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fā)布的《2019年消費者金融素養(yǎng)調查簡要報告》顯示,當詢問消費者對消費和儲蓄的態(tài)度時,與2017年相比,消費者對延遲消費的偏好略有下降,整體上選擇“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比例降低了0.37個百分點。把自己的部分財物存儲起來,然后安排在未來的多個時間點進行消費,這種為未來的打算被稱為延遲消費。延遲消費偏好下降,難道中國人越來越不愛存錢了?
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對比,中國的儲蓄率仍然一騎絕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儲蓄率為47%,而同期的世界平均儲蓄率僅為26.5%。而與中國人自己比,那么儲蓄偏好確實有消退。去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曾發(fā)表講話稱,中國的儲蓄率在高峰的時候曾經達到了差不多50%,現在已經降了好幾個百分點,有可能下降的趨勢還是挺快的。
商務部流通產業(yè)促進中心現代服務業(yè)處處長、研究員陳麗芬表示,近年延遲消費的比例略有降低,更多的人傾向于把錢立即花掉,主要受四點因素影響。一是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不同于中老年消費群體,消費信貸的發(fā)展,也讓消費者擁有更多超前消費渠道。二是社會保障功能不斷加強,減輕了居民儲蓄養(yǎng)老防病的心理。三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最低工資標準提高,減稅降費政策發(fā)酵,提高了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四是消費環(huán)境不斷改善優(yōu)化,挖掘了居民的潛在消費能力。
簡單來說,錢包鼓,心態(tài)好,人就容易買買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9 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4%。
整體經濟的發(fā)展給消費者帶來了穩(wěn)定和信心,拉動了消費的馬車。但是沒存起來的錢,也不完全是拿去花了,更多的中國人在“月光族”和“存錢黨”之外找到了第三條路。專家指出,金融服務變得更豐富,金融產品變得更多,人們的投資融資渠道也變得更多——把錢拿去做一些小的投資理財,會比放著要有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