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早在1927年,陳鶴琴先生就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焙⒆拥慕逃且豁椣到y(tǒng)的工程,家庭對他們發(fā)展的影響作用甚大。幼兒園教育要取得預期性成效,必須取得家庭的支持。家園配合一致,方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一天中午我正準備吃飯,同事突然告訴我,說外面有家長找我。我出去一看,是小班其其的外婆。原來,其其在小小班的時候,老是要打小朋友,每次來接其其,外婆都很難為情,可是無論家人怎么說,他也改不了?,F(xiàn)在上小班了,外婆怕他再打小朋友,想把他放到中班,原因是小朋友都比他大,也許他就不敢打人了。
談話中,我了解到,其其的爸爸、媽媽都不在本地,他是由外公外婆帶大的。爸爸難得回來一趟;媽媽偶爾回來,在和他玩時會輕輕拍打他。小孩子的模仿力是很強的,漸漸地,其其認為媽媽打我是和我玩,是喜歡我才打我的,于是覺得我打小朋友也是喜歡他們。他并不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
家長錯誤的觀念和做法,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很大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接觸先進的、科學的教育方法。針對愛打人的其其,我們采取了以下策略:
入室訪談,深入了解。周六,我和小班的老師來到了其其家,其其已經(jīng)吃好早飯,正在玩積木。和其其媽媽聊起家常,我們大致了解了其其的一些情況和家庭環(huán)境。其其媽媽是獨生女,其其跟媽媽姓,平時管外公、外婆是叫“爺爺奶奶”的,所以外公、外婆特別寵其其。
制定教育計劃,形成合力。鑒于孩子父母工作的特殊性,我們通過微信、郵件等手段,設定了一份“其其的蝸牛計劃”,這個計劃在幼兒園、家庭同時進行。在計劃中我們設定了幾個相關的條目進行記錄,記錄的圖形由孩子自己決定。一段時間后讓孩子進行比較,看看自己對待小朋友的行為習慣是不是好轉了。如果每天都有進步,教師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并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約法三章,行為一致。父母和祖輩要有統(tǒng)一的教育理念,如果在教育上有不一致的想法,可私下進行溝通,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進行辯論,否則會給孩子傳遞錯誤的信息,也會讓孩子不知所措。父母雖然不在其其身邊,但我們要求父母每天通過微信視頻,和其其聊聊幼兒園的生活、學習,聊聊小朋友等,加強親子間的溝通與互動。祖輩和父母之間也要及時進行溝通。祖輩可以把孩子近期的表現(xiàn)反饋給父母,讓父母也可以做到即時了解、即時溝通、即時調整、即時肯定。
一段時間后,我問小班的老師其其的表現(xiàn),老師說其其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轉變。
在教育越來越強調生態(tài)化的今天,幼兒教育中的家園合作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家庭和幼兒園相互配合、共同探索,才能促進幼兒園的發(fā)展,才能更好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奏出家園共育的樂章。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和睦幼兒園)
責任編輯:歐陽秀娟