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希,王紅梅,邱 峰,單雪峰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藥學部,重慶 40001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為臨床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fā)癥,當DPN發(fā)生時,周圍神經包含脊神經、顱神經及自主神經等出現(xiàn)障礙,可發(fā)生在雙側或單側,可對稱或不對稱,其中又以遠端對稱性多發(fā)性神經病變常見[1]。DPN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壽命,危害極大。目前,DPN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方式主要為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改善循環(huán)、神經營養(yǎng)與修復、改善氧化應激[2]。其治療藥物包括甲鈷胺、神經生長因子、肌醇、依帕司他、前列腺素E1、硫酸鋅等,但臨床療效評價不一[3]。近年來,隨著DPN氧化應激學說地位的上升,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報道了抗氧化劑α-硫辛酸的治療效果,但國內外對α-硫辛酸治療DPN臨床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仍十分缺乏。本研究中通過Meta分析方法對比α-硫辛酸和甲鈷胺治療DPN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循證學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研究類型均為隨機對照試驗,無論是否為盲法;研究對象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訂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干預措施,對照組單用甲鈷胺,治療組單用α-硫辛酸;臨床療效,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腱、膝反射明顯好轉或基本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增加大于或等于5 cm/s;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腱、膝反射有所好轉但未完全恢復正常,神經傳導速度增加小于 5 cm/s;無效,自覺癥狀無改善,腱、膝反射無好轉,神經傳導速度無明顯改變。
排除標準:非隨機對照試驗;體外及動物實驗研究,綜述類文獻;聯(lián)合使用擴血管或改善循環(huán)等其他藥物;給藥方法為非靜脈給藥及治療療程少于2周和超過4周;重復發(fā)表。
計算機檢索中文數(shù)據(jù)庫(包括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萬方數(shù)據(jù)庫和維普數(shù)據(jù)庫)和英文數(shù)據(jù)庫(包括 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α-硫辛酸和甲鈷胺治療DPN的相關文獻。中文以“甲鈷胺”“α-硫辛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為檢索詞,英文以“mecobalamin or methylcobalamin”“α -lipoic acid or thioctic acid”“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or DPN”為檢索詞,檢索時限為各庫自建庫至2018年9月。
由2名研究者獨立,嚴格按文獻納入和排除標準篩選文獻,提取相關資料,包括文章基本信息、研究對象資料、干預措施和結局指標等,完成后交叉核對、討論。對納入文獻采用Jadad量表進行質量評價[4],該量表按照研究是否隨機、是否采用盲法、是否報告失訪來評分,三者均符合各加1分,若隨機方法和盲法有詳細表述且描述正確再分別加1分,最高5分。1~2分為低質量研究,3~5分為高質量研究。
采用 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 RevMan 5.3統(tǒng)計軟件進行Meta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比值比(OR)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加權均方差(MD),區(qū)間估計采用95%可信區(qū)間(CI)。試驗結果采用 I2檢驗進行異質性檢驗,若各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I2<50%,P>0.05)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反之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eta分析結果以森林圖表示,可能的發(fā)表偏倚用漏斗圖描述。
通過檢索各數(shù)據(jù)庫獲得文獻共1 570篇,其中中文檢索出1 536篇,英文檢索出34篇;排除重復文獻976篇;閱讀文章題目和摘要后,排除綜述和動物實驗研究類文獻及其他不符合研究目的(470篇)文獻后保留文獻124篇;閱讀全文,經嚴格按納入標準篩選,排除干預措施不符(47篇)、結局指標不符(24篇)、研究類型不符(27篇)、數(shù)據(jù)不全(12篇),最后納入隨機對照試驗(RCT)文獻共 14篇,涉及患者 1 090例,其中治療組(α-硫辛酸組)548例,對照組(甲鈷胺組)542例。在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甲鈷胺0.5 mg或1.0 mg,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組患者給予α-硫辛酸600 mg,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均為2~4周。
