅳ型者較為少見,見圖3A。解剖標本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92.7%)高于CTA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7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MRA組及CE-MRA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P>0.05);其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81.5%)明顯高于3種檢查方法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P<0.01),見圖3B、C。解剖標本組所測的左側及右側后交通動脈的管徑直徑均大于CTA組和CE-MRA組(P<0.05),見圖4。
A:左側;B:右側;*:P<0.05,與解剖標本組比較
圖4 CTA、CE-MRA及解剖標本組后交通動脈管徑的比較
Willis環(huán)是溝通頸內動脈系統(tǒng)與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重要解剖結構,Willis環(huán)的變異與顱內血管疾病的發(fā)生與預后關系密切。本研究共采集432例頭顱血管檢查病例的影像資料,并進行了分組分析,旨在探討不同成像方法對Willis環(huán)的顯示情況,為臨床腦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jù)。
經(jīng)過對CTA、MRA、CE-MRA中Willis環(huán)分型的分析整理,3組中Willis環(huán)的各型患者年齡和性別無明顯差異,故認為本組數(shù)據(jù)可比性好。本研究結果顯示,CTA組與MRA組均以Willis環(huán)的Ⅱ型病例為主,與相關文獻報道接近[8-11]。本研究CE-MRA組亦以Willis環(huán)的Ⅱ型病例為主,但鮮有相關報道以此進行對照比較。
有研究表明,Willis環(huán)中后循環(huán)變異發(fā)生較多[12]。因此,將Willis環(huán)分為前、后循環(huán)進行多組比較。在前循環(huán)的顯示上,3種成像方式都能較好地顯示雙側大腦前動脈和頸內動脈。在前交通動脈的顯示上,MRA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高于CTA組,而CE-MRA組與MRA組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總體上,CE-MRA組中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高于CTA組與MRA組。表明CE-MRA較CTA和MRA方法對于Willis環(huán)的顯示具有優(yōu)勢。筆者推測導致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CE-MRA利用釓制劑能夠顯著縮短周圍組織的T1弛豫時間,提高了血管與周圍軟組織的對比度,能夠更加真實地顯示W(wǎng)illis環(huán)的各組成血管。
為了探討各種影像檢查方法能否真實地反映Willis環(huán)解剖形態(tài),本研究與同期采集的尸檢標本進行分型對比研究。解剖標本組中Willis環(huán)Ⅰ型者最為常見,而Willis環(huán)Ⅲ型和Ⅳ型者較為少見,而且其前交通動脈的檢出率高于CTA組,后交通動脈的檢出率高于3種檢查方法。由此可見,CTA、MRA、CE-MRA 3種檢查方法對后交通動脈的顯示能力均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差異。
為了進一步探討3組影像方法所得Willis環(huán)完整率較低的原因,對解剖標本組、CTA組及CE-MRA組后交通動脈管徑進行比較分析。由于CTA組和CE-MRA組患者都需要注射對比劑,對血管的刺激及對血管管徑的影響大體相同,因此納入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左側及右側后交通動脈管徑的比較中,解剖組所測直徑均大于CTA組與CE-MRA組。由此推測CTA、CE-MRA組顯示W(wǎng)illis環(huán)管徑偏細是造成Willis影像檢出率較實際偏低的可能原因之一,因為MRA對于細小血管(特別是直徑小于1 mm的血管)顯示能力明顯下降[13]。
由于本研究對象未做到同一病例同時做3項影像學檢查,因此樣本不統(tǒng)一,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發(fā)現(xiàn),CTA、MRA、CE-MRA均可以較好地顯示顱底Willis環(huán)的絕大部分血管,但仍與Willis環(huán)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提示目前的影像學方法在顯示W(wǎng)illis環(huán)的形態(tài)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表現(xiàn)在后交通動脈的顯示上。相對而言,CE-MRA在顯示W(wǎng)illis環(huán)的完整度及變異情況方面,較其他兩種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