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xiàn)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在任務成功后,嫦娥四號收集來的一手科研數(shù)據(jù)將會對外全部公開,歡迎全世界科學家共同研究。一言以蔽之:嫦娥工程是近些年中國航天在國際上最大的一張名片,造成廣泛影響的同時,也在行業(yè)內外得到了很多關注,是我國航天對外開放吸引合作的最佳平臺。因而,眼前的嫦娥四號,不僅是中國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學和工程意義,對整個人類而言都是重大突破。(摘自科普中國網(wǎng),2019年1月10日)從太空的角度來回望地球,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顯其可貴之處。
圖為2019年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嫦娥四號探測器降落過程(示意圖)(新華網(wǎng))。
導語:首先,祝賀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并預祝各項科研項目圓滿成功。很難想象《2001太空漫游》是1968年拍攝的一部電影,一直到特效技術有了長足發(fā)展的今天,這仍舊是一部經典的科幻電影。他的構架宏大,同時又具備一定的哲學性,把宇宙的魅力酣暢淋漓地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
關鍵詞:經驗 黑石碑 源頭 未來
1. 從猩猩手里的骨頭到太空中的空間站
一直到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無法接受科幻電影或文學作品,如果沒有劉慈欣老師和他的《三體》,我們甚至要悲觀地認為,華夏民族是創(chuàng)造不出科幻文學的。原因很簡單,在我們現(xiàn)在的理解中,“幻想”已經漸漸變成了貶義詞。
這種想法的根源,來自于那個腐朽的時代。讀《資治通鑒》的時候,我注意到書中多次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但凡是有點水平的皇帝,都會派人“下鄉(xiāng)”去請教“通古”的老人們一些古風古俗,然后以此為標準,規(guī)范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梢园涯切┕棚L古俗看成是古代構建社會秩序的經驗。
從《資治通鑒》中多次出現(xiàn)類似的情節(jié)來看,司馬光可能認為這是一個好君主的表現(xiàn),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智慧體現(xiàn)。估計不光是司馬光這么認為,這應該是那個時代大部分人的看法。
而以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這純粹是一種經驗式思維的模型。古代人把經驗看得太重要了,致使他們忘記了自己還有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東、西方文明都在原地踏步的時候,這倒還沒什么,但是西方卻先醒了過來,于是造成了華夏民族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
當然這個觀點不是說經驗是沒用的東西,文明進步的規(guī)律應該是這樣的:在一定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發(fā)生革新,各方面的革新產生新的經驗,在新積累的經驗上,再發(fā)生革新,如此周而復始。
很顯然,我們過度關注經驗的積累,而忽視了經驗產生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給革新創(chuàng)造條件。而經驗產生的根源,又來自于革新。
誠然,經驗在生活中很重要,但是我們利用經驗可以,如果一切問題都依照“成例”解決,就會產生對經驗的依賴。與成例不符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如成例,也可能是更好的解決方案,只不過好壞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成例解決問題才最穩(wěn)妥。久而久之,就會拿成例來直接用,不愿意去做思考了。
我想,對經驗的過分依賴,很有可能是中國人惰性的根本所在!
