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慶
課堂語言是課堂教學實施重要媒介,連通著“教”者和“學”生,通過有效信息的傳導,保證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在傳統的認知范疇內,課堂語言是依靠師生間的聲音、表情、肢體間的互相傳達完成,并且以教師為主導傳遞信息。在過往的《大學語文》課堂上,主要依靠教材閱讀、講授者口述輔以必要的板書,注重對文學作品的事實了解、情感共鳴、意境品析,通過學生的精神想象,完成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的。例如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其實并不需要每個學生有這樣的實境體驗,只要學生能體會到月明春山下的澄澈通明,實現相近情境的想象和向往。
但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運用,PPT、視頻、手機云課堂等新型載體涌入課堂,增加了課堂知識信息傳播的通道,豐富了文學作品的呈現樣式,打破了過往學生被動單向的接受信息。通過信息化技術所具有的圖像、視頻、聲音乃至觸覺功能,從事實還原、情感感知、意境模擬上,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信息輸出、抵達。就這一點來說《大學語文》課堂,信息化技術進入課堂語言后,在提高了單位時間內有效信息輸出量,強化記憶效果外,文本深處的想象空間被信息技術的聲圖擠壓了空間,語言文學獨有的魅力或者說對學生精神皮層深處的喚醒正在逐漸式微。對高職學生來說,本來就較為孱弱的文化想象、情緒積累急劇下行,他們正體驗并構建著與社會生活一樣的快捷、單一、淺感知的審美淺體驗。
信息化技術進入課堂語言體系,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在課堂之外,信息化技術也正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內容。教師、學生作為社會的個體,正是信息化技術大行其道的跟隨者、運用者甚至推進者。所以構建適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的課堂語言,既是建設新型課堂的內在要求,也是與當代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發(fā)展相呼應的一種外在必然。但如何有效植入信息化技術,確立現代課堂語言的新范式,我們有必要通過課堂語言源起分析、類型比較、具體運用進行梳理厘清,然后進行可操作性、可復制性的新型課堂語言模式研究,進而將成果推廣到《大學語文》課堂上。
一、課堂語言的緣起與發(fā)展
教育最初就是一種單純的信息交換方式,只不過是更側重于單向度的信息供給,即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技能經驗傳授?!墩撜Z》中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蓖ㄟ^“言”和“立”,也就是強調學生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技能的重要性。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最初的教育與當下的高職教育更為接近,都是向學生傳授技能。在教育的最初場景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以口頭語言輔以書面語言交流。隨著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增加,逐漸加入了各類教具,比如數學課堂上的直尺、化學課堂的實驗、體育課堂的運動器材、音樂課上的樂器等。從它們進入課堂教學伊始,就慢慢豐富了教師課堂語言的形式,通過并且成為當下課堂語言的一部分。
二、傳統與新興語言類型的比較
課堂語言專屬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人與人的信息交流特殊類型,呈現出不確定性。因為背景、對象、心境等各種內外因素的差異,語言交流獲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實際生活中,同樣兩個主體,在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語言交流時,各自獲得的信息內容是不同的;甚至因為時間的變化,兩人圍繞同一主題進行的先后信息交流,前后獲得的結果也是不同的。究其原因,語言是人內心情緒的傳達,會因時因地因人而在強度、幅度上發(fā)生變化。而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賦予了課堂教學生動和活力:豐富性、情感性、垂直性。
三、新型課堂語言的建構
新型課堂語言的建構,一定要確定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融入傳統課堂語言與信息化技術,生成以師生互動的課堂語言生態(tài)。
師與生的語言技能養(yǎng)成。新型課堂語言的構建,需要師生雙方在語言表現和傾聽上,能夠保持可對話、可交流的水平。語言傳輸信息作為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在教師的課堂上,就是教師的基本教學技能。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話語系統,需要教師全方位提升自己。從知識積累,建設豐富的信息知識庫。教師需要進行言語的輸出鍛煉,構建高效的知識輸出鏈,以通過敏感的語言思維支撐自己的言語需要,在言語規(guī)范、語音特征、情感表達上,進行必要的訓練。
量與度的語言比例分成。在課堂語言構建中,要根據不同課堂,或者同一課程的不同階段,把傳統課堂語言與信息化技術的合理比例設置。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迭代,學生作為學校的受教育者,同時也是社會新型信息技術最快掌握者。如何充分以學生為中心,即是以用戶為中心。需要教師有效借鑒課堂外的網絡技術,創(chuàng)建適合當下學生需要的課堂信息傳播,營造良好的生態(tài)。首先在引入上進行甄別,過江之鯽的信息化技術,如何從中遴選出最優(yōu)的軟件平臺,并且考慮兼容性。在高職《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可以選擇視聽APP、優(yōu)質的短視頻資源庫;其次在課堂信息化技術的權重使用上,要考慮在課堂上把信息化技術作為一種輔助,實現正確觀念的提前植入。信息化技術只是實現工具,而不能偏離課堂本質。包括《大學語文》課程在內的所有課堂教學,都是實現知識、技能、情感三維的教學目的,過度的信息化技術運用,很容易讓課堂變成信息技術的舞臺秀,而缺少了課堂的靈魂和內核。尤其對于《大學語文》來說,一次次情感的碰撞和火花閃現,還需要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自己的思想走近,信息化技術更多負責基本知識掌握即可。
硬與柔的語言元素融和,需要將硬性的信息技術與柔性的人類語言有機融合。課堂語言最本質的原點,還是人的聲音符號。從讀字到讀圖,再到短視頻霸屏的時代,人們的感覺器官已經窮盡了所有功能,將人的感官潛能發(fā)揮到極致,使人的獲得感、愉悅感得到最大滿足。較之傳統的人際信息溝通,在單位時間內,提升了信息的傳導容量。所以在課堂語言的重新構建上,應該把過往的起承轉合的方式,結合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讓堅硬的信息環(huán)節(jié),自然融和到課堂語言中來,生成一套更為合理的課堂語言。如在過往的《大學語文》課堂中,教師選擇了更多文學性的語句,描述文本的情境,發(fā)揮文學想象的功能。在信息化技術運用中,可以充分利用視頻、音樂、圖畫等媒介,將現實再現與文本想象結合,構建多元信息傳達的課堂生態(tài)。
★ 本文系安徽國際商務職業(yè)學院校級精品課程“大學語文”(項目號2017KC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