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嘉
摘 要:《人間詞話》有言:“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病!娎飳にО俣龋仡^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蓖鯂S先生的“人生三境界”分別來自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和辛棄疾的《青玉案》。
關(guān)鍵詞:王國維;蝶戀花;鳳棲梧;青玉案;人生三境界
一、人生第一境界與《蝶戀花》·晏殊
晏殊的《蝶戀花》作于深秋時節(jié),百草凋零,生機盡散,人的情緒也達到了一個相對低沉的狀態(tài)。清晨欄桿外的菊花被一層層煙霧環(huán)繞,似乎含著點點滴滴的愁緒,沾露的蘭花也仿佛默默飲泣。詞作開篇便以如此悲傷的景物來渲染氣氛,“愁”、“泣”二字,不僅僅是描繪檻菊和蘭花,更寫出了女主人公內(nèi)心的哀愁。“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與其說是燕子不能忍受羅幕的清寒而飛去,不如說是簾中女主人公身心俱冷;燕子知冷,雙雙離去;而女主人公再冷,卻也只能一人。天上的明月哪里能體會到離別之苦,仍舊光照住戶。女主人公卻偏偏要埋怨明月,看似無理卻也是寫出了她內(nèi)心的哀怨與離愁。下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暗颉弊謧魃竦貙懗隽松黠L對樹葉的摧殘,更是寫出了心上人離去后孤獨對女主人公心靈的摧殘?!巴M”一詞又將眼界拉伸到遠處,表現(xiàn)出了女子悲壯的感情。結(jié)尾處又說,即使女主人公想寄給心上人彩箋和尺素以表思念,但是山長水闊,又怎么知道心上人在哪里呢?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被王國維先生稱為人生第一境界。[5]第一境界以西風刮得綠樹落葉凋謝,表示當前形勢相當惡劣,但在亂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樓,高瞻遠矚,清晰地看到遠方,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說明他能排除干擾,不為煙霧所迷惑,能看到形勢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抓住斗爭的主要矛盾。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礎(chǔ)。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二、人生第二境界與《鳳棲梧》·柳永
柳永的《鳳棲梧》作于生機勃勃的春天,可縱使良辰美景,也抵擋不住詞人心中那連綿不斷的愁緒。上闋來看,首句一個“獨”字,便將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奠定了下來——這個時期的柳永,在第三次科舉考試被皇帝宋仁宗殘忍地劃去了姓名,同時,皇帝還在他名字旁邊批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此時的柳永對仕途心灰意冷,便專心填詞。一人登上高樓,看著眼前的景色,想著遠方的佳人,又想著自己的孤單與辛苦,不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第二句詞人看到眼底的勃勃生機反而是點燃了自己的愁緒。在詞人看來,他的春愁不來自于心底,而來自于遙遠的天際。這句詞,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實屬高妙之所在。第三句詞人看著眼前“殘照里”的“草色煙光”,暗自傷神,究竟有誰能夠理解自己的心意呢?“誰會”問出了作者的心里話,可獨自煢煢,只能有問無答!下闋來看,詞人為了緩解自己的離愁別緒,決定狂飲歡歌,然而在勉強的歡樂之后,留下更多的是“無味”,是內(nèi)心的空虛與寂寞,是詞人對自身境況的進一步思索。末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詞人孤單的心境,讓他一天天的瘦削下來,縱使這樣,詞人仍然心甘情愿地思念著遠方的伊人,終身不悔。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這樣說道:[6]“詞家多以景寓情。其專作情語而絕妙者……‘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等詞古今曾不多見?!辟R裳也曾有言:[7]“小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作決絕語而妙者……柳耆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韋意,而氣加婉矣?!笨梢娏浪鞯摹而P棲梧》,贊譽頗高。
王國維先生將“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看為人生的第二大境界,是說,我們一生終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在自己的奮斗目標確定之后,我們就要為之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斗,再苦再累也不要有所悔恨。我們要知道,通向成功的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如果堅持下去,如果一如既往地等待下去,我們就會得到更多的東西,實現(xiàn)我們的理想與目標,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三、人生第三境界與《青玉案》·辛棄疾
辛棄疾的《青玉案》擬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辛棄疾時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任司農(nóng)寺主簿。當時,強敵壓境,國事日衰,而南宋統(tǒng)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之中,用以粉飾太平。
陳廷焯這樣評論:[8]“艷語亦以氣行之,是稼軒本色。”明明獨自一個人,卻偏偏不說自己一個人,在眾人的繁華熱鬧之中,總能耐得住寂寞,只將心緒用兩三句說出。梁啟超也說道:[9]“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笔钦f,在政治波動的時期,辛棄疾獨處寂寞而心懷憂憤,縱使不被重用,也絕不會隨波逐流。梁啟超所提到的“傷心人”,我想,并不是真像詞中說的找不到佳人,而是指政治上的不得志。
末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被王國維先生贊為人生第三境界,這是說,人在經(jīng)歷過挫折與磨難之后,在被挫折不斷打磨之后,也或許在心灰意冷之時,終于成熟成長起來,最終獲得了成功。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或許崎嶇不平,或許布滿荊棘,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真心真意地努力付出,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總會發(fā)現(xiàn)“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
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境界的論說,向來為人們所敬仰,而當我們弄明白三個境界的來源出處時,更是對其進一步了解。不管是人生三境界,還是《蝶戀花》《鳳棲梧》《青玉案》,都各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此基礎(chǔ)之上,當他們碰撞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又會散發(fā)出別樣的光芒。
參考文獻:
[1]人間詞話詳解/王國維著;羅海鑫主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0,第55頁.
[2]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第三卷/袁行霈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6(2016.7重?。?,第13至195頁.
[3](清)陳廷焯《詞則·打壓集卷二》.
[4]人間詞話詳解/王國維著;羅海鑫主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0,第51頁.
[5]人間詞話詳解/王國維著;羅海鑫主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10,第159頁.
[6](清)賀裳《皺水軒詞筌·小詞作決絕語》.
[7](清)陳廷焯《詞則·閑情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