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翠 任根深 何一哲 劉海鷹 劉愈之 王偉 王巖東
摘要:以隴紫麥2號為對照,對引進的4個彩色冬小麥新品種的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xiàn)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紫黑粒小麥西黑1號在平涼市適應性強,耐寒、抗旱,成熟落黃正常,抗(耐)條銹病、白粉病,中抗黃矮病,中早熟,籽粒顏色較深,綜合農藝性狀表現(xiàn)好,折合產量為5 925.0 kg km2,較對照品種隴紫麥2號增產862.5 kg/hm2,增產率17.04%,可示范種植。
關鍵詞:彩色冬小麥;新品種;引種試驗;平涼市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3-0044-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9)03.009
Abstract:With Longzimai 2 as control,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four new color winter wheat cultivars introduced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ple black wheat cultivar Xihei 1 had strong adaptability, cold and drought resistance, normal maturity,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moderate resistance to yellow dwarf disease, middle and early maturity, darker grain color, and good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Its yield was 5 925.0 kg/hm2, which increased 862.5 kg/hm2 and 17.04%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 Longzimai 2.
Key words:Color winter wheat;New cultivar;Introduction trial;Pingliang City
甘肅省平涼市地處我國北部晚熟冬麥區(qū),是溫帶半濕潤向干旱氣候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8.3~9.3 ℃,年降水量479.3~637.6 mm,無霜期139~185 d,年光照 2 200~2 400 h,≥10 ℃的活動積溫2 339.2~3 335.6 ℃。小麥生長季光熱資源豐富,灌漿期雨水少,日照長,空氣濕度小,溫差大,有利于光合產物積累和品質改善[1 - 2 ]。多年來,隨著高產農業(yè)帶來的營養(yǎng)品質相對下降,以及人們過分追求米、面的精細白,導致存在于皮層中80% 的微營養(yǎng)成分嚴重丟失,致使“亞健康”、 “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群增加,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一些與微量營養(yǎng)素缺失有關的疑難雜癥有增無減[3 - 5 ]。而彩色小麥富含微量營養(yǎng)元素、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花色苷和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成分,能夠對人體起到較好的食補、食療作 用[6 - 8 ]。因此,近年來天然彩色小麥的需求越來越大,發(fā)展彩色小麥前景十分廣闊[7 - 9 ]。
2016年,平涼市農業(yè)科學院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彩色小麥育種開發(fā)項目組引入了4個彩色冬小麥新品系,以自育品種隴紫麥2號為對照,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在兩個試驗年度也遇到了一些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如2017年灌漿期雨水偏多、氣溫偏低、光照不足,致使穗粒數(shù)減少;2018年4月初,平涼突遭低溫寒潮天氣,致使小麥遭受不同程度的倒春寒凍害。但不利的氣候條件對彩色冬小麥品種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也得到了很好的檢驗和鑒定,從而有利于篩選適宜平涼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高營養(yǎng)彩色冬小麥新品種。現(xiàn)將試驗研究結果初報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彩色冬小麥新品種為西黑1號、西黑2號、西黑3號、西綠1號,均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彩色小麥育種開發(fā)項目組提供;對照品種為隴紫麥2號,為平涼市農業(yè)科學院自育彩色冬小麥新品種。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平涼市農業(yè)科學院崆峒試驗站。海拔1 315 m,年平均氣溫8.3~9.3 ℃,年降水量479.3~637.6 mm。土壤為新積土,肥力中等,前茬胡麻。播前一次性深施有機肥6 000.0 kg/km2、氮磷鉀三元復合肥(N-P2O5-K2O為18-18-18)300.0 kg/km2、尿素300.0 kg/km2。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每個品種為1小區(qū),小區(qū)面積8 m2 (4 m×2 m)。播前旋耕耙耱1次,9月28日人工開溝播種后耱平。每小區(qū)種植5行,行距20 cm,播量505萬粒/km2。田間四周設有保護行,冬前草較少未噴除草劑,翌年4月噴除草劑,11月28日灌越冬水。為促進及時返青,翌年3月10日干耬濕鋤,破除板結。田間觀察記載物候期,統(tǒng)計主要性狀,6月27日收獲。收獲時每小區(qū)取中間2行10株進行考種,按小區(qū)計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以看出,參試彩色冬小麥品種均于10月5日出苗,返青期均為3月20日。拔節(jié)期西綠1號為4月12日,較隴紫麥2號(CK)推遲2 d,其余品種均與隴紫麥2號(CK)一致。抽穗期西黑2號最早,為5月5日,較隴紫麥2號(CK)提前3 d;西黑1號次之,為5月5日,較隴紫麥2號(CK)提前2 d;西綠1號為5月14日,較隴紫麥2號(CK)推遲6 d。成熟期隴紫麥2號(CK)最早,為6月27日;西黑1號、西黑2號、西黑3號、西綠1號較隴紫麥2號(CK)分別推遲1、2、3、5 d。生育期隴紫麥2號(CK)最短,為273 d,其余品種為274~278 d,較隴紫麥2號(CK)延長1~5 d,均為中熟品種。