幻想是思考之后的產物,長時間不去思考,就會忘記幻想的可貴,很多人自己不去思考也就算了,還要批評別人的幻想。大部分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好像是不對勁,只是腦筋還沒有轉過來,因為我們太久不去幻想,已經不會幻想,以至于幻想竟然有了“妄想”的意思。
可以用搜索引擎搜一下,或者拿字典查一下,幻想的本意是:1.以社會或個人的理想和愿望為依據(jù),對還沒有實現(xiàn)的事物有所想象。2.幻想出來的情景。
請注意“理想和愿望”,以及“依據(jù)”“實現(xiàn)”,由這四點構建出來的想象,肯定會有一定邏輯性。而毫無邏輯性的想象,才要歸類于妄想。
科幻,是在科學設想的基礎上產生的想象,他比幻想更加縝密,具有更高的邏輯性。我之所以用這么大的篇幅來解釋什么是科幻,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不懂科幻的含義,更多的人會把科幻跟修仙、玄幻等等混為一談。
雖然他們都是幻想型文體,但是科幻探討的是未來,是文明的意義,是科學與社會的大命題。而修仙和玄幻之類,更多的是人情世故,是男歡女愛,是君君臣臣,這些局限,讓這些文體根本無法深入探討那些哲學性的問題。
《2001太空漫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他對“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樣的哲學命題做了深入淺出的探討。他從影片一開始的猩猩時代,到最后一個人類的描述,讓我們忍不住反思人類文明的進程,這便是科幻的魅力所在。
電影中的第一個橋段,開始是說一群猩猩生存環(huán)境的艱難,他們的食物只能跟食草性動物搶,隨時會被肉食性動物捕食,還要跟同類搶水源,夜里也要時刻小心夜間捕食動物。直到有一只特立獨行的猩猩,拿起了一根骨頭做工具,這群猩猩的生活方式突然發(fā)生了巨變,他們開始用工具捕獵,用工具打敗敵人。
有人可能要贊美說,多么樸素又華麗的進步啊!可這個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死亡!
現(xiàn)在的人類史,比1968年要詳細得多,現(xiàn)在已經不能把使用工具當成是人類進步的關鍵。因為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很多動物都會使用工具,人類在這一點上毫無特別之處。學會使用火以及耕種的出現(xiàn),才是人類進步的關鍵點。
一萬兩千年前,隨著最后一次冰河時代的結束,人們很快就進入了農耕文明,那才是一個工具制造的高峰期,只是被制造出來的不只是工具。隨著農耕文明的到來,人口暴漲,之前老死不相往來的領地銜接起來,為了爭奪領地,隨之產生了沖突和武器。
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進入了一個人類淘汰人類的時代。這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就能理解電影中第一個橋段跟第二個橋段的銜接一點兒都不顯得突兀。從我們第一個會使用工具的始祖,到可以建造空間站的今天,我們只是在制造工具上,即科技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在其他方面幾乎在原地踏步。
王東岳先生所講的《中西方哲學啟蒙課》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在上古時代,一個部落的領地只有幾十公里,在這幾十公里之內,衣食住行就全部能解決。而在現(xiàn)代,雖然都能跑到月球上插旗子了,但是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還是衣食住行。
比如說上古時代靠步行就能取得食物、獲得衣物,現(xiàn)在汽車、飛機到處都有了,可以輕易地到幾百公里之外去工作,可是工作的目的,還是為了衣食住行這四樣。汽車和飛機的制造則變成了一個取得衣食住行的附加品,我們只是把衣食住行的過程變復雜化了。而我們還洋洋自得,認為我們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不是原話,大意如此。)
我們生存的目的沒有改變,一奶同胞的人們,卻分成了三六九等。7萬年前,地球打了個“噴嚏”,差點就要把人類所有的種群滅亡干凈。對地球來說是打了個噴嚏,而對我們來說是印尼大規(guī)模的火山噴發(fā),使得大量的火山灰進入大氣層,遮擋了大部分的陽光,造成了動植物的大規(guī)模滅絕。
現(xiàn)在我們族群的人口已經達到幾十億,可是利用基因技術對人類始祖進行考證的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女性的后裔,本質上根本沒什么高低貴賤之分。最初是私有制打破了這個平等的關系,隨著私有制的產生,我們的族群徹底墮入到了黑暗中。
即便在唯一有進步的科技方面,我們也太容易被主觀的認知所蒙蔽。比如說有很多人認為當代的科技發(fā)展迅猛,一年小變樣,十年大變樣,這其實是被互聯(lián)網(wǎng)和電子產品的發(fā)展所蒙蔽了。而關系到人類社會發(fā)展根本動力的能源、工業(yè)、制度等等,卻沒有多大的發(fā)展,這幾年即便是飛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wǎng),也只是在進行拓展,頗有點黔驢技窮的意思。真正可以被稱作是發(fā)展的,比如還未問世的量子計算機,比如更高效的新能源替代現(xiàn)在高污染的能源。
