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不知不覺之間,信息化大潮洶涌而來,每一個當代人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了信息化的洪流,男女老幼概莫能外——不管本人是否認識到了這一點。信息化帶給人們生活的變化,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次產業(yè)革命。
信息化的到來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一本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就使得當時思想前衛(wèi)的人們認識到,在實現(xiàn)了當時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工業(yè)化之后,還有一個更加發(fā)達的信息化時代,這就是人類社會繼農業(yè)化、工業(yè)化之后的“第三次浪潮”。多年以后,當年閱讀托夫勒著作的新潮青年也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而信息化也不再是書本上供人們談論的抽象概念,它已經實實在在地來到了我們身邊。盡管現(xiàn)在享受著、建設著信息化的人看上去也許并不顯得時尚,也許一出生就趕上信息化社會的新生代們會覺得“這是很平常的呀”,請允許這里套用一篇經典文章的句式說一句:“請你意識到你正處在幸福之中吧”。當代社會信息化帶來的便捷,是三十年前,甚至十年前都不敢想象的。這種情況再一次印證了恩格斯的那句名言:“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從概念上探究,信息化乃是指培養(yǎng)、發(fā)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因此信息化離不開智能化工具。說到這,信息化就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過去常說,工具是人的肢體的延長,那如今信息化時代智能工具的誕生,就不只是延長了人們的肢體,還大大延伸了人們智力的作用范圍。鼠標、鍵盤、拇指,輕點輕按之間,代替了過去無數繁重的勞動。豈不見過去人流擁擠的場所,在實現(xiàn)了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調度以后,都變得清凈安閑了嗎?可以說如今信息化、智能化大到國家治理,小到柴米油鹽,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對于在新世紀中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而言,離開了信息化環(huán)境、智能化工具,恐怕會寸步難行。
信息化的沖擊
如果說智能化前些年聽起來還覺得神秘的話,那現(xiàn)今誰在實際生活中還不接觸幾個智能服務終端呀,最不濟也能把玩一個智能手機呀!而倒退十幾年、二十年,別說是智能手機,就是連那種笨重的磚頭式手機(人稱“大哥大”)也是土豪們的象征?,F(xiàn)如今,別說是青少年,就連不少中年人也都成了“低頭族”,發(fā)微信、搶紅包,微信群儼然又成了通過虛擬空間維系人們關系的有效手段。這些現(xiàn)象,恐怕與我們早先想象的信息化時代的“高大上”境界不太吻合,但它畢竟實實在在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正如哲人所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里的“合理”,并不表明正確,而是說它自有其存在的依據。這里之所以引經據典并不是為了掉書袋,而是表明,人們在信息化時代到來的時候,未必真正做好了迎接的準備。我們往往還在很大程度上還在用傳統(tǒng)社會的生活習慣,來安排信息化時代的生活,這就難免時時感到困惑。
君不見,公交、地鐵上,不論坐著的還是站著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刷屏;豈不聞,在有的老人的壽宴上,孫輩們只顧低頭刷屏,冷落了老壽星,惹得老人掀翻了桌子。倘若說,整天泡網吧的那些少年是患上了網癮的話,那么對那些連走路、開車、甚至蹬著三輪車都在盯著手機屏的人來說,豈不是也就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嗎?即使再普通一些,整天盯著手機屏看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其中不看路而徑直掉進河里的人更算是極端的奇葩了。當然,通過智能手機和其他終端,人們不但得到了便捷,也得到了不少信息,問題是有時人們花出的時間更多。信息時代的一個特點就是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大數據的運用,使得人類信息量的儲備在成幾何級數增長,各種儲存設備的存儲量也不斷翻番,這就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們面臨成為信息奴隸的危險,美國科幻大片中智能機器人打敗人類的情節(jié)也不再是毫無可能。而且更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微信、微博傳播的大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經常閱讀這些東西,不僅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甚至會弱化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尤其不利于知識結構尚不全面的年輕人系統(tǒng)、全面、完整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所以說,大量接收這些短、平、快的信息,不能代替系統(tǒng)完整的閱讀。