2.2 主要性狀
由表2可以看出,參試彩色冬小麥品種的基本苗以西黑3號最多,為521.6萬株/ hm2,較隴紫麥2號(CK)增加46.3萬株/ hm2;其次是西黑1號,為486.6萬株/hm2,較隴紫麥2號(CK)增加11.3萬株/hm2;隴紫麥2號(CK)居第3,為475.3萬株/hm2。冬前分蘗數(shù)以西綠1號最多,為1178.6萬株/hm2,較隴紫麥2號(CK)增加11.0萬株/ hm2;其次是隴紫麥2號(CK),為1 167.6萬株/hm2;西黑1號居第3,為1 129.5萬株/ hm2,較隴紫麥2號(CK)減少38.1萬株/hm2。成穗數(shù)以西黑3號最多,為1 043.3萬株/ hm2,較隴紫麥2號(CK)增加24.4萬株/hm2;其次是西黑1號,為1 023.8萬株/ hm2,較隴紫麥2號(CK)增加4.9萬株/hm2;隴紫麥2號(CK)居第3,為1 018.9萬株/hm2。株高以隴紫麥2號(CK)最高,為103.5 cm;其次是西黑2號,為99.3 cm,較隴紫麥2號(CK)低4.2 cm;西黑3號居第3,為78.8 cm,較隴紫麥2號(CK)低24.7 cm。穗長以西黑3號最長,為8.3 cm,較隴紫麥2號(CK)長1.0 cm;其次是西黑2號,為7.5 cm,較隴紫麥2號(CK)長0.2 cm;隴紫麥2號(CK)居第3,為7.3 cm。小穗數(shù)以隴紫麥2號(CK)和西綠1號最多,均為18個;其次是西黑2號,為16個,較隴紫麥2號(CK)少2個;西黑3號居第3,為15個,較隴紫麥2號(CK)少3個。穗粒數(shù)以隴紫麥2號(CK)最多,為39粒;其次是西黑1號,為37粒,較隴紫麥2號(CK)少2粒;西綠1號居第3,為36粒,較隴紫麥2號(CK)少3粒。千粒重以西黑3號最高,為38.1 g,較隴紫麥2號(CK)增加4.8 g;其次是西黑2號,為37.3 g,較隴紫麥2號(CK)增加4.0 g;西黑1號居第3,為34.1 g,較隴紫麥2號(CK)增加0.8 g。芒性狀西黑2號和西綠1號為無芒,其余品種為長芒。粒色西綠1號為藍色,其余品種均為黑色(見封三圖1、圖2);粒形西綠1號為長圓,其余品種均為橢圓;粒質西綠1號為粉質,其余品種均為角質。田間觀察表明,西黑1號、隴紫麥2號田間長期長勢良好(見封三圖6、圖7)。各參試材料的越冬率均為98.8%。且均對黃矮病、白粉病中抗,對條銹病表現(xiàn)慢耐銹性,對葉銹免疫,耐水肥。
2.3 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參試彩色冬小麥品種折合產量以西黑1號最高,為5 925.0 kg/ km2,較隴紫麥2號(CK)增產862.5 kg/hm2,增產率17.04%;其次是隴紫麥2號(CK),為5 062.5 kg/hm2,其余品種均較隴紫麥2號(CK)減產;西綠1號居第3位,為4 262.5 kg/km2,較隴紫麥2號(CK)減產800.0 kg/hm2,減產率15.08%。西黑3號、西黑2號分別較隴紫麥2號(CK)減產17.53%、22.72%。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表明,西黑1號與隴紫麥2號(CK)差異顯著,與其余品種差異極顯著;隴紫麥2號(CK)與西綠1號、西黑3號、西黑2號之間差異極顯著;西綠1號與西黑3號差異不顯著,與西黑2號差異極顯著;西黑3號與西黑2號差異極顯著。田間觀察表明,西綠1號抗寒性好,抗條銹,分蘗成穗率高;西黑2號抗寒性差,抗倒能力差,落黃較差,對產量有一定影響。
3 小結
在引進的4個彩色冬小麥品種中,西黑1號表現(xiàn)中早熟,生長整齊,后期灌漿快,成熟落黃正常,并抗黃矮病,白粉病,屬耐慢條銹品種,綜合農藝性狀好。折合產量較高,為5 925.0 kg/km2,較對照品種隴紫麥2號增產862.5 kg/hm2,增產率17.04%,可在平涼市示范種植。西黑2號、西黑3號抗凍性、抗倒性較差,對產量影響較大。西綠1號田間表現(xiàn)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石曉瑛. 平涼高粱全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18(1):68-70.
[2] 陳永軍. 平涼市黑壚土玉米施肥指標體系研究[J]. 甘肅農業(yè)科技,2016(10):39-41.
[3] 蔣建科. 彩色的小麥和馬鈴薯培育成功[N]. 人民日報,2015-02-09(1).
[4] 蔣建科. 彩粒小麥彩色馬鈴薯問世,花青素含量接近藍莓[EB/OL]. (2015-02-13)[2018-12-10]. http://jx.people.com.cn/n/2015/0213/c355183-23899449.html.
[5] 何一哲,雷小剛,賈振江,等. 富鐵鋅彩粒小麥營養(yǎng)品質與開發(fā)利用研究[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4):672-677.
[6] 何一哲. 論“作物營養(yǎng)功能育種”與糧食營養(yǎng)安全[G]//中國作物學會. 2009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廣州:[出版者不詳]. 2009.
[7] 何一哲. 開展生物強化營養(yǎng)功能育種,提高中國糧食營養(yǎng)安全水平[J]. 世界農業(yè),2009(1):60-62.
[8] 何一哲,寧軍芬,郭仲民,等. 中國發(fā)展生物強化功能食品的機遇與挑戰(zhàn)[J]. 世界農業(yè),2008(5):53-56.
[9] 何一哲,寧軍芬. 高鐵鋅小麥特異新種質“秦黑1號”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1(3):87-90.
(本文責編:陳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