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第一次接觸小費,是在紐約的一個中餐館,一個朋友請客。這是一個潮汕餐廳,老板、大廚都是潮州人,但華人大媽服務員來自臺灣,從我們坐下那一刻開始,這位大媽就不斷給我們灌輸狂給小費為榮、逃避小費可恥的概念。“有一次,一個北京當官的吃飯沒給小費就走了,我拿著叉子追了兩個街區(qū),硬是把小費給要了回來?!贝髬尡葎澲?,很得意地說。那一頓飯,我們吃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完全不得其味,放下筷子,把20%的小費扔到桌上,逃到了曼哈頓大街上。
理直氣壯地要小費是美國特有的文化糟粕,在其他國家很難見到。歐洲是小費制度的發(fā)源地,但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如果在高級餐廳,會直接告訴你要收多少服務費,明碼標價。但是那個服務費相當值,一趟趟上十幾道菜,配各種酒,又給介紹又給開酒的,非常專業(yè)。歐洲普通餐廳,就完全沒有強制小費一說,對服務滿意,也會給點,但是全憑自愿,不給也不會給你臉色,不管給多少人家服務生都很開心。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餐廳服務態(tài)度遠遠超過美國,但從來沒有小費這回事。
我第一次給小費是在加州圣何塞的一家餐館,那個服務員在點菜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按照加州法律,小費是15%到18%,當然真是震驚了,沒想到美國也有這么多信口開河的人,加州根本沒有任何關于小費的法律,這些服務員為了索要小費真是無所不用其極。整個就餐下來感覺服務非常差,餐前倒杯冰水,飯吃到一半像幽靈般冒出來,來一句“Everything is OK(一切都好嗎)?”與其說關照,不如說是提醒你要給小費。
因為有小費的存在,導致每一桌只有一個固定的服務員。你叫別的服務員,人家是不管你的,最多禮節(jié)性說一句“我?guī)湍闳ソ心愕姆諉T”。那么多人來人往,只有一個人搭理你,這服務質量能高嗎?美國餐廳里,叫不到服務員是常態(tài),耐心等待是必修課。
美國的服務員,尤其是餐廳的服務員工資很少,使他們不得不依賴于小費收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替小費制度辯護。但事實是服務員并不是小費制度的創(chuàng)造者,而是受害者,有了小費制度,餐廳老板們就理直氣壯地將自己應該負的工資轉嫁到顧客頭上,讓服務員們強顏歡笑,索要小費,但即使這樣,他們的收入也非常不穩(wěn)定。
小費的收費機制非常不合理,因為按照消費總價來算,消費越高,給的小費越高。但小費是什么?是服務費用。一位侍應的勞動量和他服務的人數有關,而不應該是與這些人吃了多少有關。不過大家都會聯想到,國內有另外一項收費和小費很類似,那就是房產中介費。
不僅是餐館,在美國只要涉及個人服務的都需要給小費。打個出租車,車費之外要另外給15%的小費,酒店打掃房間的服務員每天兩美元,導游每天20美元,找人殺蟲是10美元小費。我們家里隨時準備一大堆零錢,就是應付各種小費。難怪美國人如此多才多藝,什么事都愿意自己做,原來都是被小費制度逼得自學成才。
(趙波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