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光
“天高皇帝遠”出自明朝人黃溥編纂的《閑中今古錄摘抄》,原文為“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這是一次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fàn)?。那么,“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
單純從語法角度上來看,“天高皇帝遠”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組極其工整的對偶句。句中,“天”對“民”、“皇帝”對“相公”,絲毫不亂。其中,“民”是指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指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兩個詞語對應(yīng)的分別是兩類群體;而“天”是對蒼天的專稱,所以按照對偶規(guī)則,“皇帝”也應(yīng)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
黃溥的《閑中今古錄摘抄》是以楊訥的《元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為藍本的。據(jù)此書記載: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浙江臺州、溫州百姓樹起“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首義反元。由此推斷,“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應(yīng)該專指元順帝。
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將其統(tǒng)治下的人民分為四個等次,并規(guī)定這四等人在做官、科舉等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待遇,導(dǎo)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逐步加劇。元順帝時,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后,直逼元大都。朱元璋因其沒有背城一戰(zhàn),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曾經(jīng)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土崩瓦解,沉寂為短命王朝;而元順帝則在“天高皇帝遠,不反待如何”的吶喊中狼狽逃竄,淪落為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