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語文作為國民基礎教育的三大科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時,語文也是一門工具性極強的學科,它在現實生活中滲透的十分深入,也我們被廣泛應用于現實,離開了語文,我們的生活將寸步難行,學好語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鑒于此,本文筆者就著重談論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教師,應該積極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時不得其法,閱讀教學仍然問題重重。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哪些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可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結合自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探析和闡述
一、借助問題引領,激發(fā)探究的興趣
教師在借助問題引導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情境,這樣一來,當學生對于語文文本有充分的熱情時,教學工作才能有效地開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借助問題引導法進行授課,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與運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將注意力都放在語文課堂上,并依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解答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有助于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道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這一中心思想,同時也為了激發(fā)學生對這節(jié)課學習的興趣,筆者便借助問題引導法進行教學。首先,在學生預習完課文之后,筆者向學生提問道:“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想讓一個人來幫助你,但對方不同意,你會怎么辦?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劉備是怎么辦的?閱讀文章,看看劉備是怎么做的,并看看哪些具體表現能讓你感受到劉備的誠心誠意。”這時,學生便積極開始通篇閱讀、尋找,很快發(fā)現這篇文章中劉備的“三次拜訪”。之后,筆者又針對學生的回答,提出了以下問題:“通過閱讀文章,說一說你學到了那些精神?你有什么感受?”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學生對于課文的學習興趣,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劉備的做事態(tài)度。
二、培養(yǎng)閱讀習慣,讓學生主動閱讀
“播下一種行為,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笔悄闷苼鱿柕拿?。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應該在教學工作中被教師重視。究其原因,閱讀是一個人探索未知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首先需要從權威者的位置上走下來,與學生共同閱讀。
例如,教師在正式開始講授《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課前,不妨留出五到十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熟悉課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師在他們自主閱讀時,要對他們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讓他們帶著問題積極的在課堂上提問,從而有針對性的講解課文。在學生適應了這種課堂模式之后,逐步減少自主閱讀時間,以加快學生的閱讀速度。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一些課下的閱讀任務,讓學生自主完成一篇簡單的讀書筆記,把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讓學生自己去讀感興趣的或者是由教師推薦的文章。人的一種習慣,一般來說,在二十一天左右就可以養(yǎng)成,做到二十一天,學生的閱讀習慣就已經初步形成,但是教師不能在此時就產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思想而怠惰下來,仍然需要監(jiān)督學生的閱讀,進一步為學生閱讀習慣養(yǎng)成制定計劃,規(guī)定學生每天留出一定時間去閱讀。
三、多元品讀文本,促進學生的理解
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泛讀、精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文本的解讀,讓學生走進文本所描繪的意境,感受文本背后蘊藏的情感,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海鷗》這一課時,文章描繪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真摯而深厚,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泛讀課文,并回答課文描寫了老人和海鷗之間的什么事情分幾部分進行敘述的分別講了什么,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朗讀,并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關鍵語句和詞語,如文中幾次寫到了撲,海鷗從哪里撲來?又體現了海鷗當時怎樣的心情?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促進學生走進文本所描繪的意境當中。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齊讀,再次感悟文本,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感。這樣,通過多元品讀,學生對文本理解得更加深刻,充分感受到了海鷗對老人那令人震驚的情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利用先進技術,減輕閱讀的難度
小學生人生經歷尚不豐富,對于課文中的內容很多都沒有直觀印象,這就為他們的深入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如果不解除這些疑惑,他們的思路無法跟課文內容合拍,自然難以產生深入的理解,覺得課文空洞,提不起興趣。在這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把先進技術合理運用起來,比如多媒體技術等,通過較為新鮮有趣的方式,展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多媒體素材,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他們理解課文,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趣味所在。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這一課時,其中描繪了秋天美麗的風景和作者對于秋天那發(fā)自內心的喜愛之情。但是,現在很多小學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叢林里,平時看到最多的是各種高樓大廈,接觸自然的機會比較少,腦海中缺乏印象,對于課文中的描寫也就難以產生相應的聯(lián)想。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視屏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大自然在秋天時的美麗景色。學生會被新鮮的教學方式和美麗逼真的景色所吸引,在閱讀課文時,想象力也就有了落腳之處,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理解文章美在何處,認識到文字的力量
五、深入推敲語句,品味文章的語言
作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因此,好的文本遣詞造句都非常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時,對文章語句的推敲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推敲文本,挖掘文章情感、寫作技巧等,促進學生對語言的品味,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時,作者用一個個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為讀者展現了偉大的母愛,語言平實含蓄,情感真摯細膩,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仔細推敲相關語句,感受那濃濃的母愛。如文章多次用到悄悄地一詞,當作者毫無征兆地亂發(fā)脾氣后,母親悄悄地躲出去,當一切恢復沉靜以后,她又悄悄地回來了,當說到一些敏感詞時,母親又悄悄地出去了。細節(jié)的描寫,充分表達了母親對作者痛苦的理解、寬容和呵護。再比如,在寫到作者看窗外的樹葉飄落時,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一個擋字,體現了一向小心翼翼、處于被動的母親當時緊張而慌亂的內心,她害怕兒子因為外界的點滴變化而內心受到重大的影響。這樣,通過語句推敲,讓學生對文章表達的情感體會得更加深刻。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喜歡文學,熱愛閱讀,教師要優(yōu)化自己的課程設計,利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構建課外閱讀教學模式、綜合閱讀教學模式以及高效閱讀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發(fā)目標下,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文學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賴惠卿.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J].基礎教育參考,2018(14):55-56.
[2]馬毓海.談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107.
[3]郭玉紅.強化文本細讀,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基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思考[J].中國高新區(qū),2017(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