14篇RCT文獻均未詳細描述隨機分組方法,未說明是否采用盲法,均未報道病例失訪、退出情況,評分較低,均為1分,文獻整體質量不佳。詳見表1。
2.3.1 總有效率
14項RCT均報道了臨床總有效率,各研究結果經異質性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83,I2=0%),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見圖1。Meta分析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 = 5.88,95%CI(4.12,8.41), P < 0.000 01]。
對不同療程的研究進行亞組分析,同樣以總有效率為指標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梢姡煌煶讨委熃M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納入文獻基本資料
圖1 總有效率Meta分析森林圖
按甲鈷胺劑量分為2個劑量亞組進一步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梢?,甲鈷胺2個劑量亞組的研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療程亞組Meta分析結果
表3 甲鈷胺劑量亞組Meta分析結果
2.3.2 神經傳導速度(NCV)
共有 7 個研究[5-6,9,14,16-18]報道了治療前后治療組與對照組肌電圖腓總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MNCV)測定結果,有 4項研究[5,11-12,16]報道了腓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SNCV)測定結果。經Meta分析可見,腓總神經MNCV和腓淺神經SNCV異質性檢驗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00 01,I2=86% ;P< 0.000 01,I2=91%),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詳見圖2和圖3。結果顯示,經治療后,治療組腓總神經MNCV[MD=3.81,95%CI(1.68, 5.95), P =0.000 5< 0.05]和 腓 淺 神 經SNCV[MD =3.05,95%CI(0.28,5.82),P =0.03<0.05]均大于對照組。
2.3.3 安全性
3 個研究[5,12,15]詳細報道了藥品不良反應,其中對照組共發(fā)生頭痛 2例[5]、惡心 2例[5,12],治療組發(fā)生皮膚瘙癢1 例[5],胸悶 1 例[15]、惡心 1 例[12]、頭暈 3 例[5,12]。有3個研究[14,17-18]提到研究中均未發(fā)現(xiàn)藥品不良反應,其他文獻未提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圖2 腓總神經MNCV Meta森林圖
圖3 腓淺神經SNCV Meta分析森林圖
2.3.4 發(fā)表偏倚
以14研究中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 OR值作漏斗圖,結果見圖4。可見,漏斗圖欠對稱,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發(fā)表偏倚。
圖4 總有效率漏斗圖
α-硫辛酸為抗氧化效果較強的天然維生素,兼具水溶性和脂溶性,其還原形式為二氫硫辛酸,兩者均是超強抗氧化劑[19]。α-硫辛酸作為丙酮酸脫氫酶的輔酶,在線粒體內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途徑中發(fā)揮重要作用。α-硫辛酸獨特的二硫鍵結構,可清除包括一氧化氮自由基、氫氧自由基等氧化應激產物,減少自由基對神經損傷;同時,還可增加抗氧化劑如谷胱甘肽的合成[3]。此外,硫辛酸可增加 Na+,K+-ATP酶活性,改善神經傳導速度,促進神經元生長,改善神經細胞功能;保護血管內皮,改善血供,增加周圍神經的血流速度[2]。甲鈷胺為維生素B12在體內的活性代謝產物,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輔酶,可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蛋白等物質代謝,促進DNA、RNA、髓鞘脂質卵磷脂的合成,可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改善神經代謝及傳導。臨床研究證實,甲鈷胺對2型糖尿病DPN患者療效較好,對自發(fā)性肢體疼痛、麻木、皮膚感覺減退等癥狀改善明顯,肌電圖測定提示,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有顯著提高[20]。
腓總神經MNCV和腓淺神經SNCV敏感度較高,更能反映NCV的變化及DPN治療干預的效果[21]。由本研究Meta分析結果顯示,α-硫辛酸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甲鈷胺;與甲鈷胺相比,α-硫辛酸在改善腓總神經MNCV和腓淺神經SNCV方面效果更佳。神經傳導速度是DPN診斷金標準,因此肌電圖NCV的測定能有效判斷藥物治療的效果,但NCV測定通常包括正中神經、尺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腓淺神經等,各個研究選擇評價指標不盡相同。在安全性研究方面,甲鈷胺和α-硫辛酸在治療過程中均出現(xiàn)個別癥狀輕微的藥品不良反應,但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提示兩藥均有較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納入文獻雖全為RCT,但數(shù)量有限且文獻質量欠佳,因而研究結果存在偏倚可能性,還需開展更多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RCT進行臨床研究,才能得到更高質量的Meta分析和更確切的循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