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朔寒
初心者,一人起初所懷之至誠至純之心也。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有多少人尚不忘初心?更多者恐怕是忘卻初心,不是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終日,便是如小丑一般追名逐利,違心奉承。
唯有不忘初心,追逐人生理想的腳步方才不會偏移。而一旦喪失初心,后果便不堪設想。
一代名相李斯,年少時師從荀子,欲求治國之學,以佐君主行仁政,富國民。然李斯卻逆探主上之心,改以因襲商君苛法,以愚民為上,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忘求學之本心。雖李斯后來登上丞相之位,然最終致使天下大亂,秦國滅亡。其本人也以腰斬之刑落了個悲慘結局。
初心一失,便迷失了方向,路再筆直,人也會跌落山崖。
初心不只會助我們堅定方向,也會為我們帶來無限動力。讀讀張載的“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多么有震撼力的心聲啊,他從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內心深處喊出,引領著一代代的文人志士投身于偉大的事業(yè)中去。以此為初心,頓覺渾身正氣,精神爽朗。
內閣首輔張居正走在田間阡陌時看到了民生之艱,彼時他立下初心:“愿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遂痛下決心,厲行變法,改變民生,振興九州。雖然變法一事,阻撓重重,但那初心始愿,如同一柄沖破險阻的長矛,更堅定了他必勝的決心。他以驚人的毅力在非議聲中,清丈田地,行考成法,一改弊端,終使大明中興。
當我把這些故事串聯(lián)在一起,我突然發(fā)現(xiàn),華夏上下五千年,豈不正是一段不忘初心的民族史嗎?我隨時光眺望,從先秦李冰父子,不畏艱難險阻修筑都江堰,到隋朝傾盡國力打造京杭大運河,再到清末曾國藩的洋務運動,實業(yè)救國。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沒有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之所以長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難道不正是這個民族一直秉持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初心始愿嗎?
今日之中國,我看到更多的人拾起初心,將一己私利棄于路邊,懷揣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毅然上路。從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照耀東方;到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振奮國人;再到十九大勝利召開,展望復興,這個偉大的民族亦正昂首闊步,向著偉大的中國夢砥礪前行。
初心,有如漆黑洞穴里燃燒的火把,予一人,予一民族,予一社會以光明方向,以溫暖動力。那就讓我們高舉這火把,勇往直前,再創(chuàng)輝煌吧!
點 評
本文先以初心的含義起筆,簡潔而有力。一個醒目的定義過后,便直接引出對當下的質問與思考,發(fā)人深省。接著作者從正反兩方面,深入探討守住初心的作用和意義,事例妥當貼切,語勢鏗鏘,非有真才實學,不能為之。進而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由古及今,轉換自然,開合有致。此文站得高,望得遠,大氣磅礴,造語精當,正在于作者心中火把之明亮,可謂一篇難得的正氣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