信息化的理性對待
毋庸諱言,如今信息化帶給人們生活的變革,是革命性的。但如果我們把眼光眺望到更加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就會意識到生產力的突進帶給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在歷史上也曾經發(fā)生過。最近重讀《共產黨宣言》,發(fā)現(xiàn)經典作家對此早就有過精辟的論述,革命導師在談到工業(yè)革命的后果時曾經精辟地指出:“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边@就好比我們現(xiàn)在,3G還剛剛推開,4G又出來了,5G也即將應用。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的東西。就技術革命帶給社會生活的沖擊而言,明顯地是帶有共性的。如果說,工業(yè)革命時代蒸汽機車的沖擊碾碎了農業(yè)社會田園生活的寧靜,那么信息化時代帶來的沖擊恐怕就是使得選擇恐懼癥患者變得更加無所適從。曾幾何時,人們苦惱的是生活中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少,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反而也會因選項太多而為難,從信息化的角度來講,不僅現(xiàn)在獲得信息的便捷程度是過去根本無法想象的,而且獲取信息的成本也及其低廉。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前信息化時代,進行科研、發(fā)表論文,要靠人工檢索資料、手寫謄抄、鉛字排版、紙質版印刷,除去科研過程本身,這些事務性的環(huán)節(jié)就要占去很多時間,在信息化時代,這些過程所占時間也就是過去的零頭。從這個意義上講,以過去發(fā)表論文周期要多么長來印證如今論文寫作今不如昔是明顯站不住腳的。但問題是,倘若一味地依賴信息化工具而放棄了思考,那才是真正的危機。同樣道理,從主觀感受而言,不一定現(xiàn)在享受琳瑯滿目的網絡娛樂產品就比過去在劇院里聽戲、樹蔭下聽評書、露天操場看電影帶來的審美愉悅更強。因從心理學和美學角度講,只有融入更多的能動性,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們才能夠體會到更多的美感;相反,整天泡在網吧里,或者宅在家里沉浸于虛擬空間而不接觸社會,只能帶來虛度時日的空虛。而信息化時代媒體的特點,就是讓受眾牢牢地被吸住,欲罷不能。從這個意義上講,那些網癮患者的悲哀,就在于面對目不暇接的信息,迷失了自我。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信息化產品的魅力和它的副作用是一樣的強烈,這里就更不提利用技術手段鉆信息化的漏洞的黑客和利用信息化工具進行詐騙的害群之馬了。
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系鈴人”。在信息化時代,把握住自己的鑰匙還是在自己手里。其實早在智能手機乃至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以前,電視的普及就曾經像黑洞一樣吸去了人們不少的業(yè)余時間,使得人們減少了與家人的交流、耽誤了鍛煉身體,更影響了學生們晚間的自習時間。所以記得前些年《大學英語》里有一篇課文,就是設想周末晚上全美國電視停播一小時,讓人們體驗一下沒有電視的生活。作者認為,人們將會發(fā)現(xiàn)擺脫了電視可以做相當多的事情。據此,更有理由認為,除去必要的時間,人們丟開手機、離開電腦,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當然,以上只是從被動的角度來闡發(fā)的;從主動的角度來看,更應當利用信息化時代的條件,獲取更多有用有益的信息,搞好工作和學習,進而為社會做出更大的創(chuàng)造和貢獻。比如,現(xiàn)在不少人每天乘坐班車或地鐵的時間加起來大于3個小時,多數人這些時間都是花在了玩手機上,尤其是年輕人。而其中大部分時間又是在瀏覽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軼事趣聞之類。實際上,現(xiàn)在各類移動終端的內容資源中,各類專業(yè)知識的儲備都非常豐富。倘若每天堅持系統(tǒng)學習,幾年下來幾乎相當讀了一所通勤大學了。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利用好了智能工具的人,就等于在信息化時代掌握了一把金鑰匙;而那些玩手機、玩電子游戲上癮的人則是辜負了信息化帶給人們的便利。
(作者為濟南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經濟學博士,濟南市委智庫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