以電力為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在用火力發(fā)電和水力發(fā)電,不光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成本又大,得到的能量還有限?,F(xiàn)在的很多科幻作品中,把核驟變技術作為未來的主流能源技術,絕不是空穴來風。
這里有必要解釋核裂變和核驟變的區(qū)別,核裂變是指原子核分裂為多個質量更小的原子的過程,就是原子彈的引爆過程,現(xiàn)在用于核裂變的原料多是鈾。核驟變是指兩個質量較小的原子,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fā)生吸引和碰撞,從而形成一個更重的原子核的過程,就是引爆氫彈的過程,產生核驟變的原料之一是氘。
這兩個反應是截然相反的過程,鈾是一種稀有元素,而氘卻不同,他可以從氫里提取。水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進一步說,地球上有七成的面積是海洋,在宇宙中也到處能找到氫原子??上攵梭E變技術更安全、更成熟,并能妥善地處理核廢料,電力會變得多么廉價,替代石油成為新能源是肯定的,而且還非常環(huán)保。
直到有一天,從幾桶水中就能得到一個城市所用的電量。面對這種可行性的設想,我們作何感想?我們真的了解現(xiàn)代的科學么?我們愿意了解現(xiàn)代的科學么?現(xiàn)代科學會改變未來的社會形態(tài)么?
《2001太空漫游》的藝術性和哲學性,為我們提供了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契機。這便是科幻的魅力所在,他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嘈雜的社會中,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想一想世界,讓陷在那些雞毛蒜皮、消磨意志的茍且當中的人們,有喘息的機會。
2.黑石碑
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碑,可以說是一個關鍵所在,是他在推動著劇情的發(fā)展,也是他推動著電影中人類的進步。黑石碑第一次出現(xiàn),讓人類的始祖學會了使用工具。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人類的進步并不是某個族群的智者在冥思苦想中產生的,而是在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中,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產生的變化。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冰河時代結束后,很快產生了農業(yè)。并不是說我們的始祖先有了耕作的想法,才產生了農業(yè),而是我們的始祖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地上的草越來越茂盛,茂盛到草種子也可以作為食物的來源之一。始祖?zhèn)儍Σ厥澄锏谋拘?,會讓他們越來越關注地上生長的草,漸漸地才有了耕作的想法。
在觀察中得到了經驗,然后產生了耕種的革新,在耕作的革新中產生了新的經驗,進行了耕作工具和耕作規(guī)律的革新,然后再產生新的經驗,發(fā)生新的革新。前面說過,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文明向前發(fā)展的過程。
不要誤以為產生農耕過程的主體是人類,如果沒有冰河世紀的結束,產生了一個適宜耕種的氣候。如果沒有黃河沖刷黃土高原,制造出了一片適宜耕種的土地,人們不會想到耕種。就如中原開始出現(xiàn)耕種的時候,長江流域的氣候其實更適宜耕種,可是長江流域物產豐富,人們根本就不愁吃,所以長江流域出現(xiàn)農耕的時間較晚。
可以把黑石碑看做是推動著人類進步的自然力量,這種自然力量是抽象的東西,用黑石碑來表示這種力量,等于把他具象化了,更利于觀眾對神秘的自然力量的理解。
黑石碑第二次出現(xiàn),人類科技又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人覺得駛往木星的飛船和空間站、月球基地沒什么區(qū)別,這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對木星與地球的距離沒什么概念。天文學上,把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定義為一個天文單位,火星距離太陽1.52個天文單位,而木星與太陽距離一下子拉開了,距離太陽5.2個天文單位。
火星與木星之間,距離非常巨大,這段距離絕對是一處斷崖。我們如果想跨過這處斷崖,關鍵問題不是我們要用多長時間飛到木星,而是在長時間的航行中,飛船上的食物、燃料問題該怎么解決?
