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外文學(xué)之間的交流以及中外學(xué)者間的密切往來,中國學(xué)者對域外漢詩人的關(guān)注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從研究中國的詩人轉(zhuǎn)向到漸漸關(guān)注外國的漢詩詩人及其作品。隨著研究成果的逐漸深入,域外漢詩對于我們來講已經(jīng)不再那么陌生,開始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本文就簡論一下域外漢詩人石川丈山受中國的“道家”思想影響在人生觀以及詩歌作品方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變化。
關(guān)鍵詞:石川丈山;道家思想;漢詩
作者簡介:劉云嬌,女,漢族人,黑龍江哈爾濱人,上海師范大學(xué)碩士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域外漢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0-0-02
前言:
石川丈山,日本著名漢詩人,生于天正十一年,卒于寬文十二年,名凹,字丈山,號三足老人、凹凸窠。石川丈山自十六歲始跟隨德川家康,三十三歲時在大阪夏日之戰(zhàn)中雖戰(zhàn)功赫赫,卻因違反了軍令,蟄居不出,輾轉(zhuǎn)幾年后在京都郊外一乘寺修建詩仙堂,終身隱居于此。其詩作被門人收錄進《覆醬集》中,其中多首漢詩都體現(xiàn)出了“道家觀念”對他的影響,下面我將具體來論述一下。
一、石川丈山道家思想在人生觀上的體現(xiàn)
石川丈山“常抱退耕之志,償叱避功名,不出仕數(shù)年”[1],其友人林羅山,門人石克子都曾反復(fù)提及其隱居之事。石川丈山雖出身武家,卻甘愿居于深林之中詩酒度日,在棄武后專心寫詩,不問世事。這一點與中國的道家鼻祖老子可謂十分相像。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列傳》中曾記載道:“老子修道德,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終”。[2]可見老子對官場毫無留戀,石川丈山一如老子,在朝時戰(zhàn)功赫赫,隱居之后卻忘卻功名富貴,徜徉山間古寺,專心作詩寫文,大有莊子的逍遙自在之意。
主張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中有許多是各個時代的隱者,隱逸是他們的人生追求,像“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隱居茅山的陶弘景等,都是道家的理想人物。石川丈山曾在詩作中多次提到陶淵明,其漢詩《修菊思淵明》寫到:“先生高砥節(jié),隱操絕同倫。進退避榮辱,聰明抱智仁。撫松誇景象,攜杖度田畛。遺愛一籬菊,流芳千載人。琴書消舊患,詩酒忘家貧。既醉終天地,樂哉形影神。”[3]詩中明確表露出對陶淵明的贊許與崇敬之情,詩人自己也渴望像陶公一樣生活,即便家貧卻是自得其樂。除了在詩歌中提及陶淵明,石川丈山在自序與文中也多次贊美陶淵明的高潔之志,表達了自己的追慕之情,他的隱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陶淵明的學(xué)習(xí)。隱居于山中,清靜無為,自給自足,閑適自樂。
此外,在《答林春德》一文中,石川丈山也表現(xiàn)了自己對名利金錢的摒棄,文中道:“不佞蟬蛻榮辱,而安貧素,與圈鹿欄牛之者,不為群者,大有逕庭。幾逃山林者,無意富貴,有意富貴者,不逃山林,是古今之定理也,縱富如沈萬三,何潤髑髏,況于其他乎。嗟嗟,人無吾知,知吾者夫惟青山白云而已歟?!盵4]石川丈山在此提及沈萬三是為了對比,即便如此巨富,死后也留不得什么。而石川丈山追求的人生境界也不是財富和榮譽,他安于貧素,樂得逍遙,正因無意富貴方能久居山間,他自己也說不被世人理解,而真正能令他當作知己的只有青山白云,可見其境界之高異于常人,也得以看出其受道家影響不慕名利,把榮辱看作虛無的思想。
由以上可見石川丈山的人生經(jīng)歷中確是滲透著道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在其詩歌中的體現(xiàn)
正如石川丈山的人生觀中處處滲透著道家思想的影響,其漢詩作品也如此。
其七絕《春游摘菜草》:“世外勝人心自安,是非名利不相干??蒉季彶椒婪疾?,桃李春風(fēng)天地寬。”[5]詩歌中把自己比作隔絕世外之人,是是非非,功名利祿都已拋諸身外,自己隱居于山間這一方天地,仿佛脫離了塵俗,世界卻更加寬廣了起來。詩人超脫于世外,醉心于悠游自在的生活,步入了人生的新境界,萬物釋然,一切皆空,詩作中明顯體現(xiàn)了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
在另一首七絕《尋相生松過尾上》中詩人寫道:“神像傾頹廟宇荒,丹青仿佛薛籮墻。人間莫羨長生壽,千歲雙松今則亡?!盵6]詩作中表現(xiàn)出一種道家的虛無之感——人生不永,萬事萬物最終皆會化成塵土消亡于世。另一首五律《幽吟》中詩人也寫到:“游眺對畫圖,晴嵐山彩色。詩加頭上霜,書攘離中棘。無事世將終,有時石亦泐。人生如雨珠,出沒在瞬息?!盵7]全詩的最后一句可謂是點睛之筆,人生如雨珠,雨珠的生命只在瞬息,陽光一照射便消散無痕了,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啟示,人生便像雨珠一樣短暫,剎那之間便消失不見,這也是一種虛無。
