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秀
一、積極心理學和閱讀習慣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從積極向上的角度去研究人類良好的品質,關注人體的健康程度和幸福感受。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運用極心理學的理念、視角和辯證思維方法去重新審視小學生閱讀方面存在的消極一面,變被動的補救為積極的預防,將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習慣的重心引向積極開發(fā)小學生積極向上的層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毙抡n程理念強調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允許學生對整個課堂教學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大量閱讀是學好語文的根基,我們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而一節(jié)好的閱讀討論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可能性。
如何上好一節(jié)閱讀討論課,淺談我的經(jīng)驗和觀點。
二、明確主題,做好課前準備
低年級學生生活經(jīng)驗少,知識儲備量少,所以討論課前教師一定要將討論主題告知學生,課下借助書籍或網(wǎng)絡搜集相關資料。
(一)分工明確
閱讀討論課以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分配任務和收集資料。如為了更好地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我們可以組織一節(jié)討論課,可以搜集李白的生平、寫過的詩歌、每句話的意思等等,由組長提前安排每名成員的任務,這樣更有針對性。
(二)注重閱讀積累
要想上好一節(jié)討論課,學生一定要有大量的閱讀積累。老師可以采取多種手段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1)孩子在微信群堅持發(fā)視頻,老師積極并及時地鼓勵閱讀的學生,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相結合。(2)在繪本上寫讀后感,孩子自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認知和閱讀能力。(3)推薦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的閱讀刊物。
三、“正課”與閱讀習慣的關系
在這里我們所說的“正課”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正課和課外閱讀關系密切,正課反映出課外閱讀量,而課外閱讀又與閱讀習慣密不可分。可以說語文正課和閱讀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
語文正課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四十分鐘內學生可能只掌握了一篇課文或某一知識的重難點。在一節(jié)課中,學生的知識層次等情況也只能限制在這一范圍內,如果要打破這一限制,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增強學生的知識面,徹底解決某一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使學生掌握這一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課堂教學中是辦不到的,只有在課外閱讀中,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
為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老師應充分發(fā)揮正課的作用。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正課上老師可以交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1)綜合類,有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2)分項類,有解詞、釋句法,文章結構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歸納法等;(3)與思維方法結合,有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和演繹閱讀法等;(4)閱讀筆記方法,有劃重點、寫標題,編寫讀書提綱,寫讀后感及讀書心得等方法;(5)按文體閱讀,有散文閱讀法、小說閱讀法、詩歌閱讀法、劇本閱讀法、科技文閱讀法等。
總而言之,利用好正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對閱讀習慣的大有裨益。
四、積極環(huán)境激發(fā)閱讀興趣
(一)以身示范影響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碧K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給了我啟發(fā),一方面,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當從自身做起,將閱讀視為生活的一部分,進而慢慢影響學生。在班級里,當要求學生讀書的時候,教師手里一定拿本書認真閱讀,以此感染學生。
(二)班級圖書角
為了調動孩子閱讀積極性,可以在班級多放一兩個書架,黑板前一個小書架,外面一個大書架,都擺上書,并且書會時常更新?!芭钌橹?,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焙⒆娱L期待在充滿書香的教室里,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家校合力促閱讀
不會閱讀的孩子將會成為潛在的差生。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方式和家長溝通交流孩子讀書的重要性問題,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家長通過閱讀記錄表記錄孩子閱讀情況,每天堅持發(fā)閱讀視頻,時間長了,孩子讀得多了就懂得多了,懂得多就慢慢愿意讀,興趣自然而然就培養(yǎng)起來了。
總而言之,積極心理學在語文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中可以應用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助力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王軍.論閱讀習慣及其建構[J].中國出版,2017(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