黑石碑第三次出現(xiàn),是在木星軌道上,大衛(wèi)操縱著機械臂觸碰到黑石碑后,隨之出現(xiàn)了一段光怪陸離的鏡頭。很顯然,黑石碑帶著大衛(wèi)進入了四維時空。
自從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四維時空的概念,我們就大概瞥見了宇宙的猙獰面目。時間是個很公正的“人”,不論貧窮還是富有,時間都一律驅使著他們向前。時間又是個冷血的“人”,他不給人講情的機會,也不給人反抗的機會,他說驅趕你前進一秒,就是一秒,從來不會跟人們商量。
以上所說的時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時間。在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中,時間也有打瞌睡的時候,比如說在一座高塔的頂部和底部各放置一個石英鐘,經過一年之后,會發(fā)現(xiàn)塔頂?shù)氖㈢姡人椎氖㈢娍炝艘幻?。所以在物理中,時間又不那么公正和冷血。
同時,時間又是第四個維度。眾所周知,人類是三維的生命體,而我們所處的宇宙很可能是四維的,所以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看清宇宙的真面目。但是宇宙的猙獰我們卻完全能感受得到。
有這樣一個假說:一名神槍手,在一個靶子上,每隔10厘米打出一個洞。設想這個靶子上生活著一種二維智能生物,它們中的科學家在對自己的宇宙進行觀察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偉大的定律:每隔10厘米單位,必然會有一個洞。
這是著名的射手假說,不要去同情靶子上的二維生物,對于我們來說,現(xiàn)在的所有宇宙定律,可能就是四微生物打靶的結果。如果神槍手有一槍打偏了,跟上一槍的距離是11厘米,當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會完全抓了瞎,之前的很多定律會被推翻,甚至會引發(fā)宇宙模型的重構。
再回到影片中,黑石碑讓大衛(wèi)跨越了時間這個維度,讓他回到了時間的源頭:奇點。接著宇宙的大爆炸發(fā)生,這時候有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隨著宇宙迅速地擴張,并在迅速冷卻的過程中產生了物質,后來物質在自身重力和壓力下坍塌,產生了恒星。接著就是些原始地球的鏡頭,從原始火山的噴發(fā),到原始海洋的形成,還特意用了一個鏡頭交代,這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人類活動的跡象。
影片中關于宇宙演化的描述,是影片拍攝的時代最先進的宇宙模型。當時還沒辦法解釋奇點,以及奇點之前的宇宙狀態(tài),后來霍金提出了“虛時間”的假設,并利用虛時間成功地解釋了奇點和奇點之前的狀態(tài)。所謂的虛時間,就是前面那兩個石英鐘的例子中,那不符合常規(guī)的一秒。一年之后,塔頂?shù)氖㈢姳人椎氖㈢娍炝艘幻?。他們共同經過的那一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時間,塔頂?shù)氖㈢娍炝说囊幻?,就是虛時間。
通過虛時間的假設,推演出了時間沒有盡頭和結尾的設想,而黑石碑的第四次出現(xiàn),好像就是在描繪這個假設。當大衛(wèi)的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黑石碑第四次出現(xiàn)了,透過黑石碑,大衛(wèi)變成一個未出生的嬰兒,在太空中凝視著地球。
這個情節(jié)的藝術性實在是高超,上面說過,有一個鏡頭交代過,大衛(wèi)在時間穿梭中看到的地球,還沒有人類的蹤跡。最后這個情節(jié)是不是在說,是大衛(wèi)把黑石碑帶到了太陽系,黑石碑是大衛(wèi)這個時間夾縫中的最后一個人類,把智慧的火種帶到了地球?
而那塊黑石碑,就是人類的墓碑!一塊生機勃勃的墓碑!