此外,在其詩作《偶然·集句》中也體現(xiàn)出了看破世間紅塵名利的思想。全詩如下:“賴有顏瓢一味長,人間萬事總相忘。客來莫笑生涯薄,分付梅花自主張?!盵8]詩人一句“萬事總相忘”讀來悲涼卻也灑脫,人世萬事本就如此,安能長存,最后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淡忘被泯滅。既然早已得知結(jié)果又何必費心去抓住什么,這是一種超脫的無為,道家思想在詩作中的體現(xiàn)不言而喻。
《砌池印月》這首七律中石川丈山也寫到:“陰壑煙霏生夾籟,一天秋月印池心。功名塵垢疑沉璧,爵祿泥涂覺擲金?,搹孛鬏x通智鑒,銎開瀲滟滌胸襟。西湖勝景君分得,夜夜憑欄催幾吟?!盵9]作者眼中功名如塵垢,爵祿如泥涂,終會消散,不得長久,他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可見作者對名利的淡泊與超脫。
其詩作《寓懷》:“煩?詩力退,風(fēng)操任天頑。逋屋輪蹄絕,陶窸宇宙寬。奇書無永夜,靜處有深山。吾世殊人世,是非不敢關(guān)?!盵10]此詩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類似于莊子在《逍遙游》中營造的世界。莊子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石川丈山也如此。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石川丈山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他的世界與自己合二為一,他在詩中說“吾世殊人世”,既然充滿著斗爭和名利糾紛的世界不屬于他的世界,他在心中便自有天地,或許這山林之間就是他的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仿佛桃花源,是僅僅屬于他一人的。他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不得而知,但必定是殊于人間世的,他在自己豐盈的精神世界中生活,就像莊子也在自己的世界中逍遙自生。
石川丈山一生清靜自守,拋卻身外的功名利祿,終身隱居于山林之間,每天吟詩作文,游寺觀花,守一詩仙堂返璞歸真,內(nèi)心充盈的精神世界讓他能夠?qū)P淖髟姵蔀榻瓚舫跗趯I(yè)詩人的代表,不得不說道家觀念對他的確造成了深厚影響,而這種道家精神也滲透在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之中,在他的漢詩以及文中也都深有體現(xiàn)。
注釋:
[1]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49.
[2]司馬遷.史記列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5.
[3]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79.
[4]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241.
[5]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19.
[6]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78.
[7]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152.
[8]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86.
[9]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263.
[10]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142.
參考文獻:
[1]石川丈山.覆醬集[M].1671.
[2]司馬遷.史記列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3]祁曉明.江戶時期的日本詩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4]嚴明.東亞漢詩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5]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6]尉?,? 淺論石川丈山選三十六詩仙的初衷[J]. 北方文學(xué),2017(7):88-89.
[7]李寅生.日本漢詩精品賞析[M].北京:中華書局.2009.
[8]劉芳亮.日本江戶漢詩對明代詩歌的接受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