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我喜歡坐得好的小朋友?!薄拔蚁矚g舉手發(fā)言的小朋友?!薄拔蚁矚g和我一樣動作輕的小朋友。”“我喜歡……”
忽然間發(fā)現(xiàn),“我喜歡……”成了我們幼兒園教師高頻出現(xiàn)的口頭禪。一節(jié)集體活動下來,老師的這句話成了不說不快的提示語,成了活動環(huán)節(jié)間的串接詞,成了整理課堂秩序的“慣用招數(shù)”。
“我喜歡……”脫口而出說出這句的時候,老師們的體態(tài)、眼神、表情里都有了暗示,聲音里有了頓音、加重音,延長音,言下之意、言外之意,一切都表露無遺。孩子很聽話的,你喜歡什么,我就做什么,他們會很快配合,當老師“我喜歡……”的言下之意還沒有說完整,他們已經(jīng)立即意會老師的暗示,向著“老師說的規(guī)范”做好,并且竭力在這“規(guī)范”中表現(xiàn)突出,因為“老師喜歡”。
針對此話題展開討論時,老師們有感悟,“把這些口頭禪集中拎出來頓時覺得實際使然,大家在實踐中還真有這情況。”可是老師們也有自己的理由:“不是說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嗎”,“有些常規(guī)要求是需要用一種方式常常提醒的啊”,“我以為用這種方式說出來就顯得不那么生硬了”。
經(jīng)過話題討論,我們也發(fā)現(xiàn)到這種口頭禪背后隱藏的“教育觀”。
“我喜歡”就是“我認為”,“你應做到”,這就代表了教師的要求、方向,把“我喜歡”掛在嘴邊,無論以怎樣“偽善”的包裝,都是代表了倡導教師直接主導的教育觀。
首先,我們的“主觀喜歡”會淪為一言堂。
“我喜歡坐得好的孩子”,“某某畫畫用的色彩真漂亮,我喜歡”,這種暗示性引領其實就在主導孩子行為的方向。孩子們很在意老師的“喜歡”,久而久之,孩子們會期待成為老師的“喜歡”,原本能有更個性發(fā)展的孩子會為了“老師的喜歡”而藏住棱角,達不到老師喜歡程度的孩子會沮喪,喪失動力。
其次,我們的“主觀喜歡”容易朝令夕改。
老師隨口而出的喜歡往往容易改變,因為老師的提示語是有語境的,帶有主觀性。但是孩子是以老師的話為“圣旨”的,老師隨口而出的“我喜歡”會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規(guī)范”。老師的“我喜歡”太多,隨意變線,孩子會感覺跟不上老師的腳步。久而久之,當老師過多亮出自己所謂的標準,過多標明所謂的規(guī)范,孩子很容易找不著北,或者開始小心翼翼,或者在約束中失卻童真,他們會順應這些“多變的約定”,因為老師“喜歡”。
再有,我們的“主觀喜歡”難免有失偏頗。
幼兒園一日活動環(huán)節(jié)的常規(guī)應是在幼兒的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可以通過討論交流共同制定規(guī)則,如有需要調(diào)整,也是在孩子充分活動后,感覺到規(guī)則有不利于活動進行的部分,進而商討修改。當老師一味地用“我喜歡”來無形有形約束規(guī)則,這種主觀約定不是從孩子中來的,而且老師以自己的感知覺來呈現(xiàn)規(guī)則,會有很大的主觀性。難免會有以個別、小部分孩子的行為為約束標準,讓其他孩子向他們靠齊的成分,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正的。
“我喜歡”是老師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明確地表達了一種要求,一種鼓勵。對于幼兒來說,我們的鼓勵要求應客觀具體,注重縱深,帶有溫度,這樣才科學而有效。
作為老師和家長,鼓勵孩子應是“正面引導”為主。而且,常規(guī)要求應以“榜樣示范”方式提出。另外,評價方式應當體現(xiàn)“具體縱深感”。少說“我喜歡”,多說“某某怎么樣,很能干”等,具體陳述,正面引導。對于孩子的評價應多元、尺度把握靈活、有溫度。比如,一位孩子經(jīng)常性的陋習發(fā)生了改變,這時候,老師就要及時表達出“對孩子努力的喜歡”,鼓勵評價應有縱深感。我們可以讓孩子行動在前,表露老師的“喜歡”在后。“你這樣有想法,我好喜歡。”“你勇敢地試過了,我真開心。”“你愿意幫助別人,我為你點贊?!弊尯⒆幼咴谇懊?,老師用關注和肯定跟隨在后面,也許孩子更能展露天性,更能無所顧忌表達自我,更有機會釋放自己。
我們老師需要經(jīng)常停下來反問自己,我們的口頭禪里還有哪些類似于“我喜歡”這樣的高頻詞,這些“只緣身在云霧中”的混沌要趕快做個自我調(diào)整,很多習慣性的東西不是習慣了就是對的。當然,及時走出來,那確定就是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