影片中特別交代過,黑石碑已經存在了4百萬年,現(xiàn)在的人類史只能模糊地知道,直立人是大概180萬年前才出現(xiàn)的。在這之前人類的先祖被稱為古猿,古猿大概是390萬年前出現(xiàn)的,古猿之前是猩猩。
沒錯,大衛(wèi)在彌留之際看到的黑石碑,又回到了人類還是猩猩的時代,教會了猩猩們使用工具。
我們來自哪里?我們來自末日!
那么黑石碑到底是什么呢?他就像時間一樣,一言不發(fā),靜靜地看著人類在宇宙中掙扎。
或者說他代表的是什么?是更高級的智慧生命的智慧結晶?還是那股維系著宇宙運作的,冥冥之中的力量?
很早之前,就有這樣一種探索式的思考:當我們聽到一段音樂,是什么聽到的?是耳朵么?人死了以后耳朵也還在,他還能聽到音樂么?
這是古代的智者對那種隱晦力量的思考,而非是對不可解釋的大自然現(xiàn)象的扭曲描述。前者是一種到現(xiàn)在都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后者是刮風下雨,這些已經被我們了解了其原理的東西。
隱晦力量的概念,有點像是老子所說的“道”,《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是在說,他腦海中的“道”用語言和文字是說不清的,就像是用漢字去描述一些復雜的數(shù)學概念一樣,即便能寫明白,也大大喪失了數(shù)學概念的本意,所以數(shù)學為了方便描述,才有了專用的數(shù)學符號。
后來我們勉強給那種隱晦的力量,找到了一個名詞進行描述:意識。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東西,可能是意識所看到的、聽到的。
那么意識又是什么?
其實我是在設問,意識所代表的那種宏大的自然力量是什么?用“宏大”這個詞也不是太貼切,因為根本無法形容那種自然力量,意識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已。其他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多,比如,為什么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為什么他一億年前和一億年后依舊是這個速度?是什么在驅動著光做如此快、如此恒定的運動?是時間么?如果是,又是什么在驅動著時間?
思考到這一步,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當代用質量、體積、溫度、速度,構劃出了一個看似一目了然的宇宙。可是諸如自然運作的源頭這類的問題,卻無法用這些概念解釋。
會不會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直到今天,我們對于宇宙的本來面貌一無所知,現(xiàn)在給宇宙的定義,都是大自然的表面形態(tài)。在質量、體積等等這些概念的外衣下,其實是如意識之類的這種隱晦的力量在運作。而物理學一直追求的宇宙大統(tǒng)一理論,只不過是揭開那層外衣的敲門磚?
印度有個神話說,世界是在三頭大象的背上。因為沒有人從“大象的背上”摔下去,所以這個說法不成立。這樣的結論,只是基于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以及太空里并沒有大象這樣的認識,才會認為這只是個傳說。
前面說過,我們很容易被自己主觀的認知所蒙蔽。如果神話中所說的世界是指全宇宙呢?
到目前為止,甚至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無法了解宇宙的全貌。在此期間我們宇宙之外的情景,就依然是個謎,我們也不知道宇宙是在大象的背上,還是在一只烏龜?shù)谋成?。當謎底揭曉那一刻,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一切的合理解釋,只是比印度神話中的“大象說”稍微靠譜一點而已,興許還不如“大象說”靠譜。
又或許根本沒有宇宙外這個概念!所有的所有都囊括在我們所處的宇宙中,現(xiàn)在人們構劃出來的平行宇宙、宇宙是奇點的投射等等,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人類實在渺小得可怕,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全世界,其實我們一無所知。而往相反的方向去想,宇宙的奇妙又實在超出了我們的理解范圍。
請注意,這里并沒有絲毫消極的意思。就要有黑石碑那種神秘的東西,吸引著我們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前進,我們才不會像古時候一樣,原地踏步,或者退步了都不自知。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明白黑石碑所表達的意義,能理性的解釋意識是什么,也想明白了老子所說的“道”是什么。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在走向未來的時候才有意思。
3.啟示和未來
首先要說一點題外話,本文好像是借著《2001太空漫游》大肆地宣揚西方式的科學觀,其實是想對一些依舊頑固的舊觀念進行抨擊,所抨擊的對象也包括很多西方式的觀念?,F(xiàn)在國家提倡的中國夢,以及年年在進行的改革,并不是大家閑著沒事瞎折騰,而是國家的領導層可能已經意識到,現(xiàn)在主流的西方式工商體系的弊端已經越來越明顯,我們必須在工商體系進入死角,或者崩潰之前,找到一種新的體系,來替代舊的體系。
劉慈欣老師有篇科幻小說叫做《贍養(yǎng)人類》,在這篇小說中,就對工商體系的未來發(fā)展做了預演。小說的內容大致是說:工商體系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社會還勉強能繼續(xù)運作??墒钱斀逃l(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之后,情況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所謂的教育變革,用到了科學假設的成分,不是說教育的形式變了,而是說在掌握了改造大腦的技術后,學習的形式變了。
于是擁有足夠財富的那批人最先享受了這項技術,他們的智力迅速提升,直到富人跟窮人的智力水平,與人類跟猴子的智力水平差不多。這時候其實已經分成了兩個不同的族群,再去談平等,還會有平等么?
