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
摘要:在《燈塔看守人》中,波蘭人史卡汶斯基在歷經(jīng)各種坎坷與漂泊后,終于找到了一份看守燈塔的工作。島嶼荒無人煙,點燈的工作枯燥無味,這份旁人無法忍受的苦差,卻讓史卡汶斯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寧與平靜。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本波蘭語的詩集,重新喚起了他的愛國和思鄉(xiāng)之情,卻讓他耽誤了點燈,致使來往船只擱淺,史卡汶斯基最終丟掉了工作。對祖國的強烈的感情和思念使他忘了自己的責任,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孤獨的老人的悲慘遭遇的同情。
關(guān)鍵詞:顯克微支;《燈塔看守人》;沖突
亨利克· 顯克微支(1846-1916)是波蘭著名的歷史小說家,世界聞名的波蘭愛國主義小說家,也是魯迅和托爾斯泰最崇拜的作家。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作品曾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有2000多個譯本,再版次數(shù)和印數(shù)都居波蘭之首。他的作品語言優(yōu)美流暢,人物性格鮮明,被譽為“波蘭語言大師”。1896年, 顯克微支發(fā)表了《你往何處去》, 并“由于他在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出的令人驚嘆的才華和卓越成就”,這部小說獲得1905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波蘭文學史上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燈塔看守人》(1881)是顯克微支第一篇被翻譯成中文的小說。 敘述了一個年過七十的波蘭老人史卡汶斯基一生中無數(shù)次不幸和挫折當中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美國屬地阿斯賓華爾島燈塔的看守人失蹤,因此缺一位盡職盡責的看守人。雖然這是一份苦差,在這個面積不到一畝的孤島上,除了星期日外,每天都要上下幾百級又高又陡的臺階,是一份重復(fù)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是,所有這一切在史卡汶斯基看來都微不足道,他對此非常向往。他一生歷經(jīng)各種磨難和坎坷,參加過西班牙、法國、匈牙利、美國等地的戰(zhàn)爭,得到過數(shù)枚功勛獎?wù)拢且粋€勇敢堅強的軍人。他也流浪過很長時間,流浪時他做過很多工作。他的運氣實在不好,每次他想要在一個地方安定下來時,就會遇到各種變故,最后只能繼續(xù)流浪。他曾在澳洲做過金礦工,在非洲掘過鉆石,還曾在東印度做過雇傭兵,在加利福尼亞經(jīng)營過牧場,剛剛準備安定下來,就遇到了旱災(zāi)。他前往巴西的內(nèi)陸,跟那里的土著進行交易,但是她的木筏卻在亞馬遜河上被撞碎了。他就這樣沒有武器,食不果腹地在森林里流浪了好幾個星期。之后,他來到了阿爾干薩斯州,在那里開了一家鑄鐵廠,本來一切都已經(jīng)走上正軌,卻遇到了大火,在那場大火里,他的鑄鐵廠被燒得什么都沒剩下。在落基山的時候,他還不幸地被印第安人抓走,如果不是遇到了好心的加拿大獵戶,救了他的性命,史卡汶斯基恐怕早就死了。史卡汶斯基還先后在兩艘船上工作過,一艘船來往于巴西和法國之間運貨,另一艘是捕鯨魚的船,但這兩艘船后來都出了意外,沉沒了。就像是一種詛咒,冥冥之中,有一只巨大而仇怨的手,在一切的陸地上或水面上到處跟著他,可是他從來沒有屈服過。他熱愛勞動、正直無私、意志堅強、樂觀自信。史卡汶斯基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次烈火中的鍛煉,苦難中的磨礪,但他始終充滿信心,毫不失望,認為將來一切自會好轉(zhuǎn)??墒?,到頭來依然一無所有,唯有滿頭白發(fā)。
長期的流浪生涯讓史卡汶斯基對安寧平靜的生活充滿了強烈的渴望,希望通過燈塔看守人這個職位安穩(wěn)下來。他前來應(yīng)征并說服美國領(lǐng)事而得到任用。史卡汶斯基的思鄉(xiāng)之情也在這份安穩(wěn)中漸漸消沉下去,直到一日,史卡汶斯基收到了波蘭僑民協(xié)會寄來的幾本波蘭語的詩集。這本詩集喚起了他的愛國之情和思鄉(xiāng)之情,史卡汶斯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能在這個孤島之上見到波蘭文的書籍,這也使他因沉浸其中而忘記點燈,造成船的擱淺,最終丟失了工作,又開始了新的流浪。
在《燈塔看守人》中,顯克微支塑造了一個失去家園、四處漂泊、飽經(jīng)風霜而又摯愛祖國的波蘭老人形象。顯克微支的作品以情動人,讀者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情緒變化,進而產(chǎn)生共鳴。在《燈塔看守人》中,史卡汶斯基的感情描寫充分,性格鮮明。通過描寫他感情的高尚和純潔,表現(xiàn)史卡汶斯基命運的悲劇性。主人公史卡汶斯基的感情和理智有時候是有矛盾的。當他看到波蘭語寫的詩集,讀著祖國詩人密茨凱維支的詩歌,他那已經(jīng)安定下來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了。讀著讀著他進入了夢境,夢境中,他回到自己的祖國,看到了真正的波蘭之夜。那天晚上,他忘記了點亮燈塔上的燈。對祖國的強烈的感情和思念使他忘了自己的責任。作品著力表現(xiàn)人物身上這種感情沖動和激流, 進而表現(xiàn)人物的這種感情與責任的沖突。《燈塔看守人》把人物合理的感情與錯誤的行動后果之間的矛盾揭示出來,更激起人們思考,為什么史卡汶斯基一生流浪沒有家園呢?雖然在這部短篇小說中,作者沒有一句直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語言,但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史卡汶斯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沒有安定幸福的晚年。它激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孤獨的老人的悲慘命運和遭遇的同情。
參考文獻:
[1]孫席珍,蔡一平編.東歐文學史簡編[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王榮久,李南友編.東歐文學名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3]顯克微支.燈塔看守人[M].翁文達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4]顯克微支.顯克微支短篇小說集[M].施蟄存,周啟明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