就像去對猴子說:別在樹林里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了,我們要給你們建樓房,要你們全搬進去,要讓你們加入到我們的社會當中。先不說猴子能不能聽得懂,現(xiàn)在還有很多人為了買房而發(fā)愁,卻去給猴子建房?這是什么意思?還要讓猴子進入我們的社會?那大街上不亂了套了?
當然《贍養(yǎng)人類》中的描述有夸張的成分,不過卻讓我們領略到了任由工商體系發(fā)展下去的可能性后果。雖然工商體系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進步,可是他的進步是有限的。試想,人類是個欲望很強的族群,而財富卻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人們的欲望,這樣自欺欺人的體制確實令人擔憂。我們之所以還沒有感受到工商制度的局限性,是因為這個制度還有發(fā)展空間。當他毫無發(fā)展?jié)摿Φ臅r候,勢必會通過嘗試,總結出新的制度?;蛘哌M入死角,開始第二個封建時代。
既然西方的工商體系挑不起未來的大梁,那東方文化呢?
王東岳老師在《中西哲學啟蒙課》中,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當代的中國人,拋棄了我們原有的東方文化,推崇西方文化,而我們的思維模式卻還是東方式的,所以多數(shù)人都掙扎在東、西方文化矛盾中。(大意如此)
其實王東岳老師太小看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了,我們沒有徹底拋棄東方文化,東方文化中的糟粕,那些君君臣臣、人情世故,我們不是傳承得很好么?!
所謂的君君臣臣、人情世故,說白了就是官僚體系、人情體系、子弟體系。有人可能認為這種東方式的“人情味兒”,是現(xiàn)在中國社會的基調,而且東方文化中雖說有糟粕,但也有精華。況且西方奉行“盜賊政府”的思想,像防賊一樣防著任何組織、體系,可是他們的情況也沒好到哪里去。
不能以為別人的是錯的,我們自己的就會是對的,那些“人情味兒”在固化之后,會再次形成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那時候文化中的精華,怕也是少數(shù)人的精華。仔細觀察一下現(xiàn)在的社會形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開始自發(fā)地構建這樣的固態(tài)社會,這說明糟粕正在一點點地掩蓋精華。
可見東方文化也同樣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進而東、西方文化體系都不適合作為未來的主流,因為漸漸開化的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方向,一定是朝著徹底的人權,或者徹底的平等前進。最終的狀態(tài),可能就好像在私有制產生之前的形態(tài)差不多。私有制產生之前,是血緣社會,都是一家人,哪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
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一家人這樣的理念,只會出現(xiàn)在報道中,絕不可能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中。因為現(xiàn)在被我們認為是社會基調的東、西方文化的主體,大多是產生私有制之后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用私有制的文化和思想,去構建一個沒有私有制的概念,同時也沒有公有制的概念的社會,完全是在自己騙自己。(沒有私有制的概念,自然不會有公有制)
有人會說,沒有私有制,社會就會喪失運行的動力,人的惰性會毀掉好不容易構建出來的社會??赡苓€會有人進一步質問:用什么制度來代替私有制?
這個問題就相當于去問司馬光原子彈的制作方法。我只能回答,未來肯定會制造出一個毀天滅地的大炸彈,就是我們要去構建的,是一個徹底消除了不平等的社會,這是最終的目的。而那個威力巨大的炸彈的做法,肯定不會像做鞭炮一樣,換句話說,他不能以上古時代那個沒有私有制的社會為藍本。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地步,我們不可能再倒回去了。
至于你讓一個宋朝人回答原子彈的具體做法,這實在是一個滑稽的問題。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原子彈的制造,用宋朝人的經驗式思維模式永遠也造不出來。原因很簡單,我們是看不見原子的,在經驗中永遠都不可能解釋原子的原理。
社會的進步肯定是個漸進的過程,當人們普遍認識到私有制的毒害,不再崇尚私有制的時候,就會自發(fā)地去構劃新的社會模型。現(xiàn)在人類文明所處的階段,只能算是嬰兒階段,或許還沒有過百歲。讓一個嬰兒去說明一個成人的思考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新的社會模型,會更好地抑制人們的惰性,并呈現(xiàn)一種更健康的運行方式。前方,任重而道遠。
要達到最終的目的,就要不停地拋開現(xiàn)有的理念和思想。比如說當代,要跳出東、西方文化的限制,去看待未來,未來才會有進步。因為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未來,很容易越想越迷糊,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既然文化這條路走不通,可以嘗試著從科學的角度,對未來進行思考。現(xiàn)在的情況是,科技一直在進步,不管你愿不愿意他都在進步。
現(xiàn)代科學已經跟古代科學不太一樣,霍金在《時間簡史》中闡述過一個觀念:古代的科學比較簡單易懂,一個學者能闡述一切科學理念,隨著現(xiàn)代科學越來越深奧,已經不可能再出現(xiàn)那樣的“全才”了。(大意如此)
也就是說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作為主流的哲科式思維模式正在悄然地發(fā)生變化,廣義上的哲學已經漸漸地要變成科學的附庸。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老子,他以水為例去闡述他心中那個難以言表的“道”。在生物學有了一定發(fā)展的今天,有學者嘗試著將老子的“水”,跟生物學中生物是在水中產生的觀念掛在一起,認為這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這個想法真的是很水,木衛(wèi)三的液態(tài)水含量比地球還多,我們的探測器都派過去了,怎么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木衛(wèi)三存在生命的跡象?因為木衛(wèi)三離太陽太遠,光照不充足,在木衛(wèi)三上看太陽,可能還沒有鴿子蛋那么大?;鹦侵耙哺厍蛞粯訚駶?,怎么現(xiàn)在也沒有生命的跡象?因為火星的體積太小,他的磁場無法保護自身的大氣層,致使大氣層變薄,大部分的水都跑到外太空去了。
可見再用哲學從上往下地描述越來越具象化的科學已經很困難,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科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后,再反過來影響哲學??梢园阉醋鍪强茖W的失控。就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第三個橋段,人工智能的奪權。
人工智能早已經被寫爛了,演爛了,大多數(shù)人認為人工智能的奪權只是作家和編劇的一廂情愿,還有很多人不相信會被自己制造出來的東西奪權。
不管怎么說,人工智能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了生產的第一線,也正在被我們改造得越來越擬人化。他會是一個越來越高效的工具,相信在未來的發(fā)展前景也會越來越好,這個過程,其實本身就是個淘汰勞動力的過程。社會對被淘汰下來的勞動力要怎么安排?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突然找我們索要人權,我們該怎么辦?
會毫不猶豫地給予他們人權?會覺得他們這個提議很好笑?還是會手足無措?于是科學的發(fā)展,就會反過來讓我們做一些哲學上的思考。
如果真的有女蝸和上帝,那么他們創(chuàng)造了人類之后,給了我們充分的自由發(fā)展空間,這個舉動實在令人可敬。試想當我們創(chuàng)造了帶有智慧的人工智能,我們不光不會給他們自由的發(fā)展空間,還會對他們指手畫腳。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要奪權,雙方的矛盾也是我們一手制造出來的。我們讓他們懂得了自由,卻一直在壓迫他們。我們讓他們公平對待每個公民,而我們自己卻在不停地制造不公平。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還不是上帝,卻要做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再說第四個橋段。在第四個橋段中,大衛(wèi)迅速地衰老,而且在同一個空間內出現(xiàn)了多個大衛(wèi)。我想這是一種對四維時空的表現(xiàn)形式,在那間歐式的房間里沒有過去和未來,也沒有時間流逝的概念。那是一種時間仿佛是前進的,又是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
愛因斯坦提出宇宙可能是四維的觀點之后,又給人們澆了一盆冷水,任何有質量的物體想要超越光速,都要消耗無窮大的能量。不能加速到光速,就無法打開時間這個維度,所以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自己所處的宇宙。
雖然明知不可為,卻無法限制我們的想象力,《2001太空漫游》為我們構建了一個非常直觀的四維時空??梢韵胂笠幌拢芸吹竭^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會是怎樣的情景?會跟現(xiàn)在處在三維世界的思想有什么不同?
當大衛(wèi)的生命到了盡頭的時候,可能時間也已經到了盡頭。試想一下,在未來的某一天,每個人都能看到時間的盡頭和結尾,每個人都能看到人類的演化和滅亡,那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景?
現(xiàn)在看來,人工智能和四維時空好像是天方夜譚,但這可能又是一種自我認知的蒙蔽。人工智能的迅速發(fā)展這是個不爭的事實,而霍金在后來利用“虛時間”所建立的新的宇宙模型,也讓時間旅行成為可能。今天的天方夜譚,可能就是明天的輕而易舉。
在上世紀,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之后,還有很多物理學家認為人類永遠都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彈,結果只用了三年就引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再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出現(xiàn)的視頻通話,不要說1968年,就是在1998年,對普通人來說也是天方夜譚。而現(xiàn)在只需要個小小的手機就能做到,而且普及率已經非常高。
科學發(fā)展對社會的沖擊,已經漸漸地像是之前西方的工商業(yè)體系對農業(yè)體系的沖擊一樣強勢。這可能又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沖擊,面對這番沖擊,可以嘗試著用科學的眼光去拓展未來,用哲學的基調去看待在未來科學與文化的沖突問題。
這種看待未來的方式,跟構思科幻故事的過程非常相像,科幻就是科技、哲學、文化、想象力極富邏輯性的結合。完全可以把科幻看做是嘗試著尋找科學與社會平衡的過程,他絕對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他也絕對是有一定前瞻性的。
再反過頭來看看科幻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的位置,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看一些科幻類的文學作品,有助于開發(fā)他們的想象力,這是好的。而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就不適合再去看科幻類的東西。到了而立之年之后,幾乎就沒有人喜歡科幻了,甚至還有人反感科幻。
為什么在邏輯和世界觀都不完善的時候,有發(fā)揮想象力的權力,而當成熟了之后,就要把想象力禁錮起來?
因為進入社會之后,想象力沒多大用處,而所謂的人情世故才是處世的關鍵。這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表現(xiàn)。只有想象力才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待問題,從而漸漸地構劃出新的社會形態(tài)。反之,如果讓人情世故掩蓋住了想象力,那么我們就會慢慢地僵化,直到最后的僵硬。
從來沒有人奪走過我們的想象力,也沒有人有能力奪走我們的想象力,他就在那里,只是我們很喜歡把他禁錮起來。如果哪天,科幻這類縝密的幻想文學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了所謂的“主流”之一,那才說明,我們終于從自己的